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一线一位年轻康复治疗师的感悟

2020-08-19   人民好医生

原标题:抗疫一线一位年轻康复治疗师的感悟

2020年1月23日,一年的工作完美收官,整理完一天的工作,拿上早已抢购好的火车票,我欢天喜地的坐上回家的列车,一想到马上就能见到奶奶和爸爸、妈妈,心中的喜悦溢于言表。然而,谁也没有想到2020年的新春以不同以往的姿态拉开了序幕。

大年三十刚到家,就听到武汉因疫情封城的消息,当时我的心里“咯噔”一下。看到新闻,上百名医务人员在万家团圆的时候告别家人,奔赴武汉,驰援抗疫,感动与佩服的同时,我心中也产生了一丝不安,今年的春节可能要“泡汤”了。父母和奶奶隐隐感到了我的异样。果不其然,大年初二,我们就接到了单位紧急召回的通知,奶奶和父母的担心满满写在脸上,但是我知道,作为一名医务人员,无论在哪个岗位,特殊时期,医院的号召就是命令。于是,我买好车票,带着奶奶和父母的千叮咛万嘱咐,登上返京的火车。一路上,空荡荡的车厢,寥寥的乘客,心里没有担忧和害怕,那是假的。但是更多的是“召必回,回必战,战必胜”声音和那些坚定逆行抗疫者的身影。

回到医院,陆续见到科室的同事,才知道我们科的年轻医生王甲婷,父母远在新疆,春节连续值了两个班,就盼着大年初二乘飞机回家与家人团聚。可是刚到机场就收到了医院召回的通知,于是退了机票返回了医院。我们科室年轻的妈妈罗丹和寇晔,她们各自的孩子都未满周岁,但是接到通知,她们也是放下孩子,拿起行装回到了岗位,孩子放在老家,几个月未见自己的孩子,她们舍小家,为大家,肩负起神圣职责与与光荣使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生命保卫战中,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厚德仁爱、不惧风雨的医者担当。

为了应对疫情,医院根据上级防疫指挥部门的要求,逐渐疏散住院病人,康复科进入备战状态。科室利用这段时间和网络会议室,组织了多次业务学习。我们还推出了一期康复公众号。其中有一个患者如何上下楼梯的视频,知道吗?里面那个偏瘫患者就是我扮演的。我和小伙伴们反复录制了好几遍,从服装到背景,从姿势到语言,虽然与网络其他视频相比,我们制作的水平还有不少差距,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相信以后我们会做的越来越好。科里还组织了康复科小讲堂演讲比赛,我认真准备,反复排练,还获了奖。

备战3周后,康复科的工作重新启动。为了防控疫情,保证安全,每个治疗师固定负责一个科室的康复治疗,患者不出病区即可进行康复治疗,康复设备进入病区,我们也过着最简单的两点一线生活。我被安排在重症监护病房。在这里,我遇到一位身患视神经脊髓炎的患者,她是一位年轻的妈妈,本该是生命最灿烂的年华,却突然四肢瘫痪,不能翻身坐起,不能自己吃饭喝水,大小便控制不了,还要别人来处理,甚至有时候呼吸都会费力。除了自身的疾病,外面家人和孩子的安全与生活也无时不刻的烦扰着她。疫情期间不许探视,与外界消息断绝,一切的一切都让她每天焦虑不安,精神萎靡,无心治疗。看到这种情况,我每天为她做治疗的时候总是一边训练一边和她聊天,告诉她这种疾病我们医院治疗过不少例,很有经验,恢复都挺好;每天聊聊全国和北京的新增病例越来越少,防疫物资也越来越充足;说说朋友们都成了美食家,天天在朋友圈里晒美食。渐渐的我看到她脸上有了笑意,渐渐的她也开始主动配合我训练,渐渐的她会和我说她将来出院后的生活规划。每次给她做完治疗,她都会说一句“谢谢,辛苦了”。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她的病情有所好转,看到他脸上的笑容让我无比欣慰。新冠无情人有情,疫情下的关爱温暖了病人,也温暖了我。

经过几个月的奋战,北京连续几十天新冠确诊病例0增长,北京应急响应级别下调至三级,生活工作逐渐回归正轨,病人也逐渐增多。正当大家怀着兴奋的心情准备争分夺秒大干一场时,没想到6月疫情反复,形势又变得严峻起来。科里好几个同事被迫在家隔离观察。但是,有了前面的经验,这次大家不恐惧、不慌张,科里及时调整工作安排,做到既保证安全又保证患者的康复治疗。

期间,医院接到到社区采集咽拭子样本的任务,时间紧、任务重,我科的景小珊医生主动请缨,她说“我是党员,我先上”。还有不少同事参加了核酸检测报告的发放工作。烈日炎炎,汗水湿透了衣裳,却没有人有一句怨言。

2020春夏,一场抗击新冠肺炎的战斗让我思考许多,成长许多。纵然病毒凶险狡猾,疫情千变万化,只要我们众志成城,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作为一名康复人,新冠疫情期间,我们学习进取,奋斗在医疗一线,积极参加抗疫工作。现代医学赋予生命以时间,康复医学必将赋予生命质量和尊严!抗疫有我,康复同行!

来源:北京市丰台右安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