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进士墓里出土一文物,见多识广的专家激动大喊:这是金枝玉叶

2022-03-01     李艺南

原标题:普通进士墓里出土一文物,见多识广的专家激动大喊:这是金枝玉叶

一看到“金枝玉叶”4个字,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出身富贵人家的女儿,它出自唐朝诗人王建《宫中调笑》词:“胡蝶、胡蝶,飞上金枝玉叶。”最开始,诗人表达的是花木枝叶长得特别美好,后来开始指皇族独苗子孙,现在也用来比喻出身高贵、娇嫩柔弱的人。

1954年的一天,一群施工队来到江苏省的五峰山,他们准备修建一个训练基地,挖着挖着发现不对劲,地下竟然是一座古墓,工人们赶紧叫来了当地的考古专家。这次偶然的发现,竟然带来了一件江苏省南京博物馆未来的“镇馆之宝”。

考古专家们带着团队来到这里,快速进行抢救性发掘,根据墓志铭等资料可以得知,这是一位明朝进士的墓,他叫做张安晚,关于他的记载少之又少,只是历史中过客一个,随着挖掘工作的深入,专家们发现这里竟然是一个墓葬群,里面埋着张安晚和他的妻妾。

由于只是一个普通的进士,专家们在挖掘过程中并没有抱着特别大的期待,然而在清扫最后一间妾室的14号墓室时,一样东西让一位考古专家激动地跳了起来。照理说专家们都是见多识广,皇帝的陪葬品也不是没见识过,怎么会在小小进士墓里跳呢?

原来在这位不知名小妾的头部边,放着一个“金蝉玉叶”,根据推断,原本是一个发簪,不过发现时只留下这金蝉玉叶,看了图以后,你会知道专家们为什么这样吃惊。

只见一片薄若蝉翼的玉石叶片托住了这只圆润的金蝉,叶片打磨得非常薄,仅仅0.2毫米,是新疆和田羊脂白玉,晶莹剔透、温柔细腻。细细观察,你会看到叶片上有脉络,它分为8瓣,主脉1根,两边对称各有4根支脉,并且叶片正面的叶脉琢成弧曲的凹槽,背面的叶脉相应磋成凸棱,可见雕刻者对叶子的观察十分细微。

再看上面的金蝉,埋葬几百年的它竟然栩栩如生,仿佛随时展翅飞翔。它侧着身子,微微打开翅膀,嘴巴微张,似乎在鸣叫,蝉翼1对,蝉足3对,其中1对蝉足呈现弯曲状态,身上的纹路也一一雕刻出来。

还有更让人惊讶的,整个金蝉含金量高达95%,它长2.4厘米,宽0.8厘米,蝉翼厚度仅仅0.2毫米,如此小的金蝉要雕刻出那么精确的细节,运用到了压模铸范、薄叶延展、錾刻、焊接等多种方式,这位雕刻的工匠的手艺简直巧夺天工。

这件文物的发现,直接改变了文物界对于明朝玉器的看法。那时候普遍认为明朝玉器粗糙又笨重,精品少之又少。一是因为玉器加工技术没有大的进步,二是当时人们喜欢粗狂、简洁的艺术品。直到明代晚期,才渐渐提高了技艺,为清代玉器雕刻的成熟打下了基础。

蝉在中国古代是经常见到的艺术造型,特别是在墓葬中,因为古人认为,金蝉脱壳,人死后也会像金蝉一样破茧重生。蝉还有着高洁的象征。

蝉还有个名字叫“知了”,知和枝的发音相同,所以“金蝉玉叶”相当于“金枝玉叶”,这都是古代有身份、地位的女子用的东西。放进了这样的陪葬品,暗示着墓主人身份的不一般。

可一个区区进士的墓,盗墓贼也许都看不上,他怎么能给小妾放上这样珍稀的陪葬品呢?这也成为了一个谜,不知道何时能解开。

目前,金蝉玉叶静静躺在南京博物馆,是当之不愧的镇馆之宝之一。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9fed6ddb359c330a22c23cf076f27cd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