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里,我们常常在“小是小非”上,接受来自爸妈的“爱的教育”:
不要湿着手去捏洗衣粉,会“烧手”;不要玩气球的时候吃橘子,会爆炸。
当你笨手笨脚做错事的时候,一句“这点儿常识都不知道”在所难免。不过,我们也真的会折服于“爸妈的智慧”,因为他们确实是对的。
然而,当我们再试图刨根问底,想问问这些所谓“常识”究竟是什么原理时,大概率又只能得到一句“哪儿那么多为什么”。
一向“逆反心理极强”的未读,今天就本着求知不怕挨打的精神,来探索一下这些“常识”的终极原理。
小时候,当我们初次面对一碗烫嘴的热粥,妈妈往往会告诉我们一种“生活常识”:从边上喝起,边上不烫。
这种“中间会烫、边缘不烫”的认知,就这样深深烙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甚至变成了一种喝粥时的“肌肉记忆”。
这其实涉及了“传热”的知识,传热包括三种方式:对流、接触和热辐射。
我们碗里的粥,一般都比较粘稠,流动性比较差,所以可以忽略对流传热。而粥表面那层美味的“皮”,又让我们可以略掉蒸发的影响,至于热辐射,那更是粥尚未具备的技能。
所以只剩下接触传热,可以用来解释这个谜题了。
不管哪一粒米,最终都是向空气传热的,而边缘的粥有幸可以直接和碗壁接触,碗更凉,温差更大,粥“散热”的效率就更高。
而中心的粥,只会把热传给碗里同样“水深火热”的其他米粒,“粥粥相传”温差小,效率明显低一些。
下次有机会教育小侄子喝粥要从边缘喝起的时候,你可以期待着他问“为什么”了。
除了吃饭穿衣,就连玩上,爸妈也经常会传授给我们一些“常识”“窍门”,比如放风筝这件事。
小时候我们放风筝时,每当风筝摇摇欲坠要掉下来的时候,有“经验”的大人就会告诉我们:“收一收线,再放就能飞得更高。”
这样的小技巧,基本都会让我们向爸妈投去崇拜的“星星眼”()。
不过,只要你胆敢问上一句为什么,又只能得到冷漠的反驳:“少问为什么”。其实这个放风筝的技巧可以用“力学知识”来解答。
我们理想中的放风筝,是手中的线放得很快很快,以至于不对风筝产生力的效果,不考虑重力的话,风筝会随着风一起做相对静止运动。
然而事实是残酷的,因为周边建筑、地形的影响,空气流是不稳定的,风速和方向很任性,风筝也无法克服重力,自然就会忍不住往下掉。
当风筝在天上飞的时候,它本身和水平方向有一个夹角,当气流带来向上的升力,风筝就会飞得更高。当你收一收线的时候,线更短了,线和地面之间的夹角增大了;再放一放线,可以让风筝在更高更远的地方重新达到一个平衡点,反反复复,自然就能拯救“坠机”。
我们的生活里,有太多的已知常识、已知窍门,但它们的原理,往往却是未知的。
大概因为总是无人解答,我们就渐渐习惯了不去盘根问底。
比如我们知道自己听自己的声音,和手机里录下来的声音是完全不同的,你有没有细想过,这是和声音的传导方式有关?比如我们小时候经常玩的游戏,用一根手指定住坐着的人,其实可以用力和力臂的知识来解答原理?
得知原理后兴奋地去“欺负”其他编辑的未读君
生活里有太多的事情,我们知道怎么做,却不知道为什么。我们有了“生活的智慧”,但还差一点“科学的智慧”,而这些困惑得不到解答的一大原因就是——爸妈不会。(也不要怪爸妈,毕竟他们养活我们就已经很心累了)
如果你常常也心存一些“爸妈不会、老师不教、不问憋得慌”的问题,那么,现在终于有人要帮你消除问号了——《1分钟物理》(第2辑),一本来自中科院物理所的趣味解答。中科院物理所的公众号问答栏目里的有趣问答,就这样集结成了这本《1分钟物理》(第2辑)。
他们回答了一些很酷的问题,比如滑板的Ollie是怎么做出来的?悠悠球为什么可以弹回来?一些细思极“惑”的问题,比如你的64G手机,内存装满了文件之后,会变重吗?一些无厘头的脑洞,比如皮卡丘发的是交流电还是直流电?如何减肥?(是真 · 科学回答)当然也有一些认真的物理问题,比如非牛顿流体有什么用?虹吸现象的原理是什么?虽然这些问题的答案,需要中科院物理所小哥哥们的科学知识,但他们回答问题的方式,又是绝对的“说人话”,时不时抖个机灵,开句玩笑,绝不故作高深。
用图解答月球上的“陨石坑”
在去年《1分钟物理》(第1辑)推出之后,这本书不但成为了让熊孩子安静的利器,也成为了许多成年人的心头好:
来自豆瓣网友们的读后感
生活已经满是问号,再去刨根问底是不是太心累?并不,正如书名一样,其实我们1分钟就能get到一个知识点。
有了这本书,那些年,爸妈不会的问题,还怕得不到解答吗?
《1分钟物理》(第2辑)
已全面上市
纸书各大渠道有售
看书还不过瘾
我们还准备了一场“不正经”的 新书发布会
“中二所”和好朋友在直播间“搞事情”
4月22日(周三) 19:00-20:30
记得打开B站,扫码观看
还有Kindle等丰厚奖品等你喔!
我们直播间见!
🧐
编辑 = 碗
图片 = 网络
商务合作 [email protected]
来源:未读
编辑:米老猫
点击标题即可查看
1. 15年前那场轰动电竞世界的瘟疫,惊动了美国CDC,还发了顶级期刊
2. 飞机为什么能飞起来?直到今天,科学家仍然没有答案
3. 电饭煲蛋糕硬核科学指南:从入门到放弃
4. 宅在家里不动,你的身体会发生什么变化?
5. 费曼:是学物理好还是学数学好?
6. 纳什:如何科学追求对象?
7. 鸡蛋为什么打不发?因为你发泡原理没学好
8. 葡萄干先晒后摘?解开童年疑惑之坚果加工流水线
9. 因为疫情在家的牛顿,都做了些什么?
10. 为什么!我!又走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