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小时到济南、3小时到北京、老岚水库建设、果园升级……这些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大事今天说清楚了

2020-02-22   烟台晚报

2月21日上午,烟台市政府新闻办举行了烟台全市三重工作推进情况新闻发布会。

去年年初,市委、市政府确定了100项重点工程、重大项目、重要事项,简称“三重工作”,这是烟台新旧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点,也是市委、市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本场发布会采取“学习强国”+“融媒体中心”的形式举办,重点围绕“三重工作”这一主题,有关部门单位负责人通报了近期“三重工作”面上进展、亮点成效和下步推进举措,并就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局长季善亭,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陈洪军,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田序润,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张永顺出席了本次发布会。会议由市委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市委网信办主任宫海涛主持。

下面请看发布会现场实录。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牵头的“三重工作”相关情况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局长 季善亭:

2020年我市共筛选确定市区城建重点项目133项,年度投资263.6亿元,其中重点推进类项目42个,年度投资200亿元。

自项目实施以来,市住建局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根据项目季度清单计划,卡准开工节点、卡实项目进度,争取更多项目早日开复工,形成更多投资量、实物量。截止目前,133项市区城建重点项目均达到计划进度,已开复工项目27个,占一季度计划开复工的40%。

疫情发生以来,市住建局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疫情防控和项目建设“两手抓、两不误”,科学安排,统筹推进市区城建重点项目建设。

一是扎实做好建设工地防疫和复工指导工作。根据市疫情处置工作指挥部安排,先后制定出台了《烟台市建筑工地开复工指南》《建筑工地应对疫情工作方案》《关于做好建设工程“防疫情、抓保障、促复工”工作的通知》等6个文件,明确疫情防控期间建设工程计价原则,加强行业指导,在落实落细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全力服务保障项目开复工。

二是率先打响市区城建重点项目开复工第一枪。自1月30日起,着手调度市区城建重点项目开复工准备工作,并专题召开局长办公会议研究推进项目复工具体措施,市住建局承建的塔山南路、机场路立交桥、竹林南路二期、金桥路等4个续建项目已于2月10日全部复工,率先拉开重点项目建设大幕,吹响了全市项目复工的冲锋号。

三是第一时间建立疫情防控物资调拨机制。想方设法积极组织口罩、测温计等急需防疫物资,并及时配备到项目现场,确保重点项目疫情防控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四是建立重点项目招投标绿色通道。针对受疫情影响停止现场开评标情况,共同研究建立了疫情期间重点项目招投标绿色通道,目前6个市级城建项目已纳入网上招投标,塔山南路与观海路交叉口立交工程设计招标、市区道路综合改造提升工程资格预审招标,实现了“不见面”招投标。

下步,市住建局将一手抓有力防控,一手抓有序复工,在坚决打好打赢疫情阻击战的同时,着力推动市区城建重点项目全面开复工,力争2月底续建项目复工41个,一季度开复工数达到68个、占比51.9%,实现“应开尽开”。

一是加强疫情防控。新开复工项目必须按照“五个到位”要求,严格履行开复工申请程序;已复工工地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各项措施,坚决筑牢防线,确保不出问题。

二是强化督导调度。严格落实日调度月通报、问题清单销号和现场办公三项制度,强化与有关部门的协调联动,着力破解资金、土地、征收等瓶颈制约,推动要素保障跟着项目走,干出市区城建重点项目建设加速度。

三是破解用工难题。积极组织发动全市建筑企业,加强与劳务输出地的对接,通过提供客运包车、定制化运输等“点对点”“家到工地”服务,组织广大务工人员集体返烟,充实壮大施工力量,目前7个项目共提报返岗人数388人。

四是建立驻点联络员制度。每个市直管工地安排一名驻点联络员,实现55个工地全覆盖。同时,对全市113家预拌混凝土企业复产情况进行了摸排,积极协调解决物资运输进场等实际困难,确保为开复工企业提供原料保障,尽快在全市掀起新一轮比速度、比数量、比实物工作量的开复工热潮。

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

市农业农村局局长 陈洪军:

农业农村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全市“三重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我市苹果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市委、市政府决定从今年开始,集中三年时间,推进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再造竞争新优势,战略定位高、时机把握准、民生情怀深。

中国苹果看山东,山东苹果看烟台。2019年我市苹果面积282.6万亩,分别占全省和全国的62%、7.9%;总产量559万吨,分别占全省和全国的66.5%、15.5%;鲜果出口60万吨左右,占全国的1/2;从业人员170多万人,占全市农业从业人员的一半以上;产业产值192.7亿元,占全市种植业和第一产业产值的48.7%和20.1%;品牌价值141.5亿元,连续11年蝉联中国果业第一品牌。

