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人先爱己,是每个人一生都要领悟的功课。
《流金岁月》一开播,收获关注无数,至今以 7.0分的成绩高居近期热门大陆剧榜 No.2。
比起同为 亦舒小说改编、沈严执导、陈道明袁泉等戏骨加持的 《我的前半生》,评分还要高出0.8。
虽然不知道接下来走势如何,但我还是看得津津有味。
作为曾经被亦舒小说“洗礼”过的文艺青年,《流金岁月》也是我的心头好。
蒋南孙和朱锁锁之间如胶似漆、矢志不渝的友情—— 我知道这两个词语通常被用来形容爱情,但用在这两位风格独具的明丽佳人身上,也不偏不倚,无论何时读来,都如沐春风。
有关于此,书中是这样形容的——
“那种难得的朋友,我成功,她不嫉妒,我萎靡,她不轻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而在电视剧中——
朱锁锁住在舅舅家左右为难,蒋南孙主动邀请朱锁锁借宿,蒋家视朱锁锁如己出,虽然还是寄人篱下,但一家人其乐融融,朱锁锁不会显得突兀;
蒋南孙家庭陷入危机,蒋父欠下巨款,以至跳楼,蒋南孙又经历恋爱波折,是朱锁锁从物质和精神上全力支持与维护。
没有中途倒戈,没有曲终人散,两个人,同心同德,同甘共苦。
算得上经历过人世坎坷的我,也几度湿了眼眶。
但隔了这些年,再看新版《流金岁月》,我发现让自己动容无比的,不再只是蒋南孙和朱锁锁之间的神仙友谊,还有那些在书里本来“轻描淡写”的绿叶角色。
一辈子讲体面的蒋奶奶
由老戏骨 吴彦姝扮演的 蒋奶奶,是个让人爱恨不能的角色。
在原著当中,她身上就贴着“重男轻女”的logo,所以才会给孙女取“南孙”(谐音“男孙”)这个名字,梁太太生产时候,她更是不动声色地打足7天麻将没离开牌桌。
对于蒋南孙,她总认为注定是“别人家”的人,舍不得花钱,也没有在她身上寄予太多厚望;
对于蒋太太,她心里也是有诸多抱怨与不满,婆媳关系紧张得“呼之欲出”。
这一点倒是忠实原著。
但刨开这一点诸多老一辈人无法超脱的情结,蒋奶奶身上那一点 无论何时都要保持得体的“贵族气质”,她对于生活一如始终的考究和要求,不愿敷衍委屈的自矜让人动容。
儿子投资股票陷入财务危机的时候,给蒋奶奶买的燕窝暗自掉包拿次品搪塞,蒋奶奶一尝就尝出来,蒋奶奶过生日也要穿得一丝不苟,在饭店点菜严格要求16道菜——四个冷盘、八个热炒、三个点心、一碗面,这还是最低的要求,“否则,索性不要过了,吃不下,也要点十六道菜”;
蒋南孙和蒋太太跟着小姨去了意大利,没人做饭的蒋奶奶请朱锁锁给自己准备吃食,还指定某一家酒店的某一种点心;
讨债的人三五成群、凶神恶煞地来到家里,蒋奶奶不卑不亢,谈吐依然有礼有节,没有叫嚣谩骂,泼皮无赖......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蒋奶奶是个十分注重生活品质,对自我要求极高的人,以至于到了宁折不屈的地步。
若是换了一个人,不是不为人诟病的,关键在于,蒋奶奶是过过好日子的,小姐出身,从前家里请的是扬州的用人,住法租界的洋楼,儿子动辄问自己讨钱,再加上那谈吐气质,说是old money也不为过。
原著当中,我们借蒋南孙的耳朵可以听到,蒋奶奶手上有钱,还有不动产,不是寻常妇人——当然,这些钱在蒋南孙父亲的软磨硬泡之下,也是不断蒸发。
正是这样的蒋奶奶,一辈子耳濡目染、一辈子家教使然,看似斤斤计较于一蔬一饭,其实关系的是她整体的生命态度。
是一个人在无论顺境逆境当中,对自我格调的持守。
毕业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亚细亚石油公司总经理顾问 郑念,在被关押的6年中,她住在没有暖气的单人牢房里,食物是难以下咽的糟泡饭。
即便如此,郑念在身体大出血时仍然拒绝通过高叫哭喊获得稍好的待遇。
她说:
“我不知道该如何放开嗓门发出嚎哭之声,那样不文明。”
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有坎坷波折,但在逆境面前也不会纵容自己沦落得潦倒不堪,这个才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格与气节。
一个人一生中某些时候做到如此不难,难的是有始有终,难的是洋洋洒洒一辈子。
这样的体面,才是 真·体面。
真正的亦舒女郎戴茜
袁泉扮演的蒋南孙小姨戴茜一出场,我心底已经大石落地。
单单冲着她,这部剧再惨淡也算少了一些遗憾。
书里小姨“出场”时候,亦舒这样形容她——
“阿姨来了,住在酒店里,南孙带着锁锁去探望她,要用电话预约,她有吸烟的习惯,一进房,便嗅到一股幽雅香水混合着烟草的特殊气息,女孩子觉得陌生而诡丽,如一千零一夜那样,她们实时倾倒了。”
虽然称不上美女,但“全身散发着一股说不出的味道,一举一动,与众不同”。
这番形容用在袁泉身上,简直是“金苹果落在银网里”。
看着潇洒干练、清简恬然、目光坚定、走路带风、说一句是一句的袁泉出场,谁能不叹息一声—— 真·亦舒女郎?
