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聊了聊古代墓葬中比较常见的防盗措施,今天我来说说墓葬的其它防盗方式,这些方式与防盗机关之类的毫无关联,更多的是在兵法之上的运用。
俗话说:兵不厌诈。孙子兵法中最核心的要义就是“上兵伐谋”,很多大型陵墓的墓主人生前运兵如神、足智多谋,身死后在自己的后事上一样不马虎,将兵法谋略用在自己出殡下葬上,让盗墓贼们找不到自己墓冢的位置或是觉得无利可图,方法可谓是五花八门,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几个例子吧。
1.暗渡陈仓—秘葬
秘葬,这种特殊的丧葬习俗又称为潜葬。看到这种习俗各位会想起谁?对,他就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秘葬也是蒙古人特有的丧葬习俗。
成吉思汗(图片借鉴,侵权可删)
众所周知,蒙古人是马背上的民族。若是部落中有人故去,部落里的人就会赶匹马出去,若是这匹马在一处地方徘徊吃草不愿离去,那这里就是这位已经身故的人永久长眠之地。
蒙古族同中国北方大多数少数民族一般,虔诚信奉萨满教。萨满教敬畏灵魂,认同灵魂至高无上的地位,反而对死者尸体不太注重,而且蒙古人也没有祭祀逝者的习俗。
蒙古人的墓葬没有陵建制度,也没有任何关于墓葬位置的文字记载,地表没有祭祀类建筑物,无封土封树,下葬位置一般在20米以下(洛阳铲都探不到),然后万马奔腾踏平墓葬地表。如当年成吉思汗下葬时,送葬途中碰到的路人和送葬的人全部都会被杀掉,以万无一失的方法保证陵墓位置不会被人泄露出去。
诸葛武侯(图片借鉴,侵权可删)
成吉思汗陵的秘葬是最有效果的防盗方式,不仅盗墓贼们找不到它的确切地点,就连后世元代皇帝们想祭祀祖先也找不到它的位置。现代的成吉思汗陵,仅仅只是他的“衣冠冢”罢了。
秘葬中还有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他就是鼎鼎大名的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这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中国古代士大夫代表一生清高廉洁、严人律己,去世后都没有值钱的陪葬品。
公元234年,诸葛亮在行军作战中过于操劳而病重逝世,蜀兵不得不终止北伐提前撤军。由于条件有限,诸葛亮的去世密不发丧,少了丧葬过程中的许多繁文琐节。
诸葛亮在病逝前,曾遗命安葬于定军山。民间野史传言,负责将诸葛亮灵柩送至定军山的军士因棺索断裂,加上人困马乏,山路崎岖难行,便将武侯原地安葬,并立了块石碑为标识。后来刘禅派人前来寻找想重新厚葬,但找来找去却再加找不到诸葛亮的安葬地,连那些护送武侯灵柩的士兵们也忘记了安葬具体位置,真的是绝对的秘葬。
2.釜底抽薪—薄葬
盗墓之风屡禁不绝,就是因为墓葬中的高额陪葬品所引发的根源;要想杜绝这种恶习的根本办法,就是薄葬。
西汉文帝刘桓,一生以注重简朴而著称的帝王,生前平时都是穿着黑丝材质的粗糙衣服,也是最早提倡薄葬的皇帝。刘桓生前立下诏书,诏告天下自己死后薄葬,不要什么陪葬品。诸多文献记载,汉文帝的陪葬品没有金银财宝之类的,全是在当时不值钱的陶器。
刘恒(图片借鉴,侵权可删)
如此薄葬,汉文帝的霸陵也逃不脱被盗掘的魔咒。霸陵修建时征用民伕数万,后期西晋盗墓贼进入霸陵,地宫中陪葬品珍宝多如牛毛,这是哭穷还是作秀?
