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沟通的父母,是孩子一生的福气

2023-10-31     富书

原标题:懂沟通的父母,是孩子一生的福气

作者:如是(爸妈精读作者)

调查数据显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聊天时间,

每天10分钟左右的,占34.53%;

每天20分钟左右的,占27.14%;

每天30分钟左右的,占31.1%;

而每天聊1小时以上的,仅占7%。

越来越多的子女,不愿意和父母交流。

网上一位父亲抱怨:“我跟女儿的微信聊天页面,只有转账信息。

歌手叶一茜发帖自嘲,跟女儿森碟对话,每一句都是ending。

作家麦家也曾自曝:“整整三年,青春期的儿子没跟我说过一句话。”

其实,并非孩子不想说,而是认为无法和家长沟通;孩子抵触、反感的,不是父母,而是不恰当的沟通方式。

正如网上流传的一句话:“很多父母终其一生都在孩子心门外徘徊,他们没有找到钥匙,却怪孩子难以沟通。

如何沟通,才能打开孩子心门呢?父母可以试试下面3种沟通方式。

共情式沟通:“我懂你”

电影《狗十三》中,少女李玩最喜欢的狗“爱因斯坦”走丢了。

为此,她痛哭流泪,不吃不喝,疯狂外出寻找。

爷爷拍桌,大怒:“她爷她奶,还不如一条狗!”

继母买了一条很像的狗,声称狗找到了。当李玩认定了这条狗不是爱因斯坦,继母不开心了:“你哭天抢地地要爱因斯坦,我给你找回来了,你咋还不高兴了?”

父亲训斥她:“全家上下给你找狗,你再闹下去就是你不懂事了!”

最后,李玩躲进厕所,默默哭泣,变得越来越沉默。

父母对孩子真实的感受视而不见,如何能走进孩子内心?

每一个不愿沟通的孩子背后,都站着一个无法感同身受的父母。

心理学有个概念叫“共情”,指“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

若父母愿意站在孩子的角度,体会他此刻的感受,关心他内心的想法,孩子感受到被“看到”、被理解,自然愿意敞开心扉。

怎样共情式沟通呢?《PET父母效能训练》一书中给出三个步骤。

1.专心倾听。

孩子倾诉时,父母不要着急评价和建议,只需耐心倾听,简单回应。

唯有怀着好奇心去倾听,我们才有机会去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含义。

2.帮孩子将感受表达出来。

父母倾听时用心捕捉孩子当下的情绪,不添加任何引导,如实把这些体验说出来,比如:“我看到了你的委屈”。

3.借助想象满足和尊重孩子的希望。

孩子的需求并非都是合情合理,但父母不要做对错“评审官”,而是陪着孩子一起去想象那个场景,让孩子自发思考其可行性。

教育专家海姆·吉诺特指出:

“当孩子感到被理解时,他们的孤独和伤痛就会减少。当孩子被理解时,他们对父母的爱也更深了。”

亲子沟通中父母最该做的,不是抓住一切机会苦口婆心教育,而是用心感知孩子内心所想所感。

唯有共情,方能走进孩子的心。

赋能式沟通:“你能行”

若举例家长的烦心事,孩子畏难、不自信一定会名列前茅。

父母常常抱怨:

作业稍微难一点,孩子便立刻求助,而不愿多思考;

参加篮球训练,教练稍稍严厉了一点,孩子便不想再去了。

画画比赛,孩子明明感兴趣,却因担心表现不好而放弃。

父母也试着多说“你能行”,却收效甚微。

其实,赋能式沟通的关键,绝非用“打鸡血”的言语让孩子改变,而是先接纳表现不理想的孩子。

著名心理学家李松蔚曾经分享女儿学游泳的故事。

当时女儿因为呛水而不敢下水,无论教练怎么鼓励、劝说都无济于事。

后面李松蔚悄悄对孩子说:“每个人学游泳都会害怕一百次,你现在已经害怕十多次了,再害怕八十多次就能学会了。”

女儿听了哈哈一笑,反而克服了恐惧,最终学会了游泳。

为什么教练鼓励“不要怕”没有用,父亲告知害怕很正常,女儿反而愿意尝试呢?

