力求创新,不惧改变——艺术家陈曦

2019-10-18   当代油画

“CHEN XI”

窥视,布面油画,2015

01

ABOUT ARTIST

出生于六十年代末的陈曦,有别于另外一类女性艺术家的细腻情绪,她的作品里透出一种飒爽的韵味。其创作富有时代意义,思路清晰,观点的表达直言不讳。大尺幅绘画和雕塑呈现出喷张颤栗的气势;而若细心了解艺术家那些水彩小稿,便发现其背后的思虑和安排,合理安排了无论是单幅还是整组作品中皆透出的那份平衡感。

经历过不同时期的陈曦,从不受制于外部条件,而是在艺术之中爆发着本能,洒脱地,只身打马过草原。纵观其多年来的创作,呈现出一种生物生长的态势。她的作品中不存在绝对的静帧,她会用动势或直接将冲突、张力体现在画面里;或营造出蓄势待发的气氛。既有大群体的变动,又可表示单独个体的运动,反应了她自身近乎于天性的反应机制:于身处外部世界的洪流、变迁之中,施加艺术家内心世界的“动”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时代记忆”系列提取出“电视机”这一精炼符号,在时间线上标点,单幅作品明确特定型号对应特定事件;随着黑白电视的箱体到平板电视(最终甚至有消失的可能性),组成了更完整的时代景象,也暗示了符号这一概念本身便携带着演化路径。

相比之下,近年来“逃跑的兔子”系列则将文献作用弱化,将摹写转变、回归为情绪抒发。黑兔是一个可被反复推敲的寓言形象,无论是在个人层面还是在历史层面。这一系列可分为两类表达,一是跨越文化地理时空,构成宏观的大主题;另一半则将形象置于抽象的环境中,形成内心写照。整个系列如同戏剧,在景别、角色、背景间切换,相辅相成。

理解陈曦的创作,无法通过单一材质、主题、阶段来破局。作品形式上表面不相干的物质并置,如同细胞组织,各自承担独立的机能,而拼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生物体。即使是在作品完成之后,自身“生态系统”仍会保持运转,与之前、之后的创作协同,甚至在它者语境中持续生长。而那内里不变的主线,唯是对于精神持续的探索。

02

ARTIST INTERVIEW

艺术家 陈曦

如何看待整个创作生涯、成组作品和单件作品这三者?

我们对绘画原有的认识:一张独幅完整的画。我觉得需要重新考虑“一张好画”所具备的那些因素,在今天一张好画有时很难满足作者自身想传达的、以及观众期待接收的。绘画的历史包袱很重,卸掉包袱之后可以变成一个不完整的单元或一个细胞,从《逃跑的兔子》系列开始我就把它看作是一个细胞,我的组画就是试图组织一些细胞,通过不同的组织关系去说一个完整的事,这是我在近期综合绘画里的一个思路。

再往后一个组织关系里可能不只是绘画,里面会并置更多不同的介质,我想呈现今天世界的某种切片,通过这种切片观察,我们能看到一些今天人类活动背后的精神状态。绘画既可以维护自身的完整性表达,也可以被拆分为细胞式的组合运用。在整个创作中,媒介语言在我这里没有戒律,独立或者混搭用都是可以的,唯一需要重点考量的是表达主题与手段形成的关系是否是最恰当的。

陈曦在工作室

21-今日之局,布面油画,2016

您每个阶段的变化还是比较大的,无论从风格还是主题上看,其是否有一个一直贯穿其中的东西?

我有很多年始终是一个人的状态,自得其乐地画画做作品,内心始终充满自信。这也使我相对独立不受太多干扰和影响去发展我自己的东西。每间隔几年,我就会产生新鲜的想法和对新的方式的渴望,我就会不假思索的去追。我总是抗拒规矩或是已界定的东西,或者自己刚刚被界定,就想着跑掉。始终是在一种不断逃离、想冲破很多界限的趋势中往前走。这可能也导致很难对我的东西有个清晰稳定的定位。除非是对我有长期深入了解的人。早期我热衷于表现市井生活大场景,是一种直率的观察记录。到后来的观念性绘画电视机系列,再到目前的象征性寓言兔子系列 。虽然风格面貌一直在变,我自认为还是有一条核心主线始终没有变,只是角度在变化、媒介在变化,是镜头的拉远或拉近,关注的一些点始终并没有本质改变。我的描绘背后所隐藏的内在主线,始终在展现一种矛盾状态的张力。这种矛盾力量的对峙是超越国界和种族的,它总是由生命的本质欲望与挣扎显现出来,从中能看到人类本性中的善恶,无止尽的欲望、遭受的伤痛以及对其他生命的威胁伤害。

正在显形 ,空心樟木,2017

暗黑,布面油画,2015

可否讲一下中国当代艺术在不同的时代?

