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白族自治州地处云南省中部偏西,海拔2090米,东邻楚雄州,南靠普洱市、临沧市,西与保山市、怒江州相连,北接丽江市。地跨东经98°52′~101°03′,北纬24°41′~26°42′之间,东巡洱海,西及点苍山脉,辖大理市和祥云、弥渡、宾川、永平、云龙、洱源、鹤庆、剑川8个县以及漾濞、巍山、南涧3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是中国西南边疆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地处低纬高原,四季温差不大,干湿季分明,以低纬高原季风气候为主,常年气候温和,土地肥沃,以秀丽山水和少数民族风情闻名于世,境内以蝴蝶泉、洱海、崇圣寺三塔等景点最有代表性。大理是中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也是闻名于世的电影“五朵金花”的故乡。
大理国(白语:Dablit guaif)是中国宋代以白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在今云南一带建立的少数民族国家。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带,疆域大概是现在的中国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缅甸北部地区及老挝与越南的少数地区。公元937年通海节度段思平灭南诏建国,定都羊苴咩城,国号大理,因举国尊崇佛教,又称妙香国。公元1095年高升泰改国号为大中国,1096年高升泰在死后归政于段正淳,史称后理国。公元1253年,大蒙古国忽必烈征云南,灭大理国,后建云南等处行中书省,原大理国王段氏被任为大理世袭总管。大理国灭亡后,元世祖至元七年置大理路。明太祖洪武十五年,将大理路改为大理府。这当中作为洱海周围的大理县也数易其名,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置太和县,1913年改名大理县。
南诏是中国唐朝时包括现时云南全部,贵州,四川,西藏,越南,缅甸一部分的国家。唐时西洱河地区有6个大部落,号称“六诏”,即蒙舍诏、蒙禹诏、越析诏、浪穹诏、邓赕诏、施浪诏。蒙舍诏因地处南方,故亦名南诏。
永徽五年(654),蒙舍诏张乐进求让位于避仇来居的细奴逻。细奴逻遣子入唐,求唐保护。自唐高宗仪凤三年(678)起,吐蕃先后征服五诏,独蒙舍诏始终附唐。开元元年(713),玄宗封南诏皮罗阁为台登郡王。开元二十六年,皮罗阁在唐王朝支持下兼并五诏,进爵云南王,建立南诏国。次年迁都太和城(今大理市境内)。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南诏国权臣郑买嗣夺位自立,改国号大长和。南诏国传位165年,至此灭亡。
五代后唐天成四年(929年),赵善政灭大长和国,建立大天兴,次年东川节度使杨-{干}-贞灭大天兴国,改国号大义宁。大义宁后被白族先民段思平所灭,承袭了南诏以来的疆界,建立大理政权。
大理古城位于云南省西部,又名叶榆城、紫城。古城其历史可追溯至唐天宝年间,南诏王阁逻凤筑的羊苴咩城,为其新都。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占地面积3平方公里。
大理为1982年2月8日国务院公布的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大理古城在唐、宋500多年的历史间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古城内分布了14处市级以上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承载着大理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是大理旅游核心区。
洱海,古称洱河、西洱河,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是云南省第二大淡水湖,中国第七大淡水湖,也是大理“风花雪月”四景之一“洱海月”之所在,传说因其状似人耳,故名洱海。
洱海具有供水、农灌、发电、调节气候、渔业、航运、旅游七大主要功能,盛产鲤鱼、 弓鱼、蟹等十余种水产品,其中以弓鱼最为著名,身形长瘦,鳞细肉鲜,号称"鱼魁",当地称为“鱼土锅”,是洱海的特产。
