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现代理想人格是如何形成的?

2019-08-15   谈文化论教育

人格是一个人稳定的认知方式和行为风格,受环境和个人动机影响,具有可塑性。人格这一概念源自西方,最早可追溯到希腊语“persona”,原意指面具。

理想人格是指在一定历史和社会环境下,受主流社会所推崇的完美人格。从古代起,就已经出现了类似于人格的概念,例如“人性”“人品”等。孔子学说更是从“君子”与“小人”的角度出发,对人格做了大量论述,例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君子”人格理论。

在西方,对理想人格的描述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时期,他们认为理想人格应该是理性的人格。近代,我国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熏陶,马克思主义致力于全面解放人类,追求的理想人格是全面发展的人格。

然而,在共产主义理想尚未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尚未建立起来的今天,人的全面发展也必然受限。基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在大力建设文化自信的今天,我们尤其需要树立起一种适应当前国情的现代理想人格。

我国是一个拥有两千多年文化的文明古国,历史的脉络不能忘记。因此,现代理想人格的首要来源,就是我国传统的理想人格。我国传统文化中,对人格塑造影响最深的莫过于儒、释、道三派。这三派中,又以儒、释影响最广。

儒家强调“君子”与“小人”的区别。首要区别就是君子重义,小人重利。在《论语·述而》中,孔子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尤其赞扬安贫乐道的君子,在《论语·雍也第六》中,孔子赞扬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其次,君子还应具备仁、智、勇三德,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除此之外,君子善于自我反省,且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以上几点为“修身”,而理想的君子不仅要修身,还要“齐家、治国、平天下”。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说的就是君子要将国家、社会责任放在肩上。总而言之,儒家“君子”理想人格可概括为“内圣外王”:内足以资修养,外足以经世。道家也重视“君子”人格的塑造,然而他们认为君子行为应“与道合一”,清静无为。他们依据层次高低将人格划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俗世中的普通人,第二类是渴望超越俗世,却仍深陷其中的人;第三类是不受功名利禄干扰、固守本心的圣人;最高级的人格,也即理想人格,是实现了生命自由的人,他们被称为至人、神人,或真人。

在西方,理想人格是另一番图景。据柏拉图在《国家篇》中,认为人的灵魂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激情、理智和欲望。理智是理性的,能逻辑思考的。欲望则是非理智的,冲动的,本质是贪婪。激情则夹在理智和欲望之间,时好时坏。完美的人格应当是以理智为先,以激情为辅助,二者一起管理欲望。后来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以马斯洛为代表,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几个层次:首先是生理需要,这类需要指向满足生理需求,例如;饱腹、御寒、繁衍等;其次是安全需要,这类需要指向安全感的满足,例如,坚固的住所、充足的食物来源等;再次是归属与爱的需要,又称为社会性需要、社交需要,具体表现为被社会团体接纳等;接着是尊重的需要,这类需要指向对自我的认可。表现为他人对自我的尊重以及自己对自己的认可等;最后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是指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

在马斯洛的理论中,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但是并非所有人都会有自我实现的需要,达到了自我实现的个体就是达到了人性的最高境界,也即理想的人格。

近现代以来,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马克思认为,完美的人格应当是完全解放了的,全面发展的人格。全面发展的人格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能力的全面发展,如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人;其二是人性的全面发展,人们可以不受物质条件约束,随心所欲地从事自己喜欢的生产活动。

在马克思看来,此时人的各种潜能全都能实现,人的自由创造力得到极大发挥,在共产主义时期,这种人格将会普遍存在。然而就当前,我国仍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下看,马克思所描述的这种理想人格没有社会现实和物质基础,因而只能算作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今天,国家领导人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以及在公民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我们行为和价值判断的标杆。

作为一个公民来说,首先要心中爱国,其次要敬业,干一行爱一行;与人交往要讲诚信,要与人为善。这些是当下公民应尽到的本分。

综合古今中外有关理想人格的论述来看,这其中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有对真善美的追求。无论中西方,都认为理想的人格需要一定的自我克制,如中国的“修身”,西方的以理智克服欲望。此外,他们也都渴望实现自我,达到自由。如道家所追求的“至人”,马克思的“解放人性”。而不同之处在于,中国文化认为不同的人,其人格不同,例如君子小人之分;西方文化则从人自身出发,把个体看作为不同成分的组合,例如柏拉图把人的灵魂分作三个成分。从相同的地方可以探索出古往今来人的普遍追求,从不同的地方可以看出时代和社会的转变给人们的追求所带来的影响。结合当下我国的国情,与人们对理想人格的普遍追求,就成为我国的现代理想人格。 首先,塑造理想人格,真、善、美是永恒的。首先是真。陶行知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足见“真”的重要性。“真”首先是在个体层面上,忠于自己的本心、本性,可以理解为马克思所说的,解放人性,不要压抑本心;其次,在认识客观事物时,要求真,即毛泽东同志曾说的“实事求是”;最后是与人交往时,要真诚、讲诚信。第二是善。孟子曰,“仁者,爱人。”仁的体现在于爱人,对世界充满慈悲、对人类心怀大爱,其内核是善。第三是美。道家以为,符合道的事物是美的;儒家以为,夫妻和睦,父慈子孝,上下有序,是美的;柏拉图认为,闪烁着理性光辉的人格,是美的;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人是美的;马克思认为,得到全面解放的人是美的。

其次,人既然身处社会,就肩负一定的社会责任,放在今天,就是要具有公民意识。《论语·学而》里子夏曾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其原意是指敬重妻子品德,而不局限于容貌;孝敬父母,能竭尽全力;对于奉献国家,能毫无保留;交朋友,要讲诚信。在现代,宗法家族对人的行为约束力已大大减弱,而法律的地位就要相应的得到加强。因此,在做到子夏所说的这些的基础上,更要强调遵从法律,做到执法守法不犯法。

理想人格是一定历史和社会条件下的产物,是人们行为表现的标杆。从古至今,人们对理想人格的探索从未停止过。我国古代儒家追求的是“内圣外王”的通达人格,道家追求的是顺遂自然,与道合一的洒脱人格;西方古代柏拉图对理想人格的描述着重点在于理性的实现,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又认为达到自我实现的人格才是最理想的人格。在世界一体化的今天,树立起我国的现代理想人格有助于培养文化自信。应当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结合我国国情树立起我国现代理想人格。

最后,孔子在《礼记·大学》中曾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从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成为中国士人的理想与追求。虽说治国平天下并非每个公民都有机会参与,但是心怀国家意识、全球意识在今天也尤为重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出发点,共产主义社会是真正的“平天下”的社会,它超越了孔子时期人们所持有的阶级观念,试图建立一个真正全民平等的社会。这样的社会理想,应当融入到我们公民的个人理想中,成为理想人格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