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他,或许没有希特勒的二战

2022-06-04     戏说金融

原标题:如果没有他,或许没有希特勒的二战

“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这是孙策临终前留给孙权的最后遗言。

在战火连天的三国,喜欢文字推敲的罗贯中把内事放在了外事之前。

难道面对战争,内事重于外事?强敌抵抗不了,会国破家亡,还谈什么治国和发展?

这一看似非常“无聊”的争议,在三国风靡的那段时间,还真引来了些许学者和网友的讨论。

正常逻辑上讲,和平时期,内事自然重于外事,这个似乎没多大争议。

战争时期呢?

恐怕也是如此。

试想一下,一个国家民不聊生,大伙衣不蔽体饥肠辘辘饱受欺压,内部本身就会滋生各种混乱和动荡,如何有精力有体力有动力去跟着统治者去挑战强敌?靠纯精神力量“干劈情操”吗?

关于这一点,想到了一个人物。

他就是被人类钉上历史耻辱柱的二战发动者——希特勒。

但凡对希特勒有些了解的朋友都知道,这位纳粹狂热分子的公众演讲能力绝对是数一数二的,这也是他能煽动那么多德国人成为其“死忠粉”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于希特勒为何敢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何能在短短两三年间横扫欧洲大陆如入无人之境,大伙多将答案的重点放在了军事上。

有些人认为是因为希特勒拥有像隆美尔、曼施坦因、邓尼茨、古德里安这样的超级军事将领;

也有些人归因于当时纳粹德国先进的军事装备。

但极少有人会想到,会不会希特勒也有一个像“张昭”一样的人物,将内事打理得服服帖帖,同时为壮大希特勒的军事力量提供了最强大的支持呢?

不然如何解释一个刚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败涂地并且受到《凡尔赛条约》如牢笼般束缚着的德国,怎么有实力掀起比一战更为凶狠的二战呢?

事实告诉我们,这个人是有的,他的名字叫做亚尔马·贺拉斯·格里莱·沙赫特。

有意思的是,从严格意义上讲,沙赫特并不是一个德国人。

1877年他出生于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一个普鲁士宰相俾斯麦通过1864年丹麦战争,为霍亨索伦王朝夺下来的地区。换句话说,沙赫特的父母都是名副其实的丹麦人。

正因如此,荷尔施泰因被普鲁士统治后,沙赫特的父母离开了自己的家乡,远赴纽约经商了几年。在沙赫特快要出生的时候,才回到荷尔施泰因。

沙赫特不断长大的过程,是其父亲生意不断衰败的过程。不过,看过外面世界的老沙赫特,就算家道中落也坚持给沙赫特上德国最好的大学——在基尔大学读医学,在柏林大学读文学,在慕尼黑大学读经济学。

以上的这些背景和经历,给沙赫特积累了极大的“软财富”——他不仅会英语、德语和法语,而且形成了独特的经济理论体系。

“有计划的国家干预,对贸易货币维持政治影响力,可以利用国家机器把政治优势转化为贸易优势;反过来,作为经济影响力提高的结果,政治影响力也会提高。”

从大学论文开始,沙赫特对这套政治经济相交融的理论便深信不疑。

大学毕业后,沙赫特正式进入“贸易协议筹备办公室”工作,不过因为“建议不被采纳”而辞职。接着进入私营部门,成为德累斯顿银行的经济学家。1908年,他被擢升为副行长。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迅速占领比利时。

敏感的沙赫特嗅到了“实现抱负的良机”,离开德累斯顿银行,选择投奔德意志帝国银行(当时的德国央行)高官门下担任幕僚,就如何处理占领区的经济问题向德军提供建议。

当时德军占领下的比利时的金融事务很复杂,布鲁塞尔的央行既不配合又没有一点外汇储备的央行——比利时政府在逃亡前不久把所有贵金属储备转移到了伦敦。在这样的情况下,沙赫特想出了以物易物的金融管理方案,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虽然,这一次沙赫特名声大振,但过于高光的表现引起了上司的不满,他不得不再次辞职。私营部门达纳银行邀请其加入董事会,并给了他无限的自由权,这样的身份和自由使得沙赫特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游说德国上层权贵。

一战战败后的德国,出现了战争后遗症——物资缺乏引起恶性通货膨胀,马克的贬值一泻千里。当时的帝国银行决策者无能为力,只好通过不停地印刷次级货币(一种具有法定效力的非正式货币)来缓解。

