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县,有这样一则故事:一名九旬老兵先后送4名孙子到福建省消防总队服役,让他们在灭火抢险、拯救生命中,把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当作家风,传承下去。这名老兵是陈进。今年,他荣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虽然这位老兵年纪大了,有点耳背,但身体健康、步伐矫健,看上去一点也不像90多岁。知悉记者来意后,他便乐呵呵地到厅堂泡茶,滔滔不绝地和记者聊起那段峥嵘岁月。
1
12岁时被贩卖当苦力
陈进的家在一都镇仙友村,是一座闽南庭院式古大厝,虽然有些破旧,但干净整洁。一见到记者,老人骄傲地说,房子是1962年建好的。当年,他和别人互相帮助,每天再花4元钱雇人,花了约80天时间。这房子是他的心血,更是一家十口人的避风港,自此以后,他们才算真正在村里立足。
“那时家里穷,我就拼命干活,一次能挑约250斤稻米。”陈进体格瘦小,可以想象到,当时他咬牙挑担、汗流浃背地走在田埂上的画面。
1931年,陈进出生于东关镇,家有三兄弟,他排行老三。他5岁丧父、9岁丧母。在父母去世后,他和两个哥哥也走散了,开始四处流浪,靠着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他在12岁时,被贩卖到一都镇。
“一个月30天都要打工。”陈进回忆,他是被卖去当苦力的。小小的个头,却被卖家谎称为16岁。干苦力也影响了他的发育,后来一直没有再长高。
陈进追忆曾经的战友,一时沉默不语
2
主动加入民兵组织
1949年,一都区干队民兵组织招员,陈进怀着满腔热血、抱着赤子之心,主动请缨加入。当时民兵的主要任务是配合解放大田,安溪湖头、永安新桥剿匪等。陈进因为力气大,主要负责抬运伤员到德化医治。
1951年4月,陈进所在的队伍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晋江军分区独立五营第一区中队,负责剿匪任务,同时维护社会治安、保护土地改革等,并于当年6月上升主力部队。虽然陈进在1951年年底因受伤复员回乡,但回忆起自己的军旅生涯,他无比激动。
陈进珍藏的合影(翻拍)
陈进说,自己从小无依无靠,已经把部队当成家,把战友当成兄弟了。他拿出一张拍摄于1951年6月9日的照片说,这是他们上升主力时,中队连长郑瑞甫和他们一起拍的,可惜当时26个人,如今只剩下他和连长。
3
把战斗作风当家风
复员回乡后,陈进在一都镇供销合作社工作。他烧过炭、炼过铁,每隔5天就要外出去挑鸭蛋,可家里有8个嗷嗷待哺的孩子,他再怎么努力,换回的粮票还是无法解决温饱。于是,他放弃供销合作社的工作,开垦农田种地,和妻子上山割松油,拼命赚钱,把8个孩子拉扯长大。
“父亲把军人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当作家风,从小对我们严格管教,教会我们自力更生。”陈进的长子陈成理说起父亲一直心存感激,教育他们要报效祖国,先后劝4个孙子到福建省消防总队服役。
对此,陈进说:“祖国爱我们,我们也要爱祖国。要不是政府接纳我,让我成长为一名解放军战士,就不可能有现在的生活。处于和平年代,虽然我不用像过去那样在枪林弹雨中时刻有生命危险,但保家卫国依旧是我们的责任。所以,我决意动员孙子读军校或者去当消防员。”
陈进告诉孙子们,训练虽然辛苦,但却能锻炼身体。令他骄傲的是,4个孙子都很争气,灭火抢险都是冲在一线。“小时候,爷爷经常和我讲军旅生涯。现在,只要一回家,爷爷就教育我要服从领导指挥,遵守纪律。”陈进的孙子陈润泽很听陈进的话。
前不久,当陈进接过“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他激动地说:“这是祖国对我的关心,我特别感动,以后还要让曾孙也去参军,保卫祖国。”
消息来源丨桃源乡讯
记者 | 叶国强 文/图
通讯员 | 林琰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