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春期疾病高发的主要诱因来源于两大方面,第一是水环境变化过大,应激频繁导致亚健康状态。第二是越冬后鱼体消瘦、体质下降,机体代谢障碍,尤其是肝肠代谢功能障碍。二个因素共同作用下,直接导致机体不耐应激,免疫力低下,容易爆发疾病。
鱼类养殖中,每年春季是病害的高发季节,尤其是肝肠疾病,还伴有烂鳃、水霉、寄生虫等病害。养殖户往往仅按照水霉、寄生虫、细菌或病毒等病原层面去防控、治疗,但效果往往不好,甚至有时会适得其反,越用药越死鱼。随着水温的回升,鱼类逐渐开口摄食后,也常会出现因投饵不当造成大量病、死鱼现象发生。
鱼类属变温动物,正常情况下其摄食水平、消化能力、代谢水平等往往与一定范围内的水温呈正相关性。开春期水温较低,鱼类尚处于越冬后的恢复阶段,自然环境条件下其摄食水平、消化能力、代谢水平是一个渐升过程,受自然进化、食物丰度的影响,已经充分适应。但人工养殖条件下,如果忽视了渐进的过程而投喂过多,会加重鱼类的肝肠负担,尤其遇到开春后经常会出现的冷暖交替的特殊天气,无异于雪上加霜,最终引起代谢紊乱、免疫低下、病原易感。
海鲈水霉病
肝脏是重要的营养转化、合成中心,肠道是重要的营养消化、吸收器官,肝肠功能的强弱直接影响鱼类生长与健康。鱼类越冬后,肝肠器官都或多或少的出现一些实质性的组织损伤。
肠道主要问题有:肠壁变薄、蠕动力降低;肠绒毛损伤、营养吸收变差;肠腔粘液分泌量减少、饲料易擦伤肠道;肠菌失调、易感染;屏障功能降低、肝脏解毒压力变大。
肝脏主要问题有:长期禁食导致胆汁分泌不畅;肝脂过高导致胆汁淤积;胆汁分泌减少导致肠道杯状细胞分泌粘液减少;低温期肝脏代谢功能变弱,导致血液中有害代谢产物清除不及。
开春鱼病多发甚至惨重,虽然有时候可分离出致病性的病原微生物,但其感染性通常是代谢紊乱、肝肠损伤后屏障功能降低导致的继发感染。养殖实践中,饲料中添加胆汁酸不仅可乳化脂肪、扩大与脂肪酶的接触面积,而且能激活低温期脂肪酶的活性,从而促进饲料中营养的消化吸收,利于体质恢复;饲料中添加胆汁酸可保护肝胆健康、补充胆汁分泌不足。
使用胆汁酸的加州鲈
综上,开春季鱼病防控中,除了科学投喂、遵循渐进原则减轻消化负担外,更要重视肝肠的调理工作。开春期,随着水温的回升,病原生物逐渐活跃,除了调水,内服防控病原也是关键措施之一,限抗、减抗理念要先行,切记抗生素是治病的而不是用来防病的,投料初期可添加“活力多+乐畅”替抗组合,保护肠道健康,减少抗生素滥用带来的肝脏负担与耐药性的增加。开春期水环境变化异常,抗应激不能少,更要重视肝肠保健且内服是根本,以防病于未然,发病后食欲不佳时再治疗往往效果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