但结果适得其反。

这时,帝国银行行长汉斯·路德找到了沙赫特,请他出任货币委员一职。

面对经济学家们纷纷敬而远之的烫手山芋,沙赫特欣然接受。

上任的第一天,第一把火烧起——宣布结束次级货币发行,推出新货币“地产抵押马克”。

这种新货币限制了政府开动印钞机来缓解赤字的做法,规定新货币的发行必须以房地产抵押作为担保。

这是赋予货币实际价值的做法,并非沙赫特首创。不过之前的当局者一般会将货币发行与黄金白银之类的贵金属挂钩。

为什么沙赫特不选择金银?答案很简单,因为一战败北之后,德国的金银全部赔偿出去了。

不管如何,有东西担保的做法提升了德国人对货币的信心,通货膨胀问题迅速得到缓解。

这件事让沙赫特成为了魏玛共和国(当时的德国名称)的英雄。

一个半月后,沙赫特被宣布担任帝国银行行长。

入主央行之后,会多国语言的沙赫特马上在国际舞台的周旋上展现出了极具天赋的能力,不仅折服了将德国人视为死敌的英国央行行长诺曼,还差一点让束缚德国的《凡尔赛条约》得以重修——如果不是那一插曲发生的话。

美国为了阻止协议国(一战战胜国同盟)放弃《凡尔赛条约》,绕过沙赫特与当时德国财长签下协议:美国向德国提供贷款解决赤字,德国放弃波兰走廊。

沙赫特知道后,火冒三丈,将这一消息和华尔街崩盘的报道私底下透露给了德国媒体,意思很明显:大萧条的美国已经没有能力为德国提供贷款,属于空城计,愚蠢的财长被美国摆了一道,丢掉了波兰走廊。

德国人民顿时炸锅,财长下台,临走前向内阁抗议沙赫特越权干预。

沙赫特被迫辞职。

卸去央行的职务之后,沙赫特在政治方面也变得更加激进,他开始与赞同他在赔款和帝国主义方面观点的右翼组织眉来眼去。

没错,这个右翼组织的头领,就是希特勒。

1931年初希特勒上台,担任帝国总理。

那时候的德国经济,属于名副其实的烂摊子,烂得不能再烂的那种。

外部因素中,《凡尔赛和约》犹如坚固的镣铐,将其锁死。

按照《凡尔赛和约》的规定:

1、德国不得拥有商船队;

2、没收德国3/4的铁矿石和1/3的煤炭供应;

3、没收了160多亿马克的德国海外资产;

4、1320亿马克的赔款——这个数字相当于一战前德国GNP的83%左右;

5、战争赔款分期付款,期限70年,平均每年赔款金额为GNP的2.5%,而且这些赔款是以与黄金挂钩的硬通货定价的,当时的魏玛共和国不可能以通胀的方式减轻负担。

内部因素中,沙赫特下台之后,帝国银行废除了其出台的关于稳定马克币值的政策,重新走向了“印钞对付赤字”的老路,通胀一天比一天严重。

屋漏偏逢连夜雨,这个时候,刚好碰上了全球大萧条时期,今天上班明天下岗已是常态。

有意思的是,帝国银行的当局者,这时想起了货币紧缩政策,实行限贷。

该政策一实施,效果那是相当明显:魏玛共和国立马陷入银行业危机,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该国最大的5家全国性综合银行宣布倒闭,其中就包括之前沙赫特工作过的德累斯顿银行和达纳银行。

1930-1932年,短短的两年时间,德国经历了4轮前所未有的通缩危机,失业率一度达到57%。

一边是闲置和倒闭的工厂(物资缺乏),另一边是无所事事的国民(没钱)。

最终的结果只有一个——社会动荡。

这是希特勒等极右派得以上台的原因,但是这也是希特勒上台之后最为头疼的现实。

没钱、没粮食、没武器,说实话,在这种现实下,希特勒别说发起对外战争了,能维持国内治安就算超额完成任务了。要知道,人在极度饥饿的环境下,是没有任何耐心听你讲鸡血喊口号的,更别说干劈情操去冲锋陷阵了。

但是,希特勒是不会搞经济的啊。

怎么办?