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点评山东特产,就专门提起“栖霞苹果”;2019年9月,省委主要领导也明确要求“我省苹果要改良、提质、增效,做优做强山东品牌”。对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开启了我市苹果产业新一轮革命——高质量发展的序幕。

但是从总体分析,我市苹果产业发展目前仍然面临人老、树老、品种老“三老”,用工高、消耗高、成本高“三高”,国际、国内、其他水果市场挤压“三压”等困难和问题。补短板、破难点、强优势是我市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也势在必行。推进我市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围绕这些突出问题精准施策、突破瓶颈、创新发展。

总体目标是,力争经过3--5年努力,全面完成120万亩老龄低效果园更新改造,全市苹果种植面积保持在280万亩左右,总产量560万吨,产值达到260亿元左右,把我市打造成中国苹果产业的科技创新引领者,叫响中国果业第一品牌,实现果业强、果乡美、果农富,谱写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烟台篇章。

总体思路是,统筹推进“1+1+8”工作机制和保障措施。两个1,一是加快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二是产业发展规划。8项措施,就是着力改造老旧果园,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大数据中心、展示交易中心、文化博物馆,办好中国·山东国际苹果节,提升品牌效应,开展全媒体宣传,共八项工作措施。

当前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也是推进老龄低效果园更新改造的关键农时。在全力以赴做好农村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推进我市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各项重点任务也在抓机遇、抢农时。

截至目前,我们重点开展了五个方面工作:

一是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加紧推进老龄果园改造和四级示范园建设工作。已落实老龄果园改造任务40.4万亩、“市县镇村”四级示范园建设任务2.1万亩。以果业专家微视频为授课方式的农技服务正在推广普及,备苗、伐树、土地整理等基础性工作有序、分时、分类进行,打牢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二是强化科技创新引领,集中开展“三中心一场馆”建设工作。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是建设山东省苹果·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目前已完成选址工作,单位注册、内部框架设计、科研选题等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大数据中心,已经完成建设方案,正在开展对政府、果农、经销商等服务性功能定位,加快建成国家级苹果产业数据中心、信息中心。展示交易中心和文化博物馆,已经拿出了初步实施方案,明确了建设主体,倒排工期,紧密推进。三中心一场馆已明确了责任分工和时间节点,确保9月底前全部建成运营。

三是打造高层次展会平台,统筹推进“中国•山东国际苹果节暨第21届国际果蔬•食品博览会”筹备工作。按照举办全产业链展示、论坛、大赛的思路,正在细化宣传推介、经贸洽谈活动各项专项方案,努力打造成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行业展会和节庆活动。

四是做优做强烟台苹果品牌,全面抓好品牌宣传工作。按照海陆空、市内外、线上线下的全媒体宣传思路,在品牌形象店建设、全媒体宣传等方面下功夫,进一步提升品牌价值和影响力。

五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化资金要素保障。建立健全财政投入机制,整合省、市、县三级财力,设立苹果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同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财政重点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

市发展改革委牵头的“三重工作”相关情况

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田序润:

“三重”工作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抓手”,市发展改革委主要承担着省市级重点项目、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国际招商产业园等事项,这些事项是市委市政府着眼烟台长远发展做出的战略安排,推进好这些事项是发展改革部门义不容辞的担当。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发展改革委强化服务意识和要素保障,这些重大事项均取得了积极进展。比如,重点项目,今年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点项目加快建设的大干之年,我们共筛选确定了197个市级重点项目,总投资628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660亿元,这些项目体量大、投资大、带动大,涵盖了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建成投产后将成为烟台发展的新动能、改善民生的新方位,像蓬莱国际机场二期、烟台港西港区、宝能国际物流中心、海阳核电二期等基础设施项目,将切切实实的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近日,市里出台了《关于加快全市重点工程项目开复工建设的通知》,提出从行政审批、招投标、要素保障、金融信贷等十三方面的支持措施,这些措施的主旨就是为重点项目服务的。烟台的重点项目中不乏一批对全省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项目,近日,省里陆续公布了省级重点项目盘子,我市的万华化学聚氨酯产业链一体化乙烯项目、老岚水库等80个总投资3795亿元的项目成功入选,数量、投资总额分别居全省第2位、第1位。

对这些省级项目,省里将在土地、能耗等要素保障方面优先给予支持,推动这些项目尽快开工投产。我这里有个最新的数据,截至到昨天,我市的省级重点项目开复工率已达48%,市级重点项目开复工率45.7%,相信随着施工旺季的到来,这些项目的进展会更快!

