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人们将置身于大自然温暖的怀抱中。此时虽阳气渐生,但阴寒未尽。所以,古今养生十分强调春捂,春捂,通俗的说,就是春天不忙减衣。
民间所谓
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
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
说的也是这层意思。
北方地区
Spring
我国北方地区春季的气候特点是升温快,昼夜温差大,云少,光照足,湿度小,多风干燥。由于冷空气活动频繁,使得天气乍暖还寒,反复无常。
春天这种乍暖还寒的多变气候特点,使人体内脏活动不易与这种变化协调一致,稍不留意就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很大影响,尤其是直接影响呼吸道粘膜的防御功能,全身的抗病能力也会下降,病菌会乘虚而入。
这种天气特别有利于流行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麻疹、白喉、百日咳、猩红热、气管炎、肺结核等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率也是春季最高。
而春天多风的天气,会令空气中负氧离子大大减少,正离子猛增,使人体内化学过程发生变化,血液中产生大量的血液素,让人感到紧张、压抑、疲劳,易导致精神紊乱年老体弱者、孕妇等由于受生理机能调整速度缓慢,更容易受“风”侵袭致病。
所以,春季还是心脑血管病,如“中风”、冠心病诱发心绞痛以及心肌梗塞等的一些中医所谓的“风症”的高发期。
南方地区
Spring
我国江南春天要比北方潮湿得多,时常10天里头有一半左右是雨天。“清明时节雨纷纷”就是唐代杜牧对江南春雨的生动写照。阴雨天多,湿度增大,身子虚弱的人易被湿邪侵犯,关节痛和风湿性病变的症状就会加剧。
倒春寒天气引起的绵绵阴雨
因此,在春天春捂得法,将会减少发病的机会。一不可过早脱衣,多备几件夹衣,随天气变化一件一件地增减;二是减衣服时,宜上薄下厚,即先减上衣,后减下装。也就是说,春寒未消时,上半身衣服可以略减一点。
古人在长期的生活与劳动实践中认识到,寒多自下而生,这也与现代医学所认为的人体下部血液循环较上部为差,易受寒冷侵袭的观点相吻合。
至于我国南方地区,由于春季晴天时温度回升得比北方要快一些, 人们身上的衣服虽然不能像北方人那样“捂着”,该脱就得脱,但是遇到冷湿的天气时,还得赶紧添衣服。“急脱急着,胜似服药,” 江南人的“春捂”就应如是。
正确春捂
Spring
中医认为,防病如御敌,“春捂”只是被动的防御。要想进一步地防病健身,平时就必须加强锻炼,增强肌体的适应和抗病能力。春天特别要加强下身的锻炼,以促进血液循环。
春捂需要把握“度”的问题,有的人直到春末还捂着厚厚的衣服, 以致闷热汗出,反而容易生病。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皮炎或湿疹。原来体温的恒定是保证人体各种机能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人体不断产生热,同时也不断排放热,这种生热和排热的速率总是平衡的,人体的温度也因此而保持着恒定。
图片来源:央视一套
春天气温显著升高时,如果仍然不适当地捂严身体,势必会使传导、对流、辐射等排热渠道受到不同程度的阻塞,汗水不能及时挥发,就会刺激皮肤,引起皮炎或湿疹。出汗过多,还会造成脱水和低钠。
此外,春天回暖,各种细菌、病毒也开始大量繁殖,而这个时候,人们刚从冬天过来,抗病能力比较弱,一旦“捂”得太过,人体就会因出汗过多而着凉,成为感染病菌、病毒的诱因,使人易患流感、百日咳、流行性腮腺炎等疾病。春捂正确的做法是,随着气温的逐渐增高,衣着也随之逐渐减少,只是不要骤减以免受凉就可以了。
本文综合整理自《知识就是力量》杂志,原标题《春捂如何捂》,作者白石人,有删改,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