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花开无田图/网络图片
作为三国时期曹魏和蜀汉的代表人物,曹操与诸葛亮的名号可谓是无人不晓无人不知。
而曹操更是能够集聚贤良,手下谋士武将不胜枚举,武将中八虎骑:曹仁、曹洪、曹纯、夏侯惇、夏侯渊、曹真、曹休、夏侯尚;五子良将于禁、张颌、张辽、乐进、徐晃以及宛城之战中为了救其而竭力战死的典韦,而谋士中更是璀璨云集,北方之众几乎都归于其下,荀攸、荀彧、贾诩、戏志才、郭嘉,不同于《三国演义》中尊刘贬曹的观点,我们甚至于可以从曹孟德的诗歌《短歌行》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来看到他对人才的希冀,而他能够依靠任用贤能,更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灭袁绍,赢得官渡之战,进而统一中国北方,岂非人杰乎?
对此作为他的竞争对手,诸葛亮也并不讳言,在其所作的《后出师表》中更是直言其“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这可以说是至高的评价了,能够被智谋无上的诸葛丞相如此评价,以其用兵如孙武,吴起相比较,这就是来自竞争对手最大的赞许。而诸葛亮对于用人与佐助刘备,以“卑鄙之身”,起于陇亩,助力刘备在弱小之下,败曹操,取益州,三分天下有刘备之一,又岂是寻常人能够做到的呢?
那么,作为同时代最为出类拔萃的人中豪杰,曹操、诸葛亮是否有过交集呢?答案却是否定的,《三国志·曹操传》中都没有任何关于诸葛亮的记载,如果说有,那也只是“神交”。二人隔空交手二次,而曹操还为此特意向徐庶打探诸葛亮消息,并送给了诸葛亮5斤鸡舌香。
操曰:“诸葛亮何人也?”庶曰:亮字孔明,道号卧龙先生。有经天纬地之才,出鬼入神之计,真当世之奇才,非可小觑。”操曰:“比公若何?”庶曰:“庶安敢比亮?庶如萤火之光,亮乃皓月之明也。”《三国志》
而也正是通过徐庶之口,曹操知晓了诸葛亮的厉害之处,徐庶以萤火之光自比,而以皓月比之诸葛亮,可见他对诸葛亮的佩服与欣赏。
而在后来的的《诸葛亮集》中,原来曹操给诸葛亮写过书信,而这封书信也简单明了,只有区区的11个字“今奉鸡舌香五斤以表微意”。
鸡舌香五斤,馈送诸葛亮。那么这个鸡舌香何物?原来,根据《汉官仪》记录,鸡舌香是一种大臣上朝的必备之物,类似现在的口香糖,而曹操之所以选择此物送给诸葛亮,目的也就非常明确了。彼时,曹操为汉相,挟天子以令诸侯,送此物便表示这里有官职虚位以待,而对于诸葛先生的答复,我们却无从得知,但是至少让我们见识了曹操的睿智,以书信为名,招抚为实,能成则可以得以贤才;不能成,至少也能让刘备与诸葛亮之间有所嫌隙,又何乐而不为?
而二者真正的“交手”,甚至于只能算是“神交”。
第一次交手: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亲率大军讨伐汉中张鲁,而七月曹操利用张鲁之地张卫懈怠,偷袭大破张鲁,斩杀杨任,张鲁出逃巴中,而11月张鲁投降,汉中平定。而为了争夺荆州之地,刘备与孙权在荆州江陵郡开战,面对如此大好形势,司马懿和刘晔都建议曹操得陇望蜀,但是曹操却否决了,而原因是什么呢?
丞相主簿司马懿言于操曰:“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今克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可失时也。”操曰:“人苦无足,既得陇,复望蜀邪!”刘晔曰:“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若小缓之,诸葛亮明于治国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今不取,必为后忧。”操不从。《资治通鉴》
司马懿和刘晔认为,可以利用刘备刚刚打败刘璋,蜀地之人人心尚未归附,又在江陵之地作战,可以一鼓作气,乘势而为,拿下益州,如此天下可定。而曹操则说了“人心无足,刚刚得到了陇地又想着蜀地,没有顺从他俩的意见。
而此时,其与诸葛亮也只是,刘晔的夸赞而已;但是七天后,却根据《三国志注》记载,"蜀中一日数十惊,备虽斩之而不能安也。”,也就是说蜀地人心思变,而此时曹操显然动心了,又问刘晔,如今可以攻打了吗?刘晔说到“今已小定,未可击也。”,如今蜀地已经基本安定,不能够攻击了。
仅仅七天,为什么蜀地就不能够攻打了呢?原来作为蜀地丞相,此时的诸葛亮“魏武入汉中,诸葛亮出屯江阳。(《太平寰宇记》引《蜀志》)”,也就是说诸葛亮屯兵江阳。
熟悉地理的一定知晓事实上江阳在泸州方向,那么又是什么原因迫使其退兵呢?无疑那便是水路交通,利用水路诸葛亮军可以快速到达战场,而也正是如此,曹操撤退。
第二次:
“蜀先主遣诸葛亮出骆谷,戎兴势山,置烽火楼,处处通照。(《元和郡县志山南道三》)”。及至孟德,以其谲胜之力,举数十万之师,救张郃于阳平,势穷虑悔,仅能自脱,辱其锋锐之众,遂丧汉中之地,深知神器不可妄获,旋还未至,感毒而死。(《三国志》注引《诸葛亮集》)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面对蜀汉的攻势,夏侯渊战死,而作为迎战,其亲在出征,七月刘备即汉中王,而作为牵掣,曹操一直固守长安,虎视之下,刘备派遣诸葛亮前出,也正是眼见诸葛亮到了前线,曹操才撤兵,而撤兵途中曹操去世。
作为三国时期最为耀眼的两位,他们或许政治见地不一,更是各自攻伐,但是我们却能够从其身上发现属于他们各在的才华。与我们而言,或许我们更希望他们能真正的正面对战,为我们呈现出属于哪个时代真正的硬核对战,可惜历史就是这样有趣,最耀眼的却只能以这样的“神交”来相知交战,而他们也只能如此既惺惺相惜又互相欣赏,却不曾有任何交集。
参考资料:《三国志·诸葛亮传》《三国志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