西汉成帝刘骜也曾下旨薄葬,但他只针对平民百姓,自己依然大兴土木,征发徭役,风光大葬。
这一阵提倡薄葬的口号仿佛羊癫疯般,东汉的光武帝、明帝、章帝、和帝等纷纷带头表率薄葬,争先恐后的继承祖先遗志。
中国历朝历代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战乱年代是统治者们倡导薄葬口号最多的。在这种非常时期的历史背景下,薄葬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最早提出这个口号的就是“自己掘墓无数,死后怕遭报复”的曹阿瞒曹大官人,这位“我挖你祖坟天经地义,你挖我坟墓天理难容”的曹魏政权奠基人临终的遗命,就是将薄葬事宜具体化的第一人。曹操去世时正值曹魏政权的高速发展阶段,薄葬既可防止盗墓贼的觊觎,又能减轻国家负担,将精力放在对付蜀吴政权上面。
接着是曹操的儿子魏文帝曹丕,继承了曹操遗命继续提倡薄葬。曹丕死时棺椁刚好容身,陪葬品也只用陶器。曹丕的身后事也的确如他自己所说的做到了。
曹丕(图片借鉴,侵权可删)
曹魏之后两晋南北朝也不停的有统治者跳出来嚷嚷着薄葬,有多少人做到了不得而知,因为他们中的很多人不封不树,陵寝难寻其踪。
到了隋唐时期,还是有多数人继续倡导薄葬,他们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唐代皇陵多数依山而建,唐太宗的昭陵在“盗圣”温韬的开发下着实让他发了笔横财,可见李世民只是嘴巴上说说而已,其实根本没往心里去。
最可笑的是西汉楚王刘注与其夫人位于徐州小龟山上的陵墓,墓道外侧的塞墓石上写着一段对盗墓贼们手下留情的真情告白,用现代话翻译一下就是:尊敬的先生们女士们你们好!鄙人刘注虽然是一国之君,但是我敢对我老婆的内裤发誓,我墓里没有劳力士金表,没有法拉利跑车,没有千足金金链子,也没有昂贵的化妆品和名牌包包,只有一个不值钱的棺材。当你看到这段文字时,请高抬贵手勿进入我的休息室,谢谢!
一段情真意切的“告盗墓贼书”,也没有躲过他的坟墓被刨的命运,难道他不知道当时的盗墓贼都是大字不识的民众么?
3.瞒天过海—伪葬
大家一定见过变魔术吧,魔术师令人眼花缭乱的魔术技巧就是“障眼法”,同样历代无数帝王将相在下葬时也喜欢采用这招让外人分辨不清的伪葬。
伪葬,又叫虚葬,取其虚虚实实之意。这种真假棺椁同时出殡的防盗措施,最早是北方的少数民族首先采用的。后赵开国君主石勒去世时,出殡下葬的时间被选在夜间,十多个棺椁同时抬出城外埋葬,其目的不言而喻,就是怕旁观者心怀不轨而设下的迷阵。这十多个棺椁或许只有一个盛殓着石勒的尸身,也可能全部都是空棺,既可以保守秘密,又让盗墓贼们无处下手。
石勒(图片借鉴,侵权可删)
比石勒晚死了七十二年的南燕开国皇帝慕容德也学了前辈的这招“瞒天过海”。公元405年,慕容德死后,同样在深夜安排了十多个假棺椁从四个城门分别出城,葬在远离都城的隐蔽山谷中,还在自己的东阳陵设立了一个衣冠冢掩人耳目,让人分不清自己墓冢的真正地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曾经一度盛行这种伪葬,目的就是隐藏真正的棺椁,以防止被盗掘。这种“障眼法”就是多具棺椁同时出城,然后再修建一个或是多个墓冢迷惑盗墓贼,以保证真正陵墓的安全。
过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种伪葬一度因为没落而消声匿迹,一方面是因为后世很少有魏晋南北朝这种乱世,另一方面是伪葬有着它的局限性和应用性。
随着墓葬防盗技术的提高,这种“障眼法”伪葬就被历史所淘汰了。
慕容儁(图片借鉴,侵权可删)
4.声东击西—潜葬
