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和阐述“中国梦”的第十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一个五年计划收官之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更是我国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湖北广播电视台垄上频道联合潜江市委宣传部,共同推出《奋力“潜”行向未来》系列融媒体报道,向党的二十大献礼。系列报道围绕“潜”字做文章,透过一个个真实可触的平凡梦想的实现,深刻挖掘实现伟大中国梦背后的现实路径,展现潜江的美丽变迁和发展成果。接下来,我们带大家探寻“潜味”的奥秘。
潜江是享誉全国的龙虾之乡。作为潜江标志性的味觉符号,潜江龙虾用其鲜、香、麻、辣的口感征服了五湖四海食客的味蕾。占地662亩的潜江生态龙虾城是中国小龙虾餐饮的心脏,128道龙虾菜品在此应运而生,3000多家潜江龙虾餐饮名店从这开到了全国各地,书写出了一片火红的美食传奇。
潜江市牛湾湖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主权:我们潜江之所以养出这么好的虾,与它的养殖环境有关系。我们潜江的水质相当好,加上我们给它创造一些外部的环境,所以说我们潜江龙虾品质相当好。
刘主权,潜江市积玉口镇宝湾村人,一年到头他都在围着稻田里的小龙虾转。而23年前的一次尝试,不仅让刘主权获得了“中国虾稻连作第一人”的荣誉,也让小龙虾在潜江开启了“草根”逆袭之路。
刘主权所在的宝湾村在过去是出了名的“水袋子”村,村里150亩的低湖冷浸田因长期浸渍于冷水中,每年只能种一季水稻,产量低且十分不稳定,因此大都成了“弃田”。为避免浪费,1999年,时任宝湾村党支部书记的刘主权承包下了其中的70亩低湖冷浸田,开始琢磨在田里养虾提升效益。
谁都没有想到,无人问津的抛荒田,竟然是小龙虾的天堂。刘主权无意间的尝试,成功破解了小龙虾人工养殖这个农业难题。宝湾村作为虾稻连作发源地,也率先品尝到了种稻养虾带来的红利。
潜江市积玉口镇宝湾村 村委会副主任 王文节:现在我们宝湾村的虾稻田差不多接近有2000亩,养殖户有300多户,基本上家家都在养小龙虾。
从“大养虾”到“养大虾”
潜江龙虾养殖高效化升级
01
2013年,在潜江水产人的共同努力下,虾稻连作模式迭代升级为虾稻共作模式,产出从原先的一季稻一季虾变成了一季稻两季虾,小龙虾亩产增加了3倍。为提升品质,潜江还着手从“大养虾”向“养大虾”转变。经过多年发展,虾稻共作面积达到了85万亩,每年优质小龙虾起捕后,都会汇集到同一个地方。
作为中国最大的小龙虾综合性交易平台,中国小龙虾交易中心共入驻商户500多家,拥有覆盖全国近600多个大中城市的冷链物流网。每天,饱满、鲜活的小龙虾从虾稻田中捕捞上来,送到交易市场,再“坐上”冷链车,源源不断地发往全国各地。
得益于潜江完善的交易与物流体系,每年产虾季都有大量的小龙虾从周边地区涌入潜江。目前,潜江小龙虾年产量17万吨,但交易量却远不止于此。
中国小龙虾交易中心 办公室主任 郭颂:我们小龙虾交易中心一到六月份,交易量达到13.61万吨,交易额达到66.33亿。预计全年的交易量可以达到23.5万吨,交易额可达到121亿。
精细加工
潜江小龙虾从“论吨卖”到“论顿卖”
02
现如今,全国每10只小龙虾中有5只产自湖北,而其中3只便是通过潜江的渠道和网点走向全国各地。除了“论吨卖”,潜江小龙虾也开启了“论顿卖”的历程。
作为中国小龙虾加工出口第一市,潜江拥有全国最大的龙虾产业加工企业集群,加工出口量连续十六年位居全国第一。从虾仁到虾尾,从调味虾到自嗨锅,从速食食品到即食食品,精深加工释放出了小龙虾更高的附加值。
湖北新柳伍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董事长助理 陈清:现在我们已经有13个自主品牌,产品由原来的很单一变得多样化了。2021年我们的销售额在10个亿左右,2022年我们的目标是15个亿。
从“卖资源”到“卖文化”
潜江奋力打造千亿虾-稻特色产业集群
03
如今,潜江已拥有龙虾加工企业33家,年加工能力达35万吨,加工产值达200亿元。同时,潜江还在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重点建设50万吨潜江龙虾精深加工聚集区、40万吨冷链物流暨虾-稻产品集散交易中心、龙虾辅料加工及虾稻精深加工聚集区。
在深耕虾-稻特色产业二十多年后,潜江形成了集选育繁育、生态种养、加工出口、餐饮美食、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研学旅行、节会文化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
作为“潜味”的代表,潜江小龙虾从征服人们的味蕾开始,在20多年的时间里演绎出了一段产业发展传奇。目前,潜江虾-稻综合产值已超过600亿元,从业人数达20万人,“全国虾王”的领跑地位持续巩固。
来源 | 《垄上行》
编辑| 王芳
编审 | 许蓓
监制 | 杨斌
垄上行视频号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