再比如,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这是省委刘家义书记亲自谋划的工作,对我省、我市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两年来,通过持续的政策支持、生态建设,长岛综试区的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实效,去年被国家确定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今年是长岛综试区建设的攻坚年,我们将按照既定的蓝图和部署,继续抓好生态保育、基础设施、产业提升、军民共建等领域70多项具体工作,全力竖起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标杆,打造县域经济特色化发展的“烟台品牌”。

再说一下国际招商产业园。这是省委省政府立足全省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和高质量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生产力布局,推动政策、招商、产业资源集聚,打造区域提升发展的新高地,可以说,这是我市又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目前,产业园的空间布局、产业重点已基本确定,将由开发区、高新区、福山区、牟平区这四个区承接,重点发展高端化工新材料产业、海洋生物与医养健康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招商工作方案》也已起草完成,将正式开展大规模招商,预计到2025年,产业园的产业规模将达到3300亿元,成为国际一流高端产业招商先行区和高端产业集聚区。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既定的计划和目标,扎扎实实、久久为功、攻坚克难,全力推动这些事项落地落实,为烟台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尽好责、服好务。

市交通运输局牵头的“三重工作”相关情况

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 张永顺:

在全市百项“三重”工作中,交通项目包括文莱高速、大莱龙铁路扩能改造、莱荣高铁、潍烟高铁、国省公路大中修改造、港口建设以及交通枢纽工程。对这些项目,我们明确了目标,细化了措施,目前正在加紧推进。今天,我重点介绍一下文莱高速、大莱龙铁路扩能改造、莱荣高铁和潍烟高铁四个项目的有关情况:

一、文莱高速。项目东起文登,西至莱阳。在我市境内63.3公里,概算总投资65亿元。项目建成后,能够极大地方便海阳、莱阳群众出行,对于加快两市经济发展意义重大。项目已于2018年3月开工建设,截至目前,路基和桥涵工程均完成了95%以上,剩下的是路面和交通工程。现在,这个项目已经复工,我们将克服困难、争分夺秒,确保今年10月份建成通车。

二、大莱龙铁路扩能改造。项目位于德龙烟铁路中段,西起潍坊大家洼、东至烟台龙口,全长177公里,烟台境内长约90公里,设5个车站。

这个项目实施前,大莱龙铁路属于德龙烟铁路的卡脖子路段,运营时速不到60公里,且只能通行货运列车。为有效破解瓶颈制约,去年我们启动了扩能改造工程,总投资45亿元,主要进行全线电气化改造、增加部分站点客运功能、平交改立交等。项目完成后,时速能够达到 120 公里,并且能够实现客货混行,填补招远、莱州没有铁路客运的空白。

目前,工程进度已经过半,我们将继续加大推进力度,确保年底前建成投入运营。

三、莱荣高铁。项目东起荣成,西至莱西北,其中穿越我市海阳和莱阳两地,境内全长83公里,在海阳城区和莱阳丁字湾设站,设计时速350公里,建设工期3.5年。项目建成后,海阳、莱阳群众铁路出行将会更加方便快捷。项目将于今年9月份开工建设。

四、潍烟高铁。这个项目已经纳入了国家干线铁路网,新建线路起自潍莱高铁昌邑南站,境内经过莱州、招远、龙口、蓬莱等8个县市区,终至烟台南站,长236公里,其中烟台市境内长204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总投资约465亿元,建设工期4年。

项目建成后,我市北部4个全国百强县、3个国家级园区将实现高铁贯通,同时我市的铁路出行也将迈入时速350公里的高铁时代,烟台中心城区可2小时到达济南、3小时到达北京。我们将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要求,打破常规,千方百计,采取强有力措施,扎实做好开工前的各项工作,确保今年10月开工建设。

以上,我介绍的四个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对加快完善全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更好地支撑和服务烟台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将倾注全部力量,集中优势资源,确保项目早日建成,早日发挥效益。

热点

Qustions

&

解答

Answers

Q

中新社记者:此前,塔山南路、竹林南路二期等项目率先复工,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但同时,还有很多务工人员受疫情影响未能及时返回工作岗位,在这样的情况下,住建部门有哪些举措,来保障项目建设实现年度目标任务?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局长季善亭:

当前的疫情对城建项目建设不可避免地造成不利影响,为不影响项目既定目标的完成,我们按照市委“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三重工作”的指示要求,从1月30日开始准备项目复工工作部署,多次召集施工企业召开复工筹备会议。在外地务工人员不能及时返回的情况下,组织当地施工企业充分发挥本土优势,整合市内务工人员资源,以机械作业为主,人工作业为辅,最大程度推进项目建设。

下步,为了完成年度目标,我们主要做好以下两项工作:

