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冷落的时代经典,不被遗忘的黄家驹

2019-11-27   大喵说音乐

大约在70年代的时候,个体歌手已经成为了主流。但是在这个时候一直展现出组合魅力的,则是在华人乐坛影响最大的组合Beyond,这也是乐队在音乐界的一个新转折点。

Beyond最初的主唱是邓炜谦,甚至Beyond这个名字也是他想的。那个时候Band的成员很多很杂,组员替换是个最常见的事情。如此随性的乐队组合,最后稳定在黄家驹的领导下。

那个年代的黄家驹只有21岁,是一个只有一把旧吉他,他是刚刚走出了小乡村的黄家驹,在琴行中结识了的作为鼓手叶世荣,两个人白天一起卖保险,晚上一起搞乐队,日子枯燥却有简单的欢乐。

他们第一次用Beyond这个团队参加的《吉他》杂志举办的山叶吉他大赛,就凭一首风格奇特的纯音乐《脑部侵蚀》获得冠军。

也是因为这次比赛,beyond逐渐有了名气,同时让当时的著名填词人刘卓辉也对这几个年轻人有了一些了解,并将他们推荐给了经纪人陈健添。

关于beyond的发展,不用小编多说,大家都知道经典两个字打在他们身上的分量。但是最大的转折则是1993年,黄家驹在日本意外离世。

很多人会惋惜,但是还没有意识到黄家驹的离世对音乐界的影响,直到后来在听黄家驹的歌曲反复琢磨才知道,这些是黄家驹的歌,是别人唱不出来的歌。

原来无可取代这个词是这么用的,因为时间可以消磨很多东西,所以无可取代是很少的讲辞,但把它用在黄家驹身上却非常合适,他的人品和作品,无可取代。

黄家驹的意义和价值是无可取代黄家驹的离开,意味着某些东西的永远是失去。

这些情况最明显的就是体现在人们对三子的挑剔上,三子出的专辑不再得到很大的追捧,三子只要最初一点点改变都会被人认为玷污黄家驹的初衷。

其实这些是没有必要的,但是人心总是会偏向爱的人,人心总会认为改变原风格的是不好的。

很多人眼里三子的音乐和黄家驹已经无任何关系了,但是事实是这支乐队内在的精气神都没有一丝一毫地改变,他们还是那个不断创新并试图用音乐传递新意的Beyond。

只是少了黄家驹,他们改变了音乐的方法和方式。

beyond从最开始的大部队变成了固定部队,从五子变成了三子,从经典变成了争端对象。

Beyond的作品和精神影响和改变了太多当代的人,甚至一直延续着这种影响成了一个时代里不可磨灭的精神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