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之盟”纯粹是宋帝一个世纪以来“妥协苟安”政策的延续。眼见金灭辽已成大势所趋,便想捡个便宜。由此,提出这一建议,却态度傲慢屡次反复。最终,反而因小失大。
(1)“海上之盟”只是为了占便宜,恢复“幽云”靠自己而不是靠给他人许诺。当你强大的时候,给人家恩惠人家会觉得你好;当你弱小的时候,许以好处只会让对方觉得给得还不够
1120年,金宋签订协议,金国负责占领辽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境内)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赤峰境内),宋负责占领辽国西京(今大同)、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宋国将给辽国的岁币转交给金国。
可以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宋徽宗就在各种观点中左右摇摆。同时,又以“上”待“下”、以“君”待“臣”的心理态度傲慢,时而为了捡便宜显得积极献媚,时而不想得罪辽国或自身内部问题显得傲慢。可以说,进退失据、反复无常。
最终的结果呢?不但被金人看出宋朝为小利而失大利的嘴脸,又充分看到宋军的战斗力何其不堪,更见识到了汉地的财富。
1120年,上京被金攻陷;1122年,中京被辽攻破。金国完成协约任务。而这时,面对已经被金国打残的辽国,童贯20万大军却被打得屁股尿流。之后,金军于1122年年底攻占燕京。
一个没落、即将沉没的辽国,以衰败之躯竟然打得宋军屁股尿流。在整个灭辽过程中,宋军的作用占了多少?
童贯等人向金国祈求、大发好处让出“幽云”,以这样的战功竟能被大张旗鼓地封赏,如此糊涂的皇朝可以说不亡都没天理。他们又怎么可能有雪耻之心呢?
澶渊之盟被说成有大功,绍兴议和呢?都是妥协苟活而已
澶渊之盟用钱买了和平,丢掉了历史责任和尊严
《澶渊之盟》后辽国背信弃义进攻,北宋是怎样退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