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网络问诊:有病百度,癌症起步,再问立遗嘱

2019-12-10   社长本色


要是《走近科学》没停播的话,估计这条新闻又能播个三集。


四川泸州,一名中年男子,我们简称他为W先生。


11月28日,W先生发现自己的双手突然发黑。


他赶紧打开网页,输入症状查询,看自己是否得了什么病。


网上资料给他的诊断建议是,血栓。




这大概是他人生中,离死亡最近的时刻。


半天过去,他手的颜色不见任何好转。


接受这一“噩耗”的W先生赶紧上医院,到急诊科就诊。


一番检查后,医生让他用肥皂洗了两次手。



神奇的事出现了,洗完W先生的手就变正常了。


最后医生在诊断书上写下,“病人双手发黑是裤子掉色所致”!



一位网友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


因为脚趾老是发青,网上一查说是癌症,建议切除,吓得他赶紧去医院检查。


结果护士用酒精喷了一下,颜色就掉了......



网络上流传着一句俗语,“有病百度,癌症起步”


当网络问诊成为求医问药的主要途径,你会发现自己可以准备料理后事了。


那些给你下的“病危通知书”,可能只是别人随便复制粘贴的结果。


可怕的是,你还真信了!


网上一查全是病

再问网友坟已定


“你自己百度一下会死吗?”


以前南呱只会觉得是一句吐槽,现在发现真的会。


前一阵子,南呱感觉胸口正中间的位置隐隐作痛。


本着对身体负责的态度,就上网查了一下怎么回事。


不查不知道,一查头吓掉。




“有来医生”给出的诊断意见是,肋软骨炎。


“39健康网”一位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的诊断分析,有消化道疾病、心脏疾病、肺部疾病的可能。


“家庭医生在线”的神经外科和普通内科医师的答案更让人瑟瑟发抖。



心脏、肺部、胰腺、胃和食管等,没有一处是正常的。


而在“医联媒体”,就直接是肿瘤或癌症,还有心肌梗死。


同样的答案还出现在了“专家答疑”页面。


看出来了,你们是想让我死。


综合百度上百条诊断意见,南呱确认自己可能命不久矣。


怎么办,只能等死了。


早睡早起两天后,胸口痛的症状消失了。


搞了半天,就是熬夜熬的......


这并不是南呱头一次网上看病被告知“病危”。


之前因为经常头痛,南呱第一时间百度了一圈。


根据网上给出的建议,很可能是急性传染病、高血压、脑梗、颈椎病、冠心病等其中的一种。


南呱不禁陷入沉思:我一大好女青年,怎么就要英年早逝了呢。


后来上医院一检查,鼻炎。


跟南呱一样,身体一有不适就上网搜的朋友,不在少数。


有朋友牙龈老出血,上网一查是白血病。



后来去医院看看,就是上火了而已。


有朋友说眼皮老是跳,上网查说是面肌痉挛、面瘫什么的,吓得她哭了大半宿。


第二天检查,医生说就是用眼过度,看手机看的......


还有个朋友下巴摸到个淋巴结,立即百度一下,发现是癌,需要做个大手术。


后来去医院一看,就是感冒引起淋的巴结发炎。


甚至还有本来只是脖子有点酸,结果上网查了半小时,发现自己只剩下3个月可活。


医院医生:你的身体非常健康。

网上问诊:你快要死了!


于是,南呱总结了一套网上看病诊断答案。


便血,就是肠癌了。

腿疼,就是要中风了。

头疼,可能是脑部肿瘤。

起红疹子,就是有艾滋。

看东西模糊,八成是得了白内障......


随便一搜哪里不舒服,十有八九就是绝症没跑了。


有些脑洞比较大的朋友网上问诊完,忍不住一顿脑补。


“完了完了,我的人生全完了。”


查完就开始立遗嘱,甚至有网友还预约起了公墓。


本来没病,吓都要吓出病来!


