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早在新石器时代,距今六七千年前,就有了人类活动。当时吐鲁番的人们以狩猎、采集为主。进入奴隶社会后,生产方式逐渐转变为以农业为主,并渐渐在吐鲁番盆地定居下来。
吐鲁番老照片
现代吐鲁番市区
吐鲁番,
这座古丝绸路上的重镇,
它融合了众多古老民族,
浓缩了百般西域风情。
行走在吐鲁番盆地,
一不留神,
你就会踩到历史的印迹。
吐鲁番美景
火焰山
火焰山古称赤石山,位于吐鲁番盆地的北缘,古丝绸之路北道。呈东西走向。火焰山,维吾尔语称“克孜勒塔格”,意为“红山”,唐人以其炎热曾名为“火山”
山长100多公里,最宽处达10公里,海拔500米左右,主峰海拔831.7米。火焰山童山秃岭,寸草不生,飞