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行湘特赦后想当搬运工,周恩来不允:你的身份,只能当国家干部
1959年,在新中国成立10周年之际,国家对功德林战犯进行了第一次特赦,国民党少将邱行湘的名字,正在此列。
得知自己被特赦的消息,邱行湘激动不已,当年12月,周恩来与特赦战犯们进行了一次见面,询问众人对于国家的建议和未来的期望。
而当周恩来问到邱行湘时,他的回答出人意料:“报告总理,我想要到基层去,做一个搬运工人!”
邱行湘的一番话吓了众人一跳,要知道,邱行湘本人是国民党少将,做过师长、还做过洛阳守备司令,这样一个上年纪的角色去做苦力,显然是大材小用的。
周总理在听到这番话以后,对于邱行湘的态度却颇为欣赏,当即作出了承诺:“放心,国家不会亏待你们的,你们的未来身份,只能是新中国的干部!”
事实上,在当时的国民党战犯中,绝大多数人都对自己未来的规划感到迷茫。
这些人曾经是军官出身,按理来说应当回到部队才能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可是作为昔日的战犯,重掌兵权显然是不现实的。
而做一些具体的行政工作,很多人既担心自己做不好,也担心和同事处不来,因此,相当一部分人想到了告老还乡。
而邱行湘则与他们不同,在改造中,他深切的认同了国家属于人民的理念,决心重新做人,成为新中国建设者的一员,虽然做一个搬运工人能够为国家做的贡献听上去不大。但是,邱行湘愿意用劳动来换取尊严,这样积极的态度是当时的战犯中少有的。
正因如此,周恩来才对其刮目相看。
邱行湘的觉悟与其出身或许脱不开关系,1908年,邱行湘出生在江苏溧阳县的一个普通农家,家里并不富裕。
那时候的中国积弱已久,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一个普通农家孩子,要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可以说是举步维艰。
好在邱行湘的父亲十分开明,重视子女的教育,在邱行湘15岁那年为他请了老师,开始学习四书五经。
出人意料的是,邱行湘对古文字词藻理解极快,老师常说他是个读书的料。就在这个时候恰逢黄埔军校成立,于是16岁的邱行湘寻来了一份招生简章,开始按照招生要求一条条的苦读备考。
最终在1924年秋,邱行湘报考并以出众的成绩被黄埔军校录取,成为了黄埔五期生。
从一个农村青年,正式成为军校学生,邱行湘可以说是完成了人生的逆袭,正因为知道这其中的不易,因此他格外用功,不放弃任何一个进步的机会。
在黄埔军校的训练异常严格和辛苦的,当时的邱行湘为了不落下风,每天清晨5点就起床操练,晚上11点才睡觉,中间还要上课学习军事理论,进行体能和枪法训练。
也正是在这时,他结识了时任黄埔军校主任的周恩来,明确了当一个开明进步的知识分子,掌握先进技能,服务人民的人生目标。
在军校期间,他曾多次受到校长蒋介石的关照。每次蒋介石点名时,往往会额外追问一句是哪里人,他就会大声回答:“学生是江苏溧阳人”。蒋介石看这个学生回答干脆,精神十足,对邱行湘十分赏识,便将其收入麾下。
由于邱行湘勤奋好学,成绩常名列前茅,蒋介石更是对他寄予厚望。在讲话时,他会特意表扬邱行湘是一个模范生,勉励大家要向他看齐。
这样的光环效应,使邱行湘对蒋介石崇拜备至。他甚至会模仿蒋的一举一动,将他视为自己的偶像。这也预示了日后他会追随蒋介石的步伐。
1927年7月,邱行湘顺利从黄埔军校毕业,正式成为国民革命军的一名军官。不久,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党清党。在这场动荡中尽管心有不忍,邱行湘还是遵从了蒋介石的命令,参与围剿工农红军和苏区。
之后的日子里,邱行湘历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警卫司令部特务队队长,参加过中原大战和多次围剿红军的军事行动。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又火速奔赴前线,率部参加淞沪会战等重大战役,战功赫赫。
邱行湘与国民党官僚不同的是,他不爱结交权贵,反而爱结交文人学者,其中最著名的是徐悲鸿,两人因画结缘成为好友。
徐悲鸿是当时中国最著名的画家之一,但由于他拒绝为蒋介石画像,遭到排挤。抗战初期,日军严密封锁,徐悲鸿要转移大批珍贵画作非常困难。此时,他求助自己的学生邱行槎(邱行湘的弟弟),希望能通过邱行槎的大哥邱行湘帮忙。
邱行湘没有推辞,冒着巨大风险用军车帮徐悲鸿转移了画作,全数送到无锡保存。徐悲鸿对此非常感激,两人后来因此成为了忘年交。
后来,徐悲鸿还专门送给邱行湘一幅自己的画作。这是两匹骏马的画,一匹马高高仰起头嘶鸣,一匹马奋力狂奔,笔法生动流畅,堪称极品,邱行湘对此画喜爱不已,一直珍藏,到了后来,此幅画成了邱行湘家最值钱的收藏。
徐悲鸿喜欢描绘不同种类的马,战争时期出行不便,他就常去邱行湘部队的马厩写生。邱行湘也会特意准备些体型好的军马,供徐悲鸿挑选,期间他也珍藏了不少徐悲鸿的墨宝。