那就请一个会搞经济的人呗。

经过几番斟酌,沙赫特成为了最佳人选。

一方面,他的才能之前已经得以认证;另一方面,他和希特勒的政见基本一致。

于是乎,希特勒不惜花了5万马克当作养老金送给当时在任的帝国银行行长汉斯·路德,让他去担任驻美大使(因为当时作为总理的希特勒无权更换央行行长,只能在空位的时候提名给总统任命)。

1933年初,沙赫特走马上任,二次入主帝国银行。

这一次,他面临着比上一次更令人头疼的问题:市场崩溃、银行破产、失业爆表、国际金融体系崩溃、马克形同废纸……

但这一次,沙赫特没有像上次那样着急改革。

因为他需要更大的权力,而要想获得这一权力,他最起码得获得希特勒全方位得信任。

他太了解希特勒了,他知道这位疯狂的民族主义者领导人想要什么。

所以,在沙赫特参加的第一次内阁会议上(还不是内阁成员),他便提出了“重整军备计划”,计划中确定要在未来8年内,帝国银行及财政部提供给军队350亿马克,也就是大约相当于当时德国6%得GNP。

希特勒欣喜若狂,因为他之前想军费,最多也是几个亿的马克。

沙赫特大方给了钱之后,顺水推舟向希特勒要起了“权”,理由非常合理:让我全权管理经济,才能是国家富裕,才能带来更多税收,才能确保你那350亿马克得军费得以如期实现。

1934年,魏玛共和国总统兴登堡去世,希特勒成为国家元首,总揽大权。

沙赫特被任命为经济部长兼帝国银行行长,正式进入内阁,权力达到顶峰。

权力多大呢?

当时所有西方媒体皆将其称之为“经济独裁者”,他自己也曾在自传中写道:当时所有涉及经济的事务,希特勒都言听计从,所有部长中,除了偶尔知会劳工部长之外,其他部长无需沟通。

当然,沙赫特也用结果回馈了希特勒的信任。

他搞了几件大事。

第一件是修路——修建不少于6500公里的公路。

这是个一箭N雕的项目:为了促进更多人就业,沙赫特要求项目总指挥托特在失业率高的地区能少用机器就少用,能多雇用工人就多雇用。工人们有了生计,对希特勒当局感恩戴德,支持率蹭蹭上涨。而在这条路修好之后,不仅方便物流和通商,德国的军事力量迁移效率也提高了数倍。

第二件事是扶商——扶持跨国贸易的德国商人。

怎么扶持呢?扩大债务回购。

先鼓励德国出口商在外国市场购买低价的德国不良债务,然后拿回德国国内,政府以票面价格回收。通过这种手段摆脱《凡尔赛条约》的枷锁,偷偷向这些出口商提供经济弹药,提高他们的国际竞争力,在不断壮大中为德国创造更多的国际外汇储备。

第三件事是援军——偷偷增加军费支持。

答应给希特勒的军费还是要完成的。但是作为一战战败国的德国如果突然大加军费,一定会引来各方的打压。

怎么办?

沙赫特在帝国银行建立了一套表外系统,然后再以“研究学会”的名义将德国各大重工业和军工巨头集中起来,发行一种叫“梅福票”的借据,通过这种借据向军工提供信贷资金。之后在经过“临时性”央行贴现的方式,将这些表外贷款合理纳入了表内。

第四件事是借力——使用别国的原材料。

沙赫特一直信奉殖民主义,他认为这是可以免费利用他国原材料的最佳途径。但是德国当时现状不可能有殖民地。

怎么办?

沙赫特想到了谈判,因为这方面他属于天才。

几波操作下来,好多国家和希特勒当局签署了商品互换协议——别的国家用原材料换德国的工业成品。

就这样,沙赫特没有浪费一分一毫的外汇,获得了大批大批的原材料供应。

一套组合拳下来之后,德国的经济恢复了活力,希特勒和沙赫特的威望达到了巅峰。更重要的是,军事力量在偷偷摸摸中成长起来了。

1936年,希特勒在一次航空表彰大会上宣布,德国拥有超过800架新型战斗机,让全世界为之震惊——因为在三年前,德国这款战斗机的数量还是零。

不论是希特勒的自传还是纳粹档案关于希特勒执政期间内阁会议纪要纪录,这位二战的发起者都多次坦诚,如果没有沙赫特,纳粹德国不可能有对外发动战争的实力。

“当时我们最重要的问题是不让日耳曼民族在经济萧条和社会动荡中走向灭亡,但沙赫特像个天才魔术师,他把问题变成了实力,傲立全球的实力。”

一个天才,如果产生了邪念,那他就是一颗炸弹。

这可能是对沙赫特最好的描述,在利用殖民主义造福民族主义的思想指引下,这个本应济世的天才经济学家成为了人类历史上最可怕侩子手的最得意帮凶。

可悲,可叹,可恨……

本文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欢迎点击关注!

“戏说金融”原创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9af0b1d546b3bb71511ded8fc93c8e1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