明知道不靠谱,很多人宁愿被网上的医疗信息吓出病来,也不肯去医院看看。


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下,网络看病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


但是在这便利背后,还潜藏着你想象不到的行业乱象。


问诊答案复制粘贴

既演患者又扮医生


“合理饮食,适当户外活动,每天10到15分钟最为合适。”

“不要滥用抗生素,谨遵医嘱。”

“不要熬夜劳累,忌烟酒。”

“建议您定期复查,平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


这些网上医疗回答,乍一看是不是觉得还挺专业的。


在各个医疗问答网站,都有大量被冠以主任医师头衔的专业医生。



在某医疗信息网站显示,“万名级甲等临床医生在线为您解答”


另一家网站首页也有显示,“已有145588名医生加入”。


一个“脾脏增大4.3厘米,请问一下能治疗吗”的问题下,有4名解答者认证为医生。


其中包括医生照片、医生名称、职务等信息。


看到这,南呱都信了。


“这么专业的医生说的话肯定没错了。”


然而事实上,这些看似专业回答的背后,大多数可能是毫无医学背景的学生。


以及家庭主妇,和待业者。


而这些医疗回答,可能是复制粘贴出来的答案。


刚在“生死”边缘徘徊的南呱,又被当头一棒。


为了验证事实真相,有记者按照招聘信息,加入了一个“养生采集”的兼职群。


进群的时候,该群已经有400多名“兼职者”。


群主给了记者一份测试题目,告诉他“网上搜搜相关内容,把句子修改一下就行”。


只要有30%的原创度,就能通过原创检测。



这份测试试题的要求,是以“怀孕产检”为主题。


测试者既要扮演患者提出问题,又要出演医生给出相关建议。


但对于“求职者”,没有任何资质审核。


记者在问题区编写,“我今年32岁,怀孕4个月需要做哪些产检项目?”


接着以医生口吻回答,“需要做常规检查、唐筛”等。


测试就这样轻松通过了。


随后群主给记者发来平台链接,并附账号密码,登录该平台便可领取题目。


群主表示,经过审核后,编造的问答就会出现在医疗信息网站上。


所以在判断同类病症时,他们经常用着同一套诊断话术。



他们不是医学生,更不是“经验丰富的主任医师”。


只是通过一问两答、每题1元、工资日结的“兼职者”。


在一些兼职网站、社交网络平台,有不少招聘医疗问答兼职的帖子。


南呱在豆瓣随便搜一搜,类似的招聘贴子就有一大堆。



在每条招聘标题都明确写着,“医疗问答,复制粘贴”。


还有专门的问答规则文档,详细说明去哪些网站复制粘贴内容。


甚至,在编造医生资历、医院信息、疗程和咨询费用等问答上,都有相应的规定。



一个医学小白,短短几分钟摇身一变。


成了具有十几年经验的医生,兼身患疾病来求医问诊的用户。


试想一下,如果整个行业都默认了这样的规则,网络医疗的冬天,应该就不远了。


网络问诊不会帮你解决问题

但“绝症”不会缺席


关于虚假医疗广告,并非这两年才有的。


早在2016年,一名叫魏则西的大学生患滑膜肉瘤不幸去世。


生前,他在网络上发布了自己的求医经历。


他通过国内最大的搜索网站进行检索,在“搜索推广”发现了某莆田系医院广告。


之后,他花了20多万元治疗。


莆田系医院所谓的“生物免疫疗法”没能挽回他的生命。



“魏则西”事件如同导火索,点燃了公众对虚假医疗广告的痛恨。


2019年1月,广州警方捣毁了一个销售壮阳药为名的诈骗窝点。


他们通过社交平台,预设话术剧本,诱骗客户高价购买伪劣产品。


并有专门的人员复制编写虚假案例文章,冒充有多年经验的医生发布文章。


那些在网上伪造医疗信息骗取流量的平台,跟诈骗有什么区别?


在网络医疗平台,他们不会关心你生没生病,更不会帮你解决问题。


在他们眼里,你只是一棵待割的韭菜。


有些问诊回答里,会加入药品的购买链接,点进去之后会跳转到药品购买页面。


另外,向这些医生咨询也是需要付费的。


在各个医疗网站和APP,均设有付费咨询业务。


每次咨询价格少则二三十元,多则一两百元。



兼职群群主告诉记者,“主要是为了把平台流量做起来。”


一名兼职者入“坑”半个月就放弃了这份职业。


他说,“主要觉得挺坑人的,问题答案都是复制粘贴,也有的是瞎编乱造。”


网络问诊,本身就是“盲人摸象”。


比如有的平台虽然把医生信息写出来了,但医生擅长的领域和患者要看的病完全不对口。


病人要看的是妇科,皮肤科的医生balabala说了一大堆。



两个有照片有职称的医生,在回答同一个问题时,却给出了两种建议。


一个咨询小孩子咳嗽的问题,一位医生说是过敏,另一位却说是上呼吸道感染。


根据文字描述来判断病情,能判断准确才怪了。


如果生病了,听南呱一句劝,该去医院就去医院,网上的诊断仅供参考。


杞人忧天相信网上的答案,裤子掉色只会被诊断成血栓。


你在网上看过病吗?

分享一下你网络问诊的经历

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