一是保障人员返岗返工。一方面积极协调交通运输部门,指导施工企业开通“返岗直通车”,实现家门口上车、施工现场下车,有序推进市外务工人员返程返岗。

目前,竹林南路项目外省务工人员返烟证明相关材料已准备完毕,待务工人员办理完健康卡后,组织统一乘坐由交运集团提供的大巴车集体返烟。

塔山南路项目外地务工人员返烟时间不一,来源不同,项目部提前摸排人员情况,组织接站,为务工人员返烟提供保障。

另一方面指导项目部制定防控应急预案,做到组织管理、实名制管理、现场防疫管理、重点区域管理、疫情防控保障措施“五个到位”,确保防控工作全覆盖、无盲区。

二是开足马力赶工期。合理统筹防疫、质量、进度关系,在严格落实各项疫情防控措施基础上,进一步组织项目部优化施工方案,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建立项目日志制度和日报制度,迎难而上、主动出击,逐个环节抓突破,把疫情耽误的时间抢回来,确保实现项目建设年度目标任务。

A

Q

胶东在线记者:这个问题我想请问陈局长,众所周知,烟台是全国现代苹果的发源地,也是全国第一个大规模发展现代苹果的地市。经过近40年的发展,我市已有相当部分的果园进入老化期。您刚才也说,苹果要高质量发展,必须要推进老龄果园更新改造。

请您介绍下,怎样实现在3年时间内改造这么大面积的老龄果园? 另外,您刚才还提到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化资金要素保障。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今年我市苹果产业都有哪些扶持政策?

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陈洪军:生产世界最好的苹果,是我们的初心和使命。什么是世界最好的苹果?简单的说,就是好吃、好看、好营养。

我市有独特的自然资源条件和区位优势,科技水平全国领先,生产的苹果酸甜可口、色香俱全、维生素矿物质含量高,得到国内外市场的认可,这也是烟台苹果每年出口60万吨,畅销海内外的重要原因。

但作为全国苹果主产区,全市还有120万亩老果园。要推进全市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对这部分果园进行升级改造,每年改造40万亩,3年完成改造任务。

工作中,采取了“三加三方式”:第一个“三”,就是三种技术方式:一是伐老建新8.4万亩,二是高接换头1万亩,三是改造提升30.6万亩。第二个“三”,就是三种工作方式: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市县两级均成立了以书记、市长为组长的工作推进机制,随时解决工作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二是强化科技支撑,以烟台农科院、农技中心、果茶站的专家为核心,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组建了科技创新团队,从苗木选育、种植方式、新品种推广等方面开展技术攻关。三是强化督导考核,卡实工作责任,明确工作时限,实行周调度、月通报、季度考核,确保4月上旬完成年度改造任务。

您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很精准到位。推进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惠及全市百万果农的大民生,需要真心实意的扶持,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

今年我市苹果产业的资金投入主要有三大块:

一是财政资金投入。今年,我市在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投入上力度空前,省、市两级共安排财政资金1.5亿多元。

二是吸引金融资本投入。为放大财政资金投入效应,积极争取与山东省农业发展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共同推出“鲁担惠农贷—果树贷”融资帮扶产品。贷款额度为10—300万元,授信期限为3—5年,贷款利息由省、市两级财政分别贴息50%,市里已经下发明白纸,上面有具体的联系方式。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各地积极性很高。

三是鼓励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进来,有效解决资金瓶颈问题。

A

Q

烟台日报记者:这个问题我想请问一下发改委田主任。您刚才提到了老岚水库,这个项目事关民生福祉,能否请您介绍一下老岚水库的具体情况。

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田序润:建设老岚水库,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着眼保障烟台中远期供水安全、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的重大战略安排。

大家可能不了解,尽管我们烟台地处沿海,但其实是一个严重缺水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5,我们测算了一下,至2025年,烟台特枯年份缺水将达到5亿立方米左右,其中市区缺水8100万立方米,这将严重制约烟台的生产生活,因此,建设一座大型水库,保障全市供水安全,势在必行。

按照设计,老岚水库工程位于外夹河中游,控制流域面积624平方公里,总库容约1.58亿立方米,建成后,能有效拦蓄外夹河水资源,增加市区供水能力,并可提高市区防洪标准,改善生态环境,可谓一举多得。

目前,工程已完成库区实物调查、移民安置规划大纲等前期工作,后续工作正有条不紊的推进,计划今年3月底前完成立项审批,10月份开工建设枢纽工程,2024年具备蓄水条件。

A

Q

烟台广播电视台记者:我想请问交通运输局张局长,受当前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冲击,对潍烟高铁项目推进有没有影响?如何确保项目按期推进?

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张永顺: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确实对项目推进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为加快项目推进,市领导组织项目专班多次专题研究具体应对措施,并多次积极协调项目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确保实现疫情防控和工作推进两不误。

前天,项目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100多名工作人员已经来到烟台,根据规定,他们在隔离14天后将马上奔赴现场,开展相关测量工作。后续工作人员将陆续增加到500多人,通过加大人员投入,优化工作流程,强化工作保障,压茬推进各项工作,争取最大程度地降低疫情对项目推进的影响,确保项目按时开工建设。

A

来源丨大小新闻责编丨魏琳 审核丨杨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