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滨:张庄大渡槽 一个时代的记忆

2020-05-06     河南联播

映象网讯(记者 吴彦飞 通讯员 韩浩 符浩 郝昱玮)循着历史轨迹,挖掘沿途的美。5月3日,记者来到淮滨县张庄乡九里村,见到了集红砖、水泥、钢筋于一体的拱桥式张庄大渡槽。

“新打的大旗两面光,东栽杨柳西栽桑;东风一刮桑吃柳,西风一刮柳吃桑。”在现场,九里村村干部黄旭彬见到记者,回忆起儿时传唱的童谣。

“这个童谣说的就是当时人的精气神,干劲十足。那时我八岁,一到放学,就到这里帮忙。那个场面可壮观了,众人合力推着装满石头的人力车,壮汉们喊着号子,打着夯。”黄旭彬说。

“俺们那时候除了年纪大不能干活的,全社14个生产队的男女老少都来啦,他们拉着驾车赶着牛前来助阵。”参与当时基建的九里村81岁老党员杜友才告诉记者:“村里只有两部拖拉机,用的石头是从息县拉的,走水运,放到这猪拱城底下,搬运时就靠一个木制架车,七八个人铆足了劲往上拉。为了争取时间,我们一天最低要干十个小时,农忙时回家种地,农闲了再来干,春季干两个月,冬季干三到四个月。陆陆续续用时四年,于1976年底建成。”

“上面走水,下面走车”,这在现在仍有很多人都不敢想,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却能完成,当地人称之为“人造天河”。“咱村及附近几个村的男孩子,特别好讨老婆。因为这渡槽的头一槽水首先保证了九里村及附近村的土地灌溉,旱涝保收,这对当时的每一个人来说,都充满着羡慕的目光。”杜友才说。

据淮滨县文物普查资料记载:张庄大渡槽又名猪拱城灌渠渡槽,结构为上中下三层砖砌混凝土结构,通长55.3米,宽3.24米,渡槽(渠)两侧均附有0.6米人行通道。底层拱券跨路高度约6米。二层有砖砌单拱共28个。三层实心拱面嵌的是标语口号。灌渠全长6.5公里,可灌农田1.4万亩。

“建成后,咱乡里的10个行政村和王店乡的8个行政村都跟着受益。”杜友才说。

“2011年,我们乡里会同水利部门,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完善,且硬化主渠道路四公里。2014年7月,天大旱,大渡槽仍然在灌溉,灌溉面积达到一万多亩。”该县张庄乡党委书记丁丽告诉记者。

44年了,张庄大渡槽已经成为山野田间中的一道风景和历史记忆,但仍能透出一股刚劲,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精神象征。

“无论年代怎么变迁,那种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时代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发扬的。我们乡里在开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工作中都大力提倡‘大渡槽’精神。”丁丽最后说“我们诚邀游客在闲暇时能来这里感受那个气壮山河的年代气息。”

(映象网信阳新闻热线:0376-6880376,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映象网“大象陪办”电话180 0371 9699)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9d0S6XEBnkjnB-0zeAB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