蝴蝶泉位于苍山第一峰云弄峰神摩山下,南距大理古城27公里。蝴蝶泉面积50多平方米,为方形泉潭。泉水清澈如镜,有泉底冒出,泉边弄荫如盖,一高大古树,横卧泉上,这就是“蝴蝶树”。每年春夏天之交,特别是4月15日,蝴蝶树芬芳引蝴蝶。大批蝴蝶聚于泉边,满天飞舞。最奇的是万千彩蝴蝶,交尾相随,倒挂蝴蝶树上,形成无数串,垂及水面,蔚为壮观。蝴蝶泉是有名的游览胜地之一,风光秀丽,泉水清澈,独具天下罕见的奇观(蝴蝶会)。随着反映白族生活的影片《五朵金花》的传播,蝴蝶泉这一奇异的景观更是蜚声遐迩,驰名中外。
2018.06.09,云南省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下发《关于批准大理蝴蝶泉景区等4家景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决定》,正式批准大理蝴蝶泉景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崇圣寺三塔位于大理古城西北部1.5公里处,西对苍山应乐峰,东对洱海,距山脚约为1500米。南336米处有桃溪向东流过。北76米处有梅溪,东靠滇藏公路。三塔由一大二小三阁组成。大塔又名千寻塔,当地群众称它为“文笔塔”,通高69.13米,底方9.9米,凡16级,为大理地区典型的密檐式空心四方形砖塔。南北小塔均为十级,高42.17米,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砖塔。三座塔鼎足而立,千寻塔居中,二小塔南北拱卫。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理天龙八部影视城是大理省级旅游度假区,同时也是为《天龙八部》影视剧拍摄投资兴建的一个大型影视拍摄基地。其与大理古城、崇圣寺三塔、元世祖平云南碑等现有景点相辉映,形成集中展示大理历史文化的旅游核心区。
崇圣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公元713年——741年),经历代扩建,到宋代大理国时期达到鼎盛。崇圣寺建筑主体以钢混结构为主,斗拱门窗及细部装修采用上好红椿木精雕细凿,中轴线建筑采用最高规格的金龙金凤和玺彩,两次轴线采用庄重典雅的旋子彩,廊阁内院采用活泼诙谐的苏式彩,整个建筑跌宕起伏,错落有致、金碧辉煌、气势磅礴。崇圣寺位于大理古城北郊,依山傍水、峰峦叠翠、环境清幽,灵鹫胜地、妙香佛都。
喜洲镇隶属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位于大理市北部,背靠苍山五台、沧浪、云弄三峰,东濒洱海,滇藏公路、大丽公路穿境而过,乡村公路交织,沿海水路有木船、机动船通航,水陆交通十分方便。
喜洲,古称史城,又称大厘城,是云南省著名的历史文化名镇和重点侨乡之一,是白族典型的商业集镇,是白族民族资本主义的发萌地之一。
全镇国土面积161平方公里,61715人(2000年),辖有13个村委会,拥有蝴蝶泉、天龙洞、海舌和花甸坝等景点。
大理地热国占地1000亩,总投资3.47亿人民币,是以温泉沐浴文化为特色的休闲度假型旅游风景区,它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地处洱源县国家级风景区茈碧湖畔,是到大理苍山、洱海、丽江古城、玉龙雪山和迪庆香格里拉的必经之地,其风光秀丽,景色怡人。
感通寺位于点苍山圣应峰南麓,大理古城和下关之间,距大理古城约5公里,距离下关约11公里。感通寺背靠四季积雪不化的苍山,面对烟波浩淼,白帆点点的洱海,集天地间灵于一身,又名荡山寺。
观音塘又名大王庵,位于大理古城南,上末村,因清代曾设汛溏,故又称观音塘。是大理市佛教协会驻地。
大理宾川鸡足山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西北,北纬25°56'~26°00'和东经100°20'~100°25'之间,鸡足山最高海拔天柱峰金顶寺3248米,最低海拔沙址河1780米,相对高差1468米,距县城30公里。大理宾川鸡足山是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东南亚著名佛教圣地,中国汉传藏传佛教交汇地和世界佛教禅宗发源地,素有“鸡足奇秀甲天下”、“灵山佛都、旅游胜地”、“天开佛国”、“华夏第一佛山”等美誉,以“四观八景”的奇风异彩名冠于世,被国务院列为全国四十四个风景名胜区之一。
