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周家大院坐落于永州市零陵区富家桥镇,始建于清光绪16年(公元1890年),大院坐东南朝西北,占地面积7800平方米,集精巧的建筑结构和精湛的雕刻艺术于一身,充分显于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力,是民间古建筑的杰作。
周家大院
周家大院坐东南朝西北,建筑面积3680平方米,共有48根木柱,大小房屋51间,鼎盛时期居住着180多人。纵观全院布局严谨,设计精巧,建筑考究,砖瓦磨合,精工细做,斗拱飞檐,彩饰金装,砖石木雕,工艺精湛,被誉为中国湘南地区清代民居建筑中的一颗明珠。
周家大院典型地体现古代建筑的“风水”思想:大院三面环山,前景开阔。周家大院古建筑群时代跨度大,包括明、清、民国时期的建筑样式。大院平面呈北斗形状分布,规模庞大,由六个院落组成,占地百余亩,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其布局井然有序,层楼叠院,错落有致。从整体上看,六座院落有分有合,浑然一体,既各自独立成院,又相互和谐勾连。
周家大院鸟瞰
大院前有楼房3间,门台为青石铺地。拾级而上,一对石狮相对雄视,进入大门,迎面是一座巨型屏风,两边精雕有盘龙篆体字的上马石,东西两侧的看墙上各有别具一格的砖刻浮雕。这些砖雕不凭丹青,不借金玉,以巧匠们的智慧和双手在朴实无华的砖墙上镂刻出了丰富多彩的立体图像,它的技艺和风采不失为现代装饰的借鉴。
穿过二门,两边廊房门格上雕刻内容丰富多彩,东雕有陕西著名的“长安八景”及“八蛮进宝”等画面,反映了房主人深究学问,逸情于自然及乾隆年间太平盛世周边民族年年进贡岁岁来朝的情景。西雕有著名的名胜古迹,“渔、樵、耕、读”及古代著名大诗人的传说典故等,反映了主人高雅的文化涵养。穿过廊房,便是大厅,厅房镶嵌十二扇格子门,门上雕有“介子推剐肉奉君”、“岳母刺字”和“郭子仪大拜寿”等典故戏剧图案,形象生动,活灵活现。
大院木雕艺术精湛,线条圆润流畅,栩栩如生。大厅后是宽敞的退厅,这里过去是房主人待客奉茶的场所。走过退厅,便是后楼,后楼建造在青石叠铺的高台阶上,楼中悬挂巨幅匾额,上书“怀古月轩”四个大字,站立在楼上眺望四方,使人心旷神怡。
周家大院古道
周家大院是汝南第周氏德埴和妻沈氏云英率五子常桂、常树、常槐、常材、常桥耗时三年建成,故又名“五美堂”。周氏后裔在此生息繁衍,人才辈出,历经宜、后、作、孚、彦、立字辈,现已传至第八代。据《汝南周氏谱》记载,周德埴(1831-1898),忠厚质直勤俭起家;沈氏云英(1830-1919),治家严肃井井有条。
周德埴系周瑜第52世孙,周敦颐第23世孙。周敦颐(1017-1073),又叫周茂淑,别号周濂溪,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我国理学的开山鼻祖,在永州市度过了人生成长最重要的15年。以故里濂溪河为名,后人称之为濂溪先生。
周家大院民居
他创立的学术思想被称为濂溪学。周敦颐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曾于永州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盛夏,他漫步池畔,欣赏着缕缕清香、随风飘逸的莲花,写下脍炙人口的名作《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既是周敦颐人生境界的写照,也是千百年来志士仁人修身养性的写照。
古建周家大院院落
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十分重视这座大院的保护,多次拨款维修彩绘,征集民间马拉轿车、描金木柜等生产生活用具在此陈列布展,并于2006年将该民宅正式更名为“周家大院民俗博物馆”,使其发挥更大的参观、科研、教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