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重视武将,宋朝重视文臣,明清之际皇帝们是如何看待文武的?

2022-10-10   遥望春风

原标题:唐朝重视武将,宋朝重视文臣,明清之际皇帝们是如何看待文武的?

唐朝开辟了大唐盛世的繁荣景象,涌现了,诸如秦叔宝、程咬金等一批著名的武将,唐朝社会崇尚武力,不用质疑。

一、明朝文臣统军

1、明朝初期文臣统军已经显现

明朝文臣统军,作为现象,在明朝草创时期便己经出现。当时有的文臣以中书省官职担任总制,行使统军权。有的担任参军,作为一支军队的指挥官。

有的文臣成为著名指挥官,如胡深作为吴王参军,镇守处州,曾经统军攻占瑞安。一些文臣统军的职衔,有镇守、总督、提督军务、巡抚等等,军事指挥权都在武臣担任的总兵官之上。

王骥三次攻打麓川都取得胜利;兵部尚书于谦组织北京的防守,成功地抵御了蒙古的入侵;王翱也多次击退蒙古的入侵:两广、湖广地区少数民族的造反也被镇压。这些军事胜利说明,文臣统军的推行是明智之举。

2、文臣统军并没有一帆风顺

明朝文臣统军的推行不是一帆风顺的,这种制度的形成,造成了文官与武官、宦官的矛盾,因此在形成过程中必然遇到阻力。此时的文臣与武将之间不和的矛盾事件经常发生。这种不和在以前是少见的,为什么现在屡有发生?就是因为文臣军权太重,侵夺了高级将领的权力,也使他们的地位大不如前。

二、文臣统军的功绩和缘由

1、文臣统军的功绩

抵御蒙古入侵的文臣们多有建树。嘉靖初期王琼总制三边,主动出击,多次击退蒙古的入侵。不仅打退了敌人的骚扰,也壮大了军威,这是多年以来少见的场面。

2、文臣统军的缘由

文臣的本职工作应当是帮助皇帝处理日常政事,多为案犊之事,斩将寨旗,料敌制胜,并不是他们的分内之事。朝廷为什么偏偏用他们统率军队呢?其中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利用文臣统军最根本的原因是为了由国家控制军队,防止武臣拥兵自重、武装割据对抗中央。

唐朝在节度使军权上的放任自流,慢慢的地方节度使形成了自己的一个小国家,唐朝政府已经控制不住地方节度使,他们就像脱缰的野马,威胁到了中央集权统治,安史之乱的爆发只是导火索,唐王朝的国力和内部政治日渐衰败,最终走向了灭亡。

正是历史上的前车之鉴,封建专制主义高度发展的明王朝,自洪武时期开始就大力削夺武臣的权力,明太祖朱元璋担心开国大将有不臣之心,大肆杀戮功臣,全然不顾往日的恩情和友谊,广事株连,不惜上万颗人头落地。朱元璋的子孙对武臣的猜忌虽然不像乃祖一样强烈,却仍然存在。明廷之所以选择由文臣来统军,乃是因为文臣是朝廷的命官,深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和熏陶,明代文臣是官僚队伍的主体。

因此在忠君思想的支配下,文臣统军不会出现武装割据,且文臣乃是任命制,皇帝的一纸诏书即可对文臣随意处置,从而有利于皇权的集中与加强。武臣队伍的腐败问题已经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结构性腐败。武官平时不习战阵,不练武艺,不习韬略,走上战场无异于刑场,很难不怯战。

为了逼迫这群既无知又胆怯的纵给子弟奋勇杀敌,朝廷非常有必要派得力的大臣督促之。武臣们不能奋勇杀敌,为国分忧。同时由于众多将领屡犯法纪,使朝廷感到,武臣队伍的问题十分严重,根本不能靠他们自身解决。

巡按御史流动性大,作用有限,必须在军中有常设的文职,时时刻刻进行监督、约束才能使腐败现象得以控制。文臣毕竟是多次考试层层选拔上来的精英,使之统率军队,虽不是万全之策,和仅仅任用一群腐败无能的军官相比,优越得多。

三、文臣统军的效果

1、在政治上利于皇权稳固

由于统兵权、调兵权都归文臣掌握,军事行动又在中央和地方文官的监控之中,武臣不敢未经允许,擅自行动,更不敢擅作威福。因此明朝的绝大部分时间里没有骄兵悍将不听中央调遣的情况,也没有镇守一方的大将割据称雄之事,更不见武臣倚仗兵权,挟持天子,口传天宪的现象。

元朝以来理学思想已经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文臣作为文化的精英,受理学教育最深,忠君的理念最强烈。更由于整个社会都对揽权的强臣大加挞伐,因此虽然文臣掌握着军权,也不敢悖逆君主。因此任用文臣统军,即使皇帝昏庸、暴虐、无能、不务正业也能维持统治。

对于皇帝个人来讲,的确有利。文臣们为了收拾昏君造成的恶劣局面,争取天下的太平,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他们从民本主义出发,对造反的百姓宣扬王道,尽量以安抚为主。即使一定要武力镇压,也不滥杀。

2、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官场的风气

由于文臣饱读诗书,对国家的民族政策有很强的理解力。更主要的区别是文臣不同于武臣的好勇斗狠,他们一贯以保持各方面利益的平衡作为施政的原则,讲求以德服人,以理服人。

因此他们倾向和平,尽量不以暴力解决民族争端。统军的文臣一般不会允许部将对少数民族寻衅,激起矛盾,因为相安无事,各得其所才能体现朝廷怀柔远夷的大道。

驻守松潘的都指挥赵谅曾激起过少数民族的叛乱,但自从文臣接替后,采取怀柔政策,矛盾逐渐缓和下来,这类事件再也没有发生。由于统率军队的文臣不挑动事端,恩威并用,才有效地维持了少数民族对中央的臣属关系,对维护国家的安定和统治的稳固具有重要贡献。

有的武臣甚至吟诗作赋,与给绅辈相互酬唱,而且供养山人,以文坛领袖自命。明朝中期以后文臣统兵已成为定制,如果文臣成为督抚或兵备道等官,却不懂军旅之事就难免有误军机,因此这种制度迫使文臣们学习军事。

“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的人生观使文臣们渴望能够建功立业,学习军事,建立边功也是扬名天下,光宗耀祖的有效途径。为了有所作为,文臣们学武成风,因此明朝中后期出现了许多有军事才能的文臣。

四、结语:

文臣统军,有利于国家政局的平稳,尤其有利于君主极权的巩固,也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不管是汉唐时代的崇尚武力还是宋明两代的以文治国,以文制武的制度。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维护高度集中的皇权统治,加强中央集权。

自古“高处不胜寒”,皇权的延续势必要对武将产生怀疑、控制。虽然这种文臣统军制度严重降低了军官的社会地位,影响他们才能的发挥。虽然这种制度存在着弊端,但是它毕竟在四百多年中行之有效,所以我们不可轻易地否定它的积极作用。在此后的清王朝乃至近代历史中还会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明史》

《四友斋丛说》

《国朝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