犍为孝女:父亲外出遭遇河难,孝女投江寻父,成功让父亲入土为安
犍为郡有一个叫叔先泥和的人,他的女儿名叫叔先雄。汉顺帝永健三年,叔先泥和在县里担任功曹一职,县长赵祉派遣叔孙泥去巴郡出差,拜访当地太守。当年十月份,叔孙泥河坐上前往巴陵郡的船,在快要抵达的时候,不小心在巴郡城边落水而亡,尸体没能被找到。
听闻父亲去世的消息,叔先雄悲痛欲绝,伤心欲死。叔孙雄让弟弟夫妻二人全力寻找父亲的尸体,如果找不到,她就自己亲自跳到河里去找。当时,叔孙雄已经二十七岁,膝下育有两个未成年的儿子,小的名字叫贳,年仅三岁,大的名字叫贡,年仅五岁。叔先雄为每个儿子做了一个绣花的香囊,里面装满黄金珠宝饰品,提前系在两个儿子的脖子上。因为一直打捞不到父亲的尸体,叔先雄每日以泪洗面,家族里的人都为她的状况感到忧心。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到了农历十二月十五日,父亲的尸体仍然没有找到。叔先雄乘坐小船来到父亲落水的地方,大哭数声以后,径直跳入水中,并很快就消失在了河底深处。当天晚上,叔先雄出现在了弟弟的梦中,并叮嘱他说:“到了十二月二十一那天,我会和父亲一起从河里出来,记得来接我们。”等到了约定的那一天,叔先雄果然扶着父亲的尸体从江面上走了出来。叔先雄的父亲最终得以入土为安。
县长听说了这件事以后,就写成表文汇报给了郡太守肃登,太守又将事情汇报给了尚书台,于是朝廷下令,为叔先雄立碑,并把叔先雄寻父的故事刻在石碑上,用以弘扬叔先雄孝顺父亲的事迹。
路人说:本文是一篇宣扬女性孝道的故事。讲的是西汉时期,犍为郡的叔先泥和乘船的时候,不慎落水而亡,尸体一直打捞不得。为了使父亲入土为安,叔先泥和的叔先雄女儿在安顿好两个幼子后,在父亲坠河处,主动投入江中寻找父亲的尸体。当晚,叔先雄向家中兄弟托梦,于十二月二十一日,在坠河处迎接她和父亲。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到了约定的日子,叔先父女二人果然在长江现身。故事至此有些悬念,原文只记载了“与父相持并浮出江” 对于浮出江面的父女二人的状态原文并没有加以说明。浮出江面的究竟是父女二人的尸体,还是两个活人,或者是一死一活,只能依据个人的解读进行理解了。
犍为是从秦朝沿袭至今的地名,秦汉时期为郡,现在为乐山市所属的一个县。叔先雄投江寻父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孝女岩和孝女渡的地名至今犹存,“孝渡流放”更是被列为“犍为八景”之一。
原文:犍为叔先泥和,其女名雄。永建三年,泥和为县功曹,县长赵祉遣泥和拜檄谒巴郡太守。以十月乘船,于城湍堕水死,尸丧不得。雄哀恸号咷,命不图存,告弟贤及夫人,令勤觅父尸,若求不得,“吾欲自沉觅之”。时雄年二十七,有子男贡,年五岁,贳,年三岁。乃各作绣香囊一枚,盛以金珠环,预婴二子。哀号之声,不绝于口,昆族私忧。
至十二月十五日,父丧不得。雄乘小船于父堕处,哭泣数声,竟自投水中,旋流没底。见梦告弟云:“至二十一日,与父俱出。”至期,如梦,与父相持并浮出江。县长表言,郡太守肃登承上尚书,乃遣户曹掾为雄立碑,图象其形,令知至孝。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声明:《搜神记》是东晋史学家干宝(?—公元336年)创作的小说,就创作年代来说,距今也有将近1700多年的历史,在这期间,中国的神话故事也是个不断演化和补全的过程,记述的角色形象和现今的主流形象难免会有所偏差。因此本文主要是针对搜神记原文做的读书笔记,以原文翻译加脑洞补足为主。由于个人知识水平有限,部分词汇的翻译难免不够准确,另外对于文中的一些人物故事在《搜神记》以外的记载,了解的也不是太全面,叙述的时候难免有所疏漏,错误之处,请多包涵。
误读搜神记节选
误读搜神记:青衣童子送仙药,明目去翳蚺蛇胆,失明嫂子睁双眼
误读搜神记:二十四孝多糟粕,埋儿奉母太荒唐,畸形孝道不提倡
误读搜神记:孝子贤孙好运气,神人托梦送粟米,白鸠筑巢树上居
误读搜神记:孝子在外打工住宿荒店,老虎托梦示警转危为安
误读搜神记:少年丧父幼孤苦,为母温席孝道传
误读搜神记:闻雷泣墓慰亡母,泪洒松柏枝叶枯,王裒孝道传千古
误读搜神记:孝道代言白鸠鸟,书生家中来筑巢,冥冥之中送福报
误读搜神记:东海孝妇有奇冤,其血玄黄染旗旛,天下无雨旱三年
《搜神记》笔记之琴高取龙子:锦鲤营销第一人
《搜神记》笔记之陶安公:被天庭收编的高新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