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才高华健:被中美德3国“抢着要”,却终未回国加入美国

2023-06-28     胡月芳

原标题:中国天才高华健:被中美德3国“抢着要”,却终未回国加入美国

国家科技的发展,离不开高精尖科技的发展;高精尖科技科技的发展,自然离不开高科技尖端人才的努力。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较量,是高科技人才高新技术的较量。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国家竞争力才能蒸蒸日上。

一直以来,很多高精尖人才为了学业进一步精进,都会选择出国留学深造。

但学成后,并不一定会回自己国家发展,他们因为各种各样的考量,会选择继续留在异国他乡。

因此,如何才能留住本国的高精尖人才,就成了国家人才战略方面的重要考量。

在我国近代的科学发展中,有很多优秀的科技人才,迫于当时的国际形势,不得已加入了外籍。

如为祖国鞠躬尽瘁的两弹元勋钱学森,获得诺贝尔的物理学家杨振宁。

在最开始人们不了解事情真相的时候,他们也遭受了很多的质疑嘲讽。如今,他们都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就在前几年,美国科学院院士选举结果一经公布,一个华人的名字迅速引发了人们的诸多议论。他作为一名曾被诸多国家争抢的高端人才,最终选择了美国,遭到了人们的诸多误解。

他虽人在异乡,却也为祖国的科学教育,默默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就是高华健。

意气风发的少年时期

高华健出生于四川成都,在他出生的那个年代,还不像如今这样,基础教育已经全面普及。

在那个年代,读书还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但他的父母却全力助他读书,令人出乎意料的是,他天资异常聪慧,常常表现出异于常人的智慧,成了人们口中常说的神童。

纵然天资聪颖,但他丝毫不骄不躁,不因为自己的聪慧而放松学习,常常在图书馆一呆就是数个小时,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就这样,极高的天赋加上他的刻苦勤奋,在别人还在贪玩的年纪,他就不断跳级,早早地完成了高中的课程。

正所谓碰早不如碰巧,就在高华健学习完了高中课程的时候,刚好遇上了国家恢复高考。

于是胸有成竹的高华健踏上了考场。结果自然是不出意料,他考上了西安交通大学,这一年,他才仅仅15岁,就同大他几年的学长学姐一起踏入了大学的校门。

在大学时期,高华健依然没有放弃对自己的严格要求。经度过了几年的大学时光,临近毕业的时候,到了人生选择的分岔路口。

当时国内的学术环境科研水平,相比于国外来说比较落后。对科研有执着钻研精神的他,国外的科研环境显然更能满足他的需求。

经过细致斟酌谨慎考虑,他决定赴美留学。于是经过刻苦努力,他考上了世界顶尖大学哈佛。

来到哈佛大学后,他依然秉承着刻苦努力的精神,丝毫没有志得意满,每天仍旧兢兢业业地刻苦钻研,就这样,他仅用两年的时间就获得了硕士学位。

之后他更是不停下对科学探索的脚步,又花费了四年的时间,他又取得了博士学位。在美国这片土地上学习数年之后,他留在了美国,加入美籍,并在任教于斯坦福大学。

硕果累累的学术成就

在哈佛大学学习期间,宽松的学习环境和科学设施的完备,使得他更是如鱼得水,在学术的世界里尽情探索。

迄今为止,他在各类知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了300多篇学术论文。他在纳米科学、模拟计算、物理力学等方面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论文也是被引用次数最多的。

他除了在斯坦福大学担任教授外,还是布朗大学的终身教授。先后获得美国科学院、美国人文科学院、美国工程院、德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外籍五院院士的称号。

放眼海内外,极少有人能同时获得,数个国家科学院的一致认可。可见高华健在科学界的卓越贡献。

何去何从的艰难抉择

让很多人不解的是,天资聪颖贡献卓越的高华健,在赴美留学之后,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

在中美德同时向他伸出高薪橄榄枝后,最终选择继续就在美国发展深造。其实,从那个时代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在高华健读大学的那个时代,国内的学术环境科研设备都不完善,不同于今日强大的祖国,那时的祖国相对来说比较贫穷。

对于科研所需的条件还不能很好地满足,所以高华健为了更好地进行科研,在这条道路上发光发热走得更远,只好选择了科研环境相对来说更好一点的外国。

但虽人在异乡,但高华健心系祖国,他作为数个名牌大学的资深教授,对于出国留学的我国学子,无一不鼎力相助。

在学术上倾囊相授,把毕生所学传授给他们,让他们学成归来后,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学术力量。

现如今在我国各个高精尖领域里,都有高华健的得意门生,他们为祖国的建设增砖添瓦,让国家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华健虽然没能直接地为祖国效力,但他培养了许许多多的莘莘学子,把自己的学术成果应用到了祖国的科学技术上,正所谓科学无国界,也算是一种圆满吧。

结语

生命终有结束之时,但是学习知识却没有尽头。高华健从名不见经传一路披荆斩棘,达到了学术的顶峰,站在了科学的最前沿。

他虽天资聪颖,但丝毫不骄不躁不惰殆,一直把刻苦钻研的学术精神坚持到底。

作为一名教授,更是把这种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传承给了更多的莘莘学子。他是所有年轻学者的榜样和精神力量。

他在学术界做出的成就,不仅仅是某个国家的,而是全世界全人类的。

正是因为有像他一样脚踏实地,在科学领域刻苦钻研的千千万万的科学人员,才有了科学飞速的进步和发展,才有了人们如今日新月异的美好生活。

让我们向每一位,在科研岗位上兢兢业业不辞辛苦的科研人员致敬,感谢他们用智慧和汗水为我们创造的先进时代。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9f68570818e2f025959c8d8115002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