大理张家花园是2008年3月才开辟的景点,彩云之南的梦幻茶花民居 她被山茶花、杜鹃花和十八溪水倾注的洱海母亲湖所环绕,背靠苍山的鲜花、龙胆、高河菜,被所有来过的人称为“云南第一园”和“梦幻白族民居”,也是“惊奇、神奇、激动”的代名词,颈上绣满花环穿着绣着山茶和杜鹃的服饰,白里透红的白族人能歌善舞,吸引了世界上向往大理彩云追月的梦幻人,当洱海清澈的水从金色点染的一刻到金梭射向点苍山的彩云时,阳光也就慵懒地撒遍了张家花园这座东方“梦幻民居”。
观音塘又名大王庵,位于大理古城南,上末村,因清代曾设汛溏,故又称观音塘。是大理市佛教协会驻地。
剑川石宝山位于剑川县城西南25公里处,占地面积25平方公里,因山上的红砂石成龟背状裂纹,如狮似象像钟,得石宝之名。这里林木茂盛、石趣无限,庙宇别致,景色独特,尤以石窟和摩崖造像而声名久远。山中开凿于唐宋年间的石窟,享有“西南敦煌”的美誉,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南边陲古寨位于大理鹤庆城南12公里处,距丽江54公里,距大理132公里,占地约50亩,是大丽旅游线上独一无二的民居风情旅游区。这里建筑独特,风光奇异,有曲径但不通幽,有风景却不迷人。这里居住着一群几乎被世俗遗忘的边陲人,据说这些边陲人原来生活在中缅边境,没有民族,过着原始人的生活,他们以树叶遮体,吃生冷食物,居住在树上。后来云南有关部门为解决这些人的生存生活问题,在此修了个山寨—边陲古寨,请一些年轻的边陲人到这里,共同开发一个新的旅游项目,将收入用于解决边陲人的生活问题。
饵块可做成各种形状,除长丝叫饵丝外,其余不论饼形、卷形、块形都叫“饵”。饵块在昆明民俗中是过年必吃的,平时也或炒或煮或烧无不宜,边陲百姓热衷于“饵食”,执传统而不堕,已数千年。饵块切成一寸见方小薄片加云腿丝、肉片、鸡蛋、蔬菜等炒,就成了既可做主食也可以佐餐的炒饵块,其中最出名的要称“大救驾”。
饵丝是云南的特色小吃之一,主要以大米为原料制作而成。饵丝的主要吃法和云南的另一特色小吃米线相似,只是二者口感存在差异。米线圆滑弹爽,饵丝柔韧留香。
饵丝是由饵块演变出来的,饵块切丝便做成了饵丝,且后者更加入味。制作好的饵丝和不同佐料搭配,经过蒸、煮、炒等不同方式烹饪加工,便产生了独具风味的美食。
喜洲粑粑又名破酥,是一种色、香、味均佳的麦面烤饼,是大理城乡的一种风味小吃,以喜洲白族传统粑粑最为有名。小麦粉是喜洲粑粑的主要原料,发面相当讲究,要加适量上碱,揉透,再用精油分层,撒上葱花、花椒、食盐为咸味;加火腿、肉丁、油渣、红糖包心为甜味。做成圆形小饼后,一次6个,咸甜各半,整齐地摆在一块圆形砧板上,再用油刷在饼子朝上的一面刷上一层香油,然后放入油锅中烘烤。 大约十分钟后,一锅黄灿灿、香喷喷、又酥又脆的“破酥”出锅了。
生皮为云南白族特色菜肴之一,白语称为“hainl gaid (音:海格)。在大理地区也称为“生肉”,生皮的原料为火烧猪(生猪宰杀后整猪用火烧,此时皮已经九成熟,而里面的肉仍为生的)的肉和皮,切成丝或片,用酱油、酸醋、辣椒等调料配制的蘸水蘸食,或者直接凉拌食用。
乳扇是主产于大理州洱源县的奶制品,在大理市的喜洲镇、上关镇亦有出产,尤以洱源邓川出产为佳。乳扇形制独特,是一种含水较少的薄片,呈乳白、乳黄之色,大致如菱角状竹扇之形,两头有抓脚,生吃、干吃、油炸、煎烤均可。其在云南大理很受欢迎。
雕梅是白族传统名特食品,雕梅因在青梅果上雕刻花纹而得名。据史书记载,远在唐代南诏时期,就有探亲访友相互馈赠雕梅的风俗。主产区为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和大理市,其余大理州内各县均有分布。其中以洱源最为有名。
白族是中国第15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湖南等省,其中以云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此外四川省、重庆市等地也有分布。
白族有本民族语言,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汉文自古以来一直为白族群众通用。白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其建筑、雕刻、绘画艺术名扬古今中外。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与周边的各民族相互往来,创建了灿烂的经济文化。
白族是一个聚居程度较高的民族,有民家、勒墨、那马三大支系,受汉文化影响较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