教练鼓励的背后是对害怕的不认可,孩子接收到对方信息,会试图压抑这个情绪,不仅造成内耗,还加深了“我不行”的挫败感,自然更加退缩。

而父亲的话让孩子明白害怕是正常的,她内心放松,也就有能量再去尝试。

真心接纳的基础上,家长还可以帮孩子调取以往成功经历。

有这么一句话:“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善良的狼和一只邪恶的狼,你选择喂哪只,哪只就能活下来。”

同理,每个孩子都有成功和失败的经历。

当孩子在困难前退缩时,父母常常忍不住数落孩子,历数其以往种种畏难表现,却不知这样反而强化了孩子的畏难情绪。

相反,父母帮孩子回想以往战胜焦虑、担心,最终取得好结果的经历,则会大大增强孩子试一试的信心和勇气。

另外,面临较大的挑战,孩子会本能地想退缩,此时简单的鼓励效果不大。

但父母若能通过沟通帮孩子拆分挑战,降低每一次完成的难度。孩子完成一个个小任务,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自然更有信心。

正如心理学家班杜拉所说:“一次小小的成功,如果能让个体相信自己具备了成功所需的条件,往往能使他们超越现在的行为表现,达到更高的成绩,甚至会在新的活动中取得成功。”

真正的赋能式沟通,绝非一句简单的“你能行”,而是父母借由真心接纳和恰当帮助,让孩子从内心生发勇气和信心,坚信“我能行”。

欣赏式沟通:“你真棒”

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愿意多称赞孩子,但孩子似乎总不领情。

我们来看一个场景。

8岁的小俊完成一幅画,兴奋地拿给妈妈看。

妈妈正忙着做饭,匆匆看了一眼,便开始“彩虹赞”:

“你画得太棒了,妈妈觉得你以后一定能成为一个大画家。”

没想到小竣听后,没有半丝开心,反而气冲冲走了。

因为妈妈貌似在表扬,实际根本没走心,孩子清楚大人的敷衍。

如何走心地夸奖呢?

简单来说,就是“描述的话语”加上“内心的感受”。

先指出孩子表现出彩的地方。

比如,“我看到你这幅画用了好几种色彩,搭配得很好,你在选颜色的时候一定很用心”。

再加上自己的感受。

“我感觉这幅画的颜色非常协调,看起来很舒服。”

有效的欣赏式沟通,一定建立在用心和真诚之上。

父母有细心和慧眼,能在日常交流中发掘孩子闪光点和微小进步,并真心表达欣赏,孩子就会因夸奖慢慢提升自我价值感。

而且,父母看见并及时指出孩子身上的优秀品质,这个过程就在强化这个优点。

我们再看一个情景。

10岁小俪刚刚通过钢琴八级考核。

妈妈开心地赞美道:“恭喜你,你真是妈妈的好孩子,妈妈为你骄傲,相信你很快能通过九级考核。”

小俪听完,脸上的兴奋反而淡了。

为什么?因为妈妈的赞美背后,是对孩子进一步的期待和要求,这种暗藏的隐性控制,会让孩子感受到压力,而不是喜悦。

况且,类似“你真是妈妈的好孩子”“妈妈为你骄傲”的话,更多是一种评价。

如果孩子习惯将父母评价当成做事的动力,就会刻意避免父母不关注的事情,以及可能失败的事情。

好的赞美,就是发自内心的欣赏,焦点在孩子身上,关注的是过程而非结果。

比如:“恭喜你,这是你坚持练习的结果,你一定为自己感到骄傲吧。”

父母的肯定,是孩子一生骄傲的底气。

在欣赏中长大的孩子,精神富足,更有信心面对未来的风雨。

儿童心理学家阿黛尔·法伯说:“永远不要低估你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力。”

人和人之间的情意,主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我们不能期待孩子能在挑剔、指责、吼叫中寻到爱。

父母懂沟通,孩子能感到爱和理解,提升自尊自爱的能力。

父母会沟通,孩子内心更有力量,拥有大踏步前行的勇气。

父母的言语中,藏着孩子一生的福气。

希望你我都成为善于沟通的父母。

作者简介:如是,富书专栏作者,躬身入局,体验生命的各种可能,文章:爸妈精读,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注:本文章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99ecf8276a44d770feb07fee41275f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