83年我进川美附中时完全不清楚外面发生的事情,但其实无形中开始接受很多方面的熏染,比如听港台流行音乐、欧美摇滚乐,开始传阅一本叫《百年孤独》的书等等。而后85新潮美术运动随即展开,学院外一派热闹,学院内也人心浮动。87年我考进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四工作室,我所在的工作室也是那十年内全国美术学院绘画专业里唯一一个学习西方现代艺术的地方,我们院内与院外的现代艺术发展几乎是同步的。但我们在学院体系内比较孤单,院内的人觉得我们是瞎搞,院外的认为我们还是学院派不在一个系统。1988年(大二)在美院的画廊举办过一个非常成功的现代艺术展览,我们班7个人都做出了很有个人风格面貌的作品,那是我的创作真正走向现代艺术的起点。92年改革开放全面展开,这时期开始不断有世界各地的成功艺术家来到北京做展览,开始有收藏现代艺术的人,开始有艺术品拍卖行以及画廊。90年代至2008年这一段时间是中国当代艺术的鼎盛期,全世界的艺术人士仿佛都对国内的当代艺术感兴趣,因此出现了很多天价艺术明星,画廊拍卖行迅速扩张,艺术市场,策展人,私营美术馆等等这些新兴事物都是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这个最好的艺术时期也是资本进入国内,操控新生的当代艺术的开始,艺术与金钱从未如此的亲密。中国的现代艺术学习期也迅速被当代更为复杂纷乱的艺术局面所代替。2008年金融风暴之后,国内艺术市场也随之大幅降温,延续至今的10年内艺术的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国内新生艺术家群体和老艺术家们都已经不再简单的重复85早期备受世界肯定的的政治波普式批判或艳俗艺术。

陈曦个展《逃跑的兔子》,民生美术馆,2018

从您自己的视角出发,中国当代艺术可以画出怎样的图谱/时间表?

80年代是现代艺术启蒙阶段,属于学习模仿期。90年代是一个整体中国现代艺术的爆发期。2000年后是市场价值界定艺术价值的阶段。2008年至今我觉得是一个混乱生长期,金钱的作用依然强大,不过还有各种可能性存在,但世界范围的各种问题也越发严重。而问题越多的地方往往艺术表现越显示出能量。

因为您经历过不同的时代,以艺术家身份创作也比较久,可否谈一谈大的时代影响对个人创作的影响?(主动的?被动的?)

时代潮流一定是塑造艺术的隐形力量,这个谁也屏蔽不了,不可能一点不受影响,当然这里面有分两种类型的艺术家及表达:一类是尽量屏蔽外界对自我的侵扰,专注于精研某一种技艺及与某一种文化的内在性联系,这种文化不一定是当下的,或许是历史的或未来的。另一类艺术家则对现实太敏感,这个世界每天发生的事情都容易触动他,使得他总想有所表达,想通过自己的艺术方式展现自己的反应或态度。甚至妄想通过艺术方式来起到推动社会良性发展的某种作用。而这两大类艺术家其实都不能摆脱现实世界对他的刺激和影响。我自己认为是属于后者的,也就是艺术表达与当下的关联性比较强,我认为艺术要主动的寻找与现实世界的链接,表达出当下人类的精神困苦。

作为女艺术家,你认为自己的作品里是否有女性气质?有怎样的女性气质?

长久以来我的作品都不被看作与女性艺术有关联,我自己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也不愿意回答针对女性艺术家的问题,其实是因为我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我从来没有自觉意识要作为一个女性去做艺术去表达什么。我只把自己作为一个人去思考创作的事。近些年被问的多了,我也慢慢可以试着从女性的角度去想一想,男女之间确实存在各方面以及艺术上的差异和不平等,但我想艺术表达最终还是自己的事。如果要找出我作品中的女性气质,我一贯强悍的粗野风格好像不是,那有可能就是对于风格主题选择上的无所顾忌任性吧。

陈曦在工作室

十位饕餮者,布面丙烯,2017

对于您来说,创作于自我的关系是什么?

创作与我,是生命意义的全部所在,通过创造力和想象力体现个体对精神性的最大追求。

我们能在您之前的作品里看到更多对时代、社会的描述,在那个阶段您是如何与自我平衡的呢?那些转向内心的创作,是怎样的契机?

90年代我个人并没有太多受到85新潮美术的影响,毕业后也没有投入任何群体的怀抱,我租了一个小区里的旧粮库当画室,一个人面对社会、面对世界的关系,独自感受周围的一切。90年代我们赶上了改革开放初期的热闹,各种变化体现在方方面面,都被我观察到并吸纳到创作里了。那个阶段是必然出现的结果,我是一个对时代大环境变化,大人群的精神表现感兴趣的人,我的热情从不投放到对自我小情绪的表达上,而是我观察的世界以及群体。后来的一些观念性绘画以及现在的新系列,也都是方法媒介上的纵深和变化,而我所关注的群体精神性主题没有变。

中国记忆之只生一个好,布面油画,2010

中国记忆之女排在世界舞台,布面油画,2007

中国记忆之超级女声,布面油画,2007

艺术家的使命是什么?