当然形似是演员的功力,神似还多得作品本身的造就。
在电视剧中,夏茜居住在意大利,住带花园的小洋楼,和英俊逼人、比自己小的隔壁邻居谈恋爱,不婚不育,有自己的事业。
关键时候,替蒋家雪中送炭。
亦舒一往情深深几许酣畅淋漓300篇作品里塑造的亦舒女郎,到这一刻忽然有了精魂眉目。
亦舒女郎应该长什么样?亦舒女郎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
亦舒女郎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物质精神,双双独立,爱一个人,不会爱到卑微的境地;
亦舒女郎的日子,就应该是这样, 独立清静、暗香涌涌、有才有钱、有声有色。
姿态美好、清醒达观,不会为了男人、为了爱情、为了家庭等等世俗存在捆住手脚。
勇敢坚定做出选择,并且好坏全收,承担因果。
真正的亦舒女郎存在吗?
很多人说 周天娜、章小蕙、施南生、李嘉欣们是亦舒女郎,或许是,或许不是。
但我一直以为,亦舒女郎的价值和意义,就是让人可望而不可即。
就像海市蜃楼,永远不能靠近,但你的的确确眼睁睁欣赏爱慕过那种华丽。
你知道,人世间的风景,可以美成这样一种样子;
你知道, 现代女性,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自给自足,活得如此明朗而丰盈。
这已经接近一种福音。
虽然未必立竿见影、药到病除,但至少,亦舒的的确确给了现代女性一帖补药。
从家庭囚笼“逃离”的蒋太太
很奇妙,在读《流金岁月》这本书的时候,对蒋太太印象极其模糊。
只觉得她在蒋家缥缈抑郁,有朝一日异国旅行,就此远嫁西洋,算得上扬眉吐气。
但电视剧把这种“柳暗花明”拍得真切而具体。
因为生的是女儿,蒋太太不受婆婆待见,丈夫热衷于炒股败家,几十年的婚姻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只好将全副精神寄托于打麻将和疼女儿。
疼女儿一面是母性使然,另一面也未必不是因为赌气。
婆婆越是不待见,她越要爱女儿;
丈夫越是不争气,她越是要爱女儿。
女儿是生命之光,女儿是托生的氧气。
到后来,愈发显得蒋太太是为了女儿才维持婚姻,为了女儿才吞声活着。
但因为家庭这一场风波,蒋太太随妹妹和蒋南孙一起奔赴意大利,在异国他乡,忽然像是“开了窍”。
她不再觉得女儿只是女儿,而是“当朋友”,可以一起品红酒;
她开始懂得在最容易窒息憋闷的母女关系当中寻求自由—— 这种自由是女儿的自由,也是自己的自由;
她甚至开导蒋南孙什么才是真正的孝顺—— “孝顺,不是一味地自我牺牲,不是牺牲你的青春,去成全她的晚年,是相互理解,共同承担岁月的压力。”
没有许多为人父母容易浸淫其中害己害人的道德绑架,没有一厢情愿蛮横偏执,一番话说得真挚合理,平和动人。
离开了上海,离开了蒋家,蒋太太宛然重获新生。
这一番蜕变,让人欣慰感动。
从她身上, 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母亲的“觉醒”,更是一个女性作为独立本体的“觉醒”。
一个女人,可以是母亲、是妻子、是姐妹、是媳妇,但在这一切之上, 她还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女人。
但是太多人习惯于压抑自己的本真,执迷于靠一味地付出来强化自我认同,来获取社会的拥戴与肯定。
哪怕这种付出并没有那么美好,哪怕这种社会认同并没有让自己活得更加明朗轻松。
哪怕因此, 而渐渐磨蚀了追求幸福的权利与勇气。
人生到头来,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棋局,一招一式、一进一退,都需要自己悉心经营。
爱人先爱己,是每个人一生都要领悟的功课。
这段如锦缎般延展开的“流金岁月”,少了哪一个人,都少了几分波光粼粼的华丽。
除了刘诗诗倪妮的美好容颜与身段,除了那些火树银花、华丽纷繁的爱情画卷,蒋奶奶、戴茜、蒋太太们身上那些闪光点,才更让我深觉慰安。
到头来,我们也许没有蒋南孙的头脑,我们更没有朱锁锁的魅力,但我们能够为之求索的,是——
无论何时, 对自己的生活与德行有所持守的气概与愿心;
无论何时, 不被所谓社会的规则、他人的眼光而迷失,而扭曲的智慧与能力;
无论何时, 都能够活出真实自我,勇敢坚定地去追求内心渴求的幸福的信念与勇气。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