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给人印象中最优雅、最精致的一面,恐怕要数吃了。
尽管西方世界任何一家以烹饪出名的饭店,其灶头上必定飘着三色旗,但如果不亲临巴黎,你一定无法体验到法国大餐的正宗风味。
法国每一餐宴饮都极其讲究,法式菜肴选料广泛、加工精细、烹调考究,滋味浓淡皆有、追求鲜嫩原味、善用香料调味,还讲究菜式品相和酒的搭配,注重氛围营造和进餐礼仪,其他诸如上菜程序、餐具选用、餐桌摆设等,无一不经过精心设计。
法国人想吃、善吃,人们愿意把收入的20%花在吃喝上。
笔者问当地人:“为何法国人常被认为或自认为是美食家?”
他不假思索地回答:“这是从基因中带来的,就像黑人天生会跳舞一样。”
美食一词从表面看源于希腊,实际上是地道的法语,法语中关于美食的词汇和俚语非常丰富,光是描述人吃饱喝足后状态的词语就有100多个。
回想那年出访法国,巴黎贸促会罗曼先生邀请我们共进午餐,餐宴设在巴黎第八区一家很有年头的餐馆里,席间听法国人谈及这个话题。
记得那天上了五道菜,第一道菜是蔬菜汤,侍者端上一口精美的深汤锅,揭开盖子还冒着热气,把汤盛入白瓷汤盆,只见红灿灿的汤面上飘浮着黑胡椒粒,绿色的是芦笋、白色的是土豆,其味鲜美无比,仔细品味汤中还有洋葱、乳酪和罗勒的滋味,与蔬菜汤一起上桌的还有配涂鹅肝酱的面包。
罗曼先生认为,蔬菜汤虽说是法国特色菜,但却是西餐中少数几种最像中国菜的菜肴,西方人向来视用餐为充饥,菜肴多肉乳类食品,而中国人则以素食为主,日常吃的素菜品种要比欧洲人多六倍,然而这碗法国菜汤使用了三种以上素菜,特别是烹饪时用鸡汤煨制,在西餐中是不多见的。
第二道菜是海鲜色拉,罗曼先生说,这道菜在法式大餐中也会作为前菜在汤之前上桌。只见一个漂亮的玻璃缸里,草虾、牡蛎、青口贝、八爪鱼均去壳后经开水焯熟,用加了盐、胡椒、橄榄油、柠檬汁的牛油果酱拌匀,再放上黑水榄、洋葱圈和生菜做装饰,最后还要放在冰箱中冷藏一会儿。
罗曼先生说,海鲜色拉虽属家常菜,但做工却很精致,西方人煮菜全程严格按规范行事,海鲜焯水时间精确到秒,断生即可,盐和胡椒加多少精确到克,与中国厨师料加少许、时间酌定的做法大相径庭。
第三道是主菜,法式牛排。选用上好牛排,锤松,用红酒、盐、小苏打腌制,下铁盘煎熟,加上土豆、西兰花、圣女果、洋葱等配菜,摆盘后浇上黑胡椒汁。罗曼先生说,西餐常选牛排为主菜,并且大多只三五分熟,无论厨师还是食客都认为,这样做不仅能保持食物原味,还不会破坏各种营养。
当菜肴营养和美味发生矛盾时,中国人视味为魂,而西方人则理性地选择营养,他们认为这才是最重要的。
第四道是甜食。罗曼先生让侍者拿了菜单给我们选择,看着厚厚的一本菜单,我第一次知道原来法餐竟有这么多甜食。看到我们有些不知所措,罗曼及时当起了推荐人,于是有的点了“拿破仑”,有的点了“马卡龙”,其他人分别点了蛋糕、布丁或冰淇淋。
罗曼说这么做是为了让大家根据喜好选择食品,吃西餐各点各的菜,各吃各的饭,连调料加什么、加多少都由各人随心所欲。
在法国,客气的主妇也只是每道菜端上时征求客人意见后为大家分一次菜,其余均由客人自主食用,不会硬要人吃菜,更不会频频劝酒,这与中国酒席上的热闹氛围是绝对不同的。
第五道是咖啡加奶酪。
这也算是一餐地道的法式盛宴了,在中国可能一个小时就吃完了,可那天我们足足吃了4个小时。
罗曼先生说,今天这种进餐方式实际上属于西餐中吃,西方人实行严格的分餐制,他们认为满满一桌人合吃满满一桌菜,大家东吃一嘴,西吃一嘴,十几双筷子往一个碗里戳,这样很不卫生。另外他们也不习惯吃饭时满桌人就一个话题进行远距离谈话,西方人吃饭间隙只与邻座轻声交谈,对他们来说聚餐只是交谊而非交流。
席间,宾主对中西方饮食文化孰优孰劣引发争论。我们认为西餐过于注重形式,每道菜吃完后都要撤换盆碟刀具,饮用不同酒水必须使用不同款式的玻璃杯,看上去仪式感隆重但不够实惠,因为所有形式比起菜的味道来无足轻重。
罗曼不以为然,他说西方人做事最讲形式和程序,没有形式便没有内容,比如酒菜搭配,西餐讲究红酒配肉菜,白酒配鱼菜,葡萄酒中的酸味能分解蛋白质,使人越吃越有味。另外西餐规定佐餐酒酒精含量不能超过14%,因为高度酒精会麻痹味觉,使人酒至半酣已不识菜的滋味。
我们认为西餐烹饪时受条条框框影响太多,厨师操作时被各种工具束缚,使原本具有艺术功能的煮菜变成类似流水线上刻板无趣的工作,也因为如此当代西方烹饪界很少精英,多的是不会出错的工匠。
罗曼先生认为,中国菜烹调时随意性太强,虽说也有食谱,但多数厨师都凭经验行事,菜烧得好坏全掌握在厨师手中,没有操作规程,缺乏检测手段,人为因素实在影响太大。以至于大家上餐馆时都希望有个好厨师来为自己掌勺,然而这实在是一件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
我们认为中餐圆桌共食,一道菜上来,在主人招呼中群箸齐下,合欢共享,吃的就是一种气氛,这是中华民族重视血缘、亲情和友谊的表现。出于对卫生问题的考虑,近年国内也开始推广“公筷”制度。
罗曼先生说,去中国访问常被邀参加饭局,使用公筷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合吃卫生问题的方案,但这种制度往往徒有形式,宴饮时觥盏交错,气氛热烈,许多人把“公筷”制度置诸脑后,而在亲情友谊重于一切的氛围中,旁人也不好意思再说些什么。
我们和罗曼先生都认为,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价值观确实存在较大差异,说到底并无好坏之分,没有必要争个高低。
笔者代表大家感谢罗曼先生的美味午餐,并说听闻用餐时进行富有激情的争论,不仅有助于人体胃肠系统快速消化,还有利于刺激啡肽和其他活化剂在大脑中的作用,人的精神状态会出奇地好。餐桌上笑声一片。
步出餐馆大门时,巴黎的天已快黑了。
(本文刊载于第65期《焦点视界》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