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NF 342喷气旋翼机是二战期间由德国主导研究的装备,它的作用是为德国中小型水面舰艇以及潜艇提供一款合适的舰载机,用于侦察等任务。
相关工作在1942年展开,总共设计建造了4个机型,编号从V1到V4,每一款都相比于前一款更完善,到V4的时候已经趋于成熟,似乎服役就在眼前,不过该项目还是随着盟军的逼近而流产。
V1在1943年春季建造完成并起飞,它的结构乍一看就像是一架早期直升机,机体用金属管搭建,外表覆盖蒙皮,显得有棱有角,这种设计一是因为简单便捷,二是因为旋翼机对机体的气动外形没多大的要求。
飞机原本用一台60马力的发动机提供动力,发动机安装在机体后部,它驱动一台空气压缩机,飞机顶部安装一副不可调螺距的旋翼,压缩空气通过空心的桨毂进入空心的桨叶内,并在桨叶末端侧面喷出,从而让桨叶旋转起来。
发动机还向后驱动一副小尺寸的螺旋桨,在机体后部两侧向后延伸出类似于双尾撑的结构末端安装尾翼,那副小尺寸螺旋桨并不是用来产生前进推力的,而是产生气流让尾翼可以工作,完成转向等动作。
V1在一次盟军轰炸中受损,维修后更换了90马力的发动机,于是被称为V2。不过V2的问题也是很明显的,那就是飞行员只能通过调整旋翼速度来实现升降,并且对发动机功率消耗较大。
V3相比于前两个型号增大了旋翼尺寸,能够获得更大的升力,动力也改为一台140马力发动机,这架飞机在飞行中损毁。
在1945年,集大成者的V4出现,它依然使用140马力发动机驱动,不过飞机机体扩大,驾驶室可以并排容纳2人,原本机体后部的小型螺旋桨被替换为更大尺寸的型号,可以产生飞机前进所需的推力,旋翼更改为可调螺距的型号。
此时飞机的驾驶操控已经完全不同了,发动机只在起降阶段为为旋翼提供动力,起飞后飞机依靠尾部的螺旋桨推动前进,同时旋翼自主旋转产生升力。
设计师还曾考虑在旋翼翼片上安装脉冲发动机或小型喷气发动机替代压缩空气系统,不过这些想法都没有实际实行,V4只短暂的测试飞行了25个小时,盟军队伍就逼近了实验场地,飞机在经过一次转移后被美军缴获,后来在一艘护航航母上进行飞行测试。
尽管WNF 342喷气旋翼机没有正式量产,但是它确实开辟了一个新的旋翼机设计思路,在此前的文章我们曾介绍了多款二战后研发的轻型、超轻型直升机,在它们的身上都或多或少看得到V4的影子,该机的一些设计师也确实在战后各自到了美国、英国、法国谋生。
WNF 342 V4喷气旋翼机空重43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640千克,主旋翼直径10米,旋翼面积78.54平方米,最大飞行速度48千米每小时,机组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