我们可能很幸运,或很不幸,因为我们赶上了一个每天都会出现新鲜荒唐事物的热闹非凡的时代,每天都会产生出大量充满新意的艺术,不过它们会因第二周更具新意的展览而被人们迅速忘却,我们的不幸在于太多的变化发生于太快的速度,太拥挤的空间使我们的心灵和思想受困,娱乐无所不在快感频频,也就麻木了人的心智,每一段自认为有价值的情感,有价值的关注,都会因为缺乏回味的时间而迅速失去味道。尽管如此,艺术家们依旧还在兴奋的创作,是因为每个时代都拥有新生的动力,虽然充斥着不同的愤怒与抱怨,而世界继续变化着往前推进着。我想作为艺术家在每个时代的使命应该类似于人类的精神巫师。艺术家的使命感有不同的理解,在我而言,艺术家的使命应该是让作品与现实生活链接,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请谈一谈动物。

近年我所关注的一个主要问题——人与自然,与动物的关系。今天和未来,我们与自然的关系应该如何?动物是人类最亲密的伙伴,如果有一天这个世界上动物都灭绝了,人类也离毁灭不远了。可是今天我们都知道问题所在,大量可爱无辜的动物每一天都在濒临灭亡,它们的领地被人类侵占开发,塑料垃圾流进江海,进入海洋动物们的肠胃里,这样的局面都是人类在造孽,而且还在继续发生。我养过十年的小动物,我在跟他们的相处中常常被感动,它们都有一种感恩的情感,这一点就比人强。

危机-1,布面油画,2014

危机-2,布面油画,2014

近几年的作品中,最初也有白熊和虎的形象出现,但最终在作品里最多的还是兔子,兔子对你来说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

我在90年代读了厄普代克的《兔子三部曲》,从此印象深刻。故事发生在上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作者将兔子与人重叠,讲述了一个人如何从出逃现实到妥协回归平静的过程,在我看来这是绝大部分人类的成长经历和人生轨迹。几年前创作表现内容多是身边的小玩偶、木雕、宠物及很多日常小物件, 后来从动物玩偶开始,我的思考也不停的聚焦,我把动物进行角色编排以暗示当今世界的格局和冲突, 到后来兔子的形象就渐渐凸显,于是被单独提取出来。

兔子跟人类有很多像似处,繁殖能力强大,在历史长期演变过程中,有太多大型的凶猛动物都一一灭绝了,而兔子却繁荣的活着。兔子的群体生命力很强,但个体却很脆弱,一只兔子生活的全部就是为了寻找食物并随时准备逃跑,它们的的腿部也因此长的很特殊,能在奔跑中改变方向迷惑追捕者。我有意把它比喻为人,尤其是当下的人,细想我们中的大部分对自己的生活都有很强的无力感,脆弱不堪,和兔子是一样的。

当今社会的发展速度快到令人质疑,但技术的进步落实到人类生活中的有益成果却很少,带给地球的破坏却很大,可现在的人们似乎并不在意这些问题,反而亢奋鼓噪的跟从追赶着这样的速度。比如很多人对人工智能的兴趣非常大,信心十足,但我是深度怀疑,觉得很可怕,它的发展速度太快了,这种高速发展已经在威胁并开始打破人类社会的基础信仰,也势必完全改变人与自然的平衡。

一般认为兔子都是比较天真可爱的形象,但是在您的作品中似乎非常有能量、情感充沛又果决。是否会觉得自己和兔子有某些共同点?

你说的,应该是艺术家在作品里甩都甩不掉的自带气质。

格局,布面油画,2015

黑兔还在跑,布面丙烯、打印纸币、金属蕾丝,2017

如何看待象征性?

“象征”这个词可以很好的综合概括那些具体的不令人满意的事和物,繁杂的详细叙事不是我要的,我需要一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形象和概念。通过建立兔子的重复形象,使它成为一种暗示性的可让观者联想并且可以理解的中介,由兔子串场的整个历史与今天的关照,并没有具体的叙事性描绘。

时至今日,是倾向于稳定的创作还是冒险的、实验性的?

只能说一部分趋于稳定,另一部分还处在实验冒险的路上,因为还有那种时时往外冒的新想法和实现它的强烈冲动。经验其实在过程中会不断自觉累积,终会有一天稳定下来,但那一天在我看来可能意味着我不再对世界好奇,并且抵达了自己的极限。

那个从始至终一直在您心中的问题是什么?

有很多问题会想,但是一直都在的问题:生命是不是真可以灵魂不死?算一个。

文字:庹颖

助理:张曦允

原标题:艺术家 | 陈曦 CHEN XI

24P STUDIO 二 十 四 画

展览策划 | 艺术经纪 | 艺术评论

Website: www.studio24p.com

E-mail: studio24p@outlook.com

-END-

我们尊重原创,所推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

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宋庄国际艺术区龙吟雅风

官网:http://www.art579.com

投稿邮箱:art57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