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刺激网络惊悚片回来了!
第一部就以小搏大。
不足百万美元的预算斩获7500万美元全球票房。
豆瓣上近50万人打出8.5的高分。
如今第二部归来,仍旧保持了第一部的品控。
豆瓣一周口碑榜Top1,开分8.2。
“网络谜踪2 ”
Missing
2023.1.20
沉浸式追凶
没看过《网络谜踪1》也完全不影响《网络谜踪2》的食用。
两部电影只是形式一样,故事相对独立。
所有叙事都是通过电脑、手机屏幕来表现的。
换言之,就是你在看屏幕里的人在操作屏幕。
在网络浩如烟海的信息中,顺藤摸瓜找出关键信息。
不是套娃
你以为会很无聊?
完全不。
这种形式打破了银幕的限制,同时借助大量的“凝视”镜头构建悬念感和认同感。
激起观众内心“看与被看”的恐惧,只会更刺激!
它又叫“桌面电影”,是伪纪录片发展出的一种亚类型。
主要应用于惊悚、恐怖和悬疑题材。
最早可以追溯到2002年的《柯林斯伍德怪谈》。
后来的《梅根失踪》《巢穴》《弹窗惊魂》《解除好友》《网络谜踪1》都是这一类型。
而且,非常吃剧本和剪辑。
基本遵循主角的思维逻辑和行为逻辑,营造出一种摄影机消失的错觉。
据说当年《网络谜踪1》拍摄只用了13天,但后期剪辑工作却花了近3年。
于是,差点被逼死的剪辑师越挫越勇,联合第一部的编剧,一起搞出了《网络谜踪2》。
内容延续了“悬疑”+“亲情”。
第一部是“爸爸找闺女”,第二部是“女儿找妈妈”。
观众跟着主角的视角沉浸式捕捉细节,找凶手、救亲人,参与感很强。
但这种参与感又只属于当下这个时代,又熟悉又抽离。
而且相较于《网络谜踪1》的谷歌、电脑、手机联动。
《网络谜踪2》多了监控镜头、苹果手表、门铃感应、景区直播等内容,紧跟2023多媒体环境。
媒介更加丰富,剪辑更加流畅,节奏更加紧凑,即使只有屏幕,也不会觉得单调。
再次感叹apple生态真的不错,一声“hey,Siri”,就赢麻了。
妈妈去哪了?
故事背景很简单。
女主朱恩的爸爸早年因癌症去世,她一直和妈妈生活在一起。
虽然彼此依赖,但温馨超不过3秒,妈妈嫌女儿叛逆,女儿嫌妈妈唠叨。
妈妈:不可以喝酒,别让陌生人进门……
女儿:balablabalabalaba……
记事本乱打哈哈哈哈哈
直到朱恩18岁。
妈妈交了个男朋友凯文,并计划一起去哥伦比亚旅行度假。
朱恩乐开了花儿。
还有什么比妈妈离开了,但留下了一笔钱(应急金)更快乐的事情??
朱恩仿佛脱缰的野马,疯狂撒欢。
举办狂野的派对,喝酒、蹦迪、彻夜不归……
像极了我妈不在家
另一边。
从妈妈男友凯文发回来的照片看,妈妈在国外也很快乐。
短暂的沉浸在异国的轻松氛围里,享受难得的甜蜜假期。
本来是皆大欢喜的事儿,直到妈妈计划归国的日期的当天。
朱恩带着TikTok里学的接机恶搞小卡片,按照约定去接二人时,发现——
飞机已抵达,但妈妈没回来,妈妈的电话也打不通。
卡片:欢迎从监狱回来,妈妈!
她打电话到妈妈和男朋友预定的酒店询问,但语言不通。
Google翻译后的内容也十分不利——
“他们留下了一切东西,且没人看见他们离开。”
直到这会儿,朱恩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酒店可以提供的监控录像,48小时就会被覆盖,需要有人赶到现场拿。
大使馆下班了,需要帮助就得先填表。
美国联邦调查局没有管辖权在哥伦比亚调查,与当地当局合作需要时间沟通。
但时间不等人。
朱恩也不太信警方的速度,所以一边雇了个跑腿小哥(大叔)去酒店拿监控。
另一边狂试妈妈的谷歌账户密码,希望能看到定位追踪。
可惜,无法登陆。
不过好在,年轻人对互联网运行规则的熟练程度超乎想象。
朱恩找到了妈妈男朋友凯文的个人介绍网页。
通过人工客服,回答几个验证问题,顺利拿到了网页登陆密码。
幸运的是,凯文的谷歌账号密码是一样的。
但进入到凯文谷歌账号后,信息变得更加复杂,事情也更加扑朔迷离起来。
两人失踪当日,凯文关掉了位置共享。
凯文在社交软件上还约了一个大胸妹,疑似不忠?
社交媒体上,有人叫凯文为达伦,一番谷歌查找下发现他似乎是个诈骗犯?
难道是凯文把妈妈藏起来了?
远没有那么简单。
还记得最开始凯文发回来的妈妈享乐的照片吗?
全都是背影和挡脸照,没有正脸,仔细对比下竟是大胸妹。
妈妈没出国?
是妈妈和男友的合谋?还是背后另有其人?
网络防泄密指南
悬疑片剧透就没意思了。
只能说剧情反转再反转,嫌疑人推翻再推翻。
看到真凶,后背发凉,细思极恐。
要说影片最让人代入的还是——
我们生活在同一张互联网下,这是独属于这个时代的惊悚感。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从出行到消费,再到社交。
我们拥抱虚拟世界,却又忍不住怀疑它。
互联网也很矛盾,充满谎言又没有秘密。
就像妈妈和男友。
相识于交友软件,两人的匹配度高达97%。
不过这可不是什么天定的缘分,只能说是蓄谋已久。
男友坚持不懈的短信轰炸,让妈妈开始对男友产生好奇,危险也悄然逼近。
现实中的网恋也一样。
可爱萝莉音背后,说不准是猥琐男。
温柔高富帅人设,有可能是杀猪盘。
惺惺相惜的瞬间,也可能另有所图。
还有。
互联网账号的破解好像也没那么难,有时只需几个验证问题。
朱恩和人工客服套取妈妈男友的网站密码。
只伪装了口音,查询了一些公开信息,匹配上验证问题就成功了。
随后更是直接登上了他的谷歌账号。
这也警醒我们,不要把过多个人信息放到网络空间,不要为了方便把所有账号密码都设置成同一个。
风险太高了。
还有,互联网信息的局限性。
影片最开始,是朱恩一家三口的幸福旅行时光记录。
画面定格在父亲抱着女儿的温馨瞬间,后半段却被剪掉了。
被修剪掉的,也许才是真相。
突然想到某些明星喊:这段掐掉
最后想说的,就是互联网舆论环境。
讽刺的是,互联网大大降低了获取资讯的成本,但部分网民却更愿意从只言片语中拼凑自己以为的“真相”。
2018年的《网络谜踪1》里。
女儿失踪后,网友们凭着披露的一点消息,蹭热点,网暴父亲,污名化女儿。
到了2023年,互联网环境也没有好一点儿。
《网络谜踪2》,母亲失踪后,网友们又开始阴谋论。
人人都是互联网法官,却无人在意具体的人。
诚然,这只是一部悬疑电影。
但在找到凶手之外,也能引发很多思考和警醒。
比如,警惕网恋。
比如,修改密码。
比如,不做键盘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