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与隋唐有何仇恨?为何隋唐几代君主都对其恨之入骨?

2019-12-16   指点江山

特别是从隋文帝杨坚到唐高宗李治这段时期,几乎所有中原王朝都曾对高句丽出过兵,而且,是年年出兵镇压。直到高句丽这个国家被彻底抹去为止,中原王朝才停止了对它进攻。那么,这个国家和中国有何仇恨?让隋、唐两代君王对之恨之入骨?且这个国家又有什么过人之处,能抵抗住隋唐两代的进攻?

高句丽的国土面积,相当于今天的辽宁省加半个吉林省加北朝鲜加半个南韩。假设这是一个独立的国家,那么,这样体量的国家意味着什么?

想必很多人心里都有数,高句丽就是一个大一号的战国七雄,地处要塞,坐拥辽西走廊,是华夏生死攸关的两大走廊之一。所以,隋朝只能拼尽全力去攻打高句丽,直至花了隋唐两代,到唐高宗时才打了下来。

高句丽和中原王朝一样都是农耕制度,除了朝鲜北部多丘陵以外,东北平原,朝鲜半岛中部南部,都适合耕种,而东北平原距离内蒙近,非常适合游牧。另外,高句丽地大物博,非常适宜休养生息,所以,战争之后他们则可以非常迅速的“回血”。

除此之外,高句丽并不是一个吃素的国家,历史上的它,曾经多次进犯中国。首先声明一点,这里说的高句丽与后世说的高丽王朝和朝鲜、韩国是没有关系的。高句丽是我国东北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早在南北朝时期,它就常常与北方王朝对抗。

公元576年时期,北周发起对北齐的大规模战斗,经过旷日持久战后,北齐奄奄一息。

可惜的是,北周皇帝宇文邕英年早逝,北齐才有了得以喘息的机会,继续存在。贵族杨坚掌握了北周大权之后,继续对北齐发动战争。而这次的反攻,却比过往的任何一次都要强烈,使得北齐危在旦夕。但是,就在这时,高句丽却站出来应战了。

高句丽一直担心北周统一中原后,对自己不利,于是,干脆用这个机会与弱者北齐合作,让自己获得喘息的机会。所以,在隋文帝灭北齐和南陈后,决定与高句丽算账。但是,这个国家并不懦弱,士兵们英勇对抗,非常彪悍。如果,单论战斗力,中原单兵是比不过高句丽的,所以,隋文帝东征以失败告终。

到了杨广时期,为了方便运输北方的战争物资,杨广下令修建大运河,从北京一路修到了杭州。在此之后,杨广对高句丽发动了三次进攻,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直到隋朝爆发农民起义后,隋朝对高句丽的征讨计划,才不得不被迫结束。

日前,韩国一直认为东北是他们的领土,但是,事实上却是相反的,这里一直都是中原的土地。自汉武帝时期,这里一直都接受着中原王朝的管控,直到混乱的三国时期,才被曹魏政权所控制。到了五胡乱华时期,这个地区才慢慢脱离管制,形成了高句丽。但他们却一直觊觎中原领土,不希望中原统一。

因此,在隋统一时期,它经常干扰阻拦。在唐朝统一战争时期,它再度干扰中原事务,显然是中原皇帝所不能忍的。李世民在统一全国后,开始着眼平定高句丽,收复百年失地,最终,唐军因粮草不足再度失利。然而,年轻的李治,也想向文武百官证明自己的能力,于是,便再度对高句丽发动战争。

这次唐军的表现非常好,不仅解决了心腹大患,而且,还发现了一位奇才——薛仁贵。他不仅打败了日本赶来的援军,还一下子打得日本伤了元气,开始了以中国为师的大化改新历程。

从隋唐时期开始,以国土安全、政治问题、经济发展三方考虑,高句丽是非灭不可的。

因为,这个国家并不软弱,不仅有超过三十万的士兵,还对我国长城一线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但是,高句丽却非常不安分,曾多次联络突厥、契丹等少数民族,准备夺取燕山山脉的领土。然而,在中国的历史上,只有中原王朝进军它国的份儿,所以,高句丽的行为无疑是太造次了。

因此,隋唐两代皇帝才会不惜拼命也要搞定这个国家。而且,隋唐皇帝一直希望打通丝绸之路,让这条黄金道路再度发达起来。因此,隋唐皇帝对西方发起了一系列战争,当唐军灭掉高昌国时,李世民简直兴奋的跳了起来,因为,“丝绸之路通矣”。

这条黄金路,对中原王朝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想维持它的发展,就需要遣派大量军队驻扎守卫,这势必会影响唐朝军队主力的发展方向。因为,高句丽地处东北方向,而丝绸之路则在西侧,唐军只能顾及一侧。这时,如果这个野心勃勃的国家发动战争,对唐军会有很大的不利,是非常不安全的。

因此,处于国防、经济等考虑,高句丽必须除掉,因为,它已经成为了中原王朝进步发展的挡路石了。

在中国的历史上,凡是一个有作为的统治者,如果,没有深谋远虑的战略眼光,那么,这个国家的统治则很难长久。一个统一的国家,如果放任自己的边境不管,那么,这个国家很快将会灭亡。如唐太宗所说:“不遗后世忧也。”所以说,如果高句丽不灭,忧虑的不只是唐朝,而是整个华夏了。

参考资料:

【《中国高句丽史》、《高句丽军队与战争研究》、《资治通鉴》、《中国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