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风吹不散的认真。
总有天太阳会升起在某个清晨。”
这是天鹅湖医学隔离观察点
最小的医护人员李猛每天最喜欢唱的歌
李猛,一名刚刚毕业的小伙子,今年只有22岁。1月28日晚22点40分,他接到上级领导的微信通知:1月29日进驻天鹅湖医学隔离观察点。临危受命,面对陌生与未知,他坚定信心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那一天只是他参加工作的第46天。
问他怕不怕,他总回答:“不怕,没什么好怕的,领导相信我,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我,父母也为我的工作感到自豪,我还有什么好怕的呢。要不是参加工作时间短,怕添乱,我还想去武汉呢。”
1月29日早8点,一个由5人组成的首批工作人员到达天鹅湖医学隔离观察点,李猛就是其中的一员。5名医护人员化身“木匠”“保洁员”“搬运工”。制定计划,做预案……经过13个小时努力,晚上21点,天鹅湖医学隔离观察点迎来了第一批隔离人员。最后一人入住时间是凌晨3点,第一天的工作才刚刚结束。
三个小时后,1月30日的早上6点,只睡了3个多小时的他已经起床准备变身为“外卖小哥”,饭该怎么送,怎么才能让隔离人员相互不碰面,怎么才能有效避免交叉感染,一次一次制定方案,一次又一次推翻……
2月1日这可能是所有天鹅湖医学隔离观察点工作人员都难忘的日子,那一天隔离点接收了铁路职工共计160余人,那天所有人都在工作。对讲机里:李猛李猛!记一下房间号。李猛李猛!XX房间需要东西。李猛李猛.....听他自己说,那是他头一次听自己名字要听吐了。那天,他在寒风中站了10个小时,吃晚饭的时间是凌晨1点。
“大爷,别摘口罩啊。来,手消,对对对。摘口罩,摘手套。”这是李猛现在每天都要教、都在说的话,从安置完铁路职工开始,李猛就被安排成为了医疗垃圾组的负责人,医疗垃圾与日常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不同,有严格的标准和流程,这是他从没接触过的东西,他要从头学起。再去教给他的组员,而他的组员,年纪最小的都比他父母年纪还要大。最小的工作人员带领着年纪最大的工作人员每天穿梭在楼宇之间。
每天联系120指挥中心转运隔离服、和医院对接、联系市政收生活垃圾、联系医疗废物转运公司,上报环保局…… 起初这些工作并不是很顺利,陌生的工作流程,每天接打几十上百个电话,愁的这个22岁的年轻人几乎每天都在皱着眉头。
“给我副手套,我去收一下隔离服。”“阿姨您今天去A区,大爷您今天去B区。慢慢干,累了就歇会。”如果你不认识他,你绝不会相信。这是一个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他表现出了不属于他该有的成熟。
“
我有两个愿望,第一个是希望所有的同行,不管在科室的,还是在一线的,都能平平安安,把这次疫情挺过去,继续坚持我们所热爱的医疗行业,然后就是希望疫情早一点结束。我有点想家了,从参加工作以来,还没有回过家。
”
李猛在入党申请书中写到
不辱使命、不忘初心
愿接受党组织对他的考验
愿给年轻人树立一个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