可以说,蒋介石用武力做不到的事情,邱行湘仅用个人品行就做到了,其为人可见一斑。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此时的邱行湘已经是国民党军方第五师的师长。但好景不长,国共内战很快全面爆发。在这场争夺新中国政权的战争中,邱行湘继续追随国民党对阵共产党军队。
1947年,邱行湘晋升为国民党青年军整编第二〇六师师长,奉命固守洛阳。此时的他已是少将军衔,手下有10万大军。蒋介石对邱行湘寄予厚望,要他誓死守卫洛阳。
对此邱行湘不可谓不上心,他部署严密在洛阳周围建造了大量防御工事,只待解放军的到来。
1948年春天,中原野战军发起洛阳战役,迅速突破外围防线,进攻洛阳城。
中原野战军的战斗力远远超出了邱行湘的想象,战争一开始,解放军大军就以汹涌态势打来,冲垮了他的所有防线。
到了当年的3月14日,洛阳守军全线崩溃,就连邱行湘本人也身受重伤,最终被俘。整个第二〇六师1万9千多人被歼灭,洛阳全境解放。
被俘后,邱行湘被送到北京西郊的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当时的功德林里关押着上百名国民党高级将领,邱行湘被分到第一组,与杜聿明等人为伴。
劳动改造异常艰苦,战俘们往往需要“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经常要在农田里干重活,挖沟,锄地,种菜,这些昔日养尊处优的高级军官哪里干得了这个,经常满手血泡。
邱行湘却是个例外,他原本就是农家子弟,并不怕这些粗活,再加之体力很好,经常能完成比其他人更多的工作量,因此,职务不高的邱行湘在功德林里,意外的成为了人人钦佩的对象。
邱行湘不单单干活卖力,改造也是最成功的一批。
进入功德林以后,邱行湘很快就对共产党政权的态度发生了重大转变。开始认同共产党的目标是为人民服务,自己以前是站在了错误一方,重新确立起爱国主义思想,痛改前非,进行思想重建。
正因如此,在195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毛泽东发布特赦令时,邱行湘成为了最早释放的一批人。
12月4日这天,邱行湘激动地拿到了盼望已久的特赦证,正式获得公民权,7天后,邱行湘在中南海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时,他才说出了那句话:“想当一个搬运工人”,唯一的诉求就是能够回到家乡江苏工作,陪伴年迈的母亲,弥补自己在战争年代的亏欠。
对此,周总理当然并没有批准,而是鼓励他积极进取,利用自己多年的经历和所见所闻为国家的文史工作出一份力,做好一名国家干部。
在周总理的安排之下,邱行湘很快被调往了江苏省政协文史研究部门工作。对此,邱行湘感动不已,之后的日子里,邱行湘在这份工作上一直坚持到了退休。
作为一名文史工作者,邱行湘记录和整理了大量国共内战时期的第一手史料。他专门撰写了《洛阳战役蒋军就歼实》一文,详细记录了1948年洛阳战役中国民党军队的失败经过。通过他的笔录,后人得以更全面地了解这场重要战役的进程和结果。
在工作中,邱行湘也发现并修正了一些文献记录中的错误。如杜聿明所写的《蒋介石解决龙云的经过》一文,邱行湘在私下与战友探讨时提出了不同观点,认为国民党军队内部问题也是战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整理我国台湾相关文献时,邱行湘建议使用“境外势力”等更中性的表述,避免两岸间不必要的仇视。这体现出他持平的历史态度和致力于两岸统一的愿望。
总体来说,邱行湘客观地记录下自己亲身经历的历史,使后人对战争年代有更丰富的了解。他的工作为学界提供了独特而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1996年冬,88岁高龄的邱行湘在南京医院病逝。临终前,他还紧握妻子的手,嘱咐之后要一直跟党走,不要被境外势力利用。
骨灰安葬在溧阳老家的乡间墓地。骨灰盒上只刻着简单的生卒年月:"邱行湘,1908-1996"。
邱行湘的一生,经历了新中国的诞生、成长与壮大。他从追随国民党到接受改造,从战犯到特赦对象,最终选择留在社会主义的大家庭,兢兢业业,为国尽忠。
在动荡深重的历史洪流中,邱行湘始终保持定力,坚持自己的信仰。他没有被仇恨冲昏头脑,而是抱定与人民和解共生的心态,这需要极大的气度与胸怀。
当代社会,仍充斥着种种矛盾与冲突。我们需要开阔的心胸,平和的态度,来面对人生的种种不公与挫折。唯有理解和宽恕,才能促成和解。
邱行湘的人生旅程,就是这样一段值得学习的历程。他用智慧和勇气,跨过鸿沟,实现心灵的融合。用实际行动,诠释何谓大爱与大义。
参考资料
“小蒋介石”邱行湘被俘记.齐鲁晚报
一九五九年特赦令.《大辞海》
参考资料
“小蒋介石”邱行湘被俘记.齐鲁晚报
一九五九年特赦令.《大辞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