潜葬又称虚冢,与“障眼法”伪葬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虚冢的建造方法就是,在建造墓室的同时挖上下两层墓室,相当于现代的“复式”商品房。
墓室上层就存放着一些廉价的陪葬品和破陶罐烂瓦当,真正值钱的陪葬品放在下面的那层墓室中。盗墓贼进入上层墓室,看到不值钱的陪葬品,本着“贼不走空”的职业精神,能捞一点是一点,不会再去注重寻找其它的。
西周时期的一处墓葬就是采用了这种上下两层的防盗方式。现代考古工作者在清理发掘这处墓葬时发现墓室内都是一些破烂的陶器,想必已经被盗墓贼光顾过了。
当他们继续清理墓室地面时,发现墓室底部的地面不是普通的生土,而是有人为夯实的痕迹,于是判断下面另有乾坤。
考古工作者们继续向下深挖,果然下面还有一层墓室,里面放满了价值连城的青铜器。这个例子为考古界开启了一个新的纪元,从此考古界在发掘清理墓葬时,都会习惯性地将墓室地板泥土和地砖翻转一下,确认有没有遗漏了第二层墓葬。
5.李代桃僵—疑冢
疑冢就是到处修建假冢、衣冠冢、空冢,或在自已的陵墓内放入其他人的骸骨用来迷惑盗墓贼。
在设置疑冢时,修建者要向盗墓贼们明确一个信息,就是墓主人的遗体不在疑冢中,或者是墓葬内没有珍贵的陪葬品。
疑冢的真正作用是在下葬过程中,其目的不是迷惑盗墓贼,而是欺骗;疑冢最出名的当属南越王赵佗墓,秦末汉初,赵佗吸取了秦朝皇陵遭到盗墓贼掠夺破坏的惨痛教训,生前将墓葬地址隐秘建造,在其死后大建疑冢。
三国时期吴国大军阀、将领吕岱要打赵佗墓的主意,结果出动大军,耗费无数人力物力财力,也没有找到赵佗墓的位置,真可谓“陪了夫人又折兵”。赵佗墓至今没有人找到。据说孔子逝世后,他的弟子也造了5座疑冢来迷惑世人。
还有南北朝十六国中赵国第三任统治者石虎的陵墓显原陵,也是非常有名的疑冢。
公元359年,五胡十六国前燕的第二任君主慕容儁做了个梦,梦见一只石头老虎咬了他的肩膀,醒来后大为震怒,便派军队去刨了石虎的显原陵。
不料慕容儁大张旗鼓地挖开显原陵后,陵墓内空荡荡的,不论是石虎的棺椁还是陪葬品全都无影无踪。
恼羞成怒的慕容儁悬赏重金,征求石虎的陵墓所在。最后,石虎的一名嬖妾为了悬赏出卖了石虎葬在东明观下的事实。
慕容儁终于挖出了石虎的棺椁,不仅开棺戮尸,最后还将石虎的尸首丢入了漳河中。可怜石虎的疑冢,保得了他一时保不了他的一世,最后还是成了河里的鱼食。
6.以逸待劳—迷冢
普通墓葬的入口称为墓道,多为斜坡式,大型墓葬则呈长斜坡形。南北朝时期,墓道中多立有天井,或是墓道两侧有耳室和壁龛。墓道后面就连着甬道,之后便是主墓室,因此墓道、甬道、墓室的中轴线在同一条直线上。
乾陵(图片借鉴,侵权可删)
盗墓贼选择的时间多为夜间行动,或单独、或双人、或团伙作案,但遇到大型皇陵级别的墓葬,便感觉不知道从哪里入手。
盗墓贼最喜欢的方式,便是长驱直入,直捣主墓室。但是若盗洞打偏打空,那发财梦便成了黄梁美梦,空欢喜一场。
于是,唐朝工匠们又将墓道修建得错综复杂,如同迷宫般让人找不到出入口。最著名的如乾陵,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陵的地宫墓道就是迷宫形状。由于乾陵的三个主墓室并不在同一中轴线上,盗墓贼就算找到了前室,也找不到中室和后室。
乾陵(图片借鉴,侵权可删)
1960年,陕西农民炸开了乾陵前室的道路,但怎么也找不到中室和后室,这就是墓道迷宫发挥的作用。乾陵的地宫,现在还隐藏在深处,具体的说,他们只是找到了个假地宫,真正的乾陵地宫,还在梁山地底的深处。
结语:
以上几种是古代用来墓葬防盗的方式,不管有用没用,古人的智慧还是不可小觑的,几千年来流行的土葬,到现代文明的火葬,太多太多的话题可以聊。好了,今天就到这里吧!
收工啰!
(以上文字,如果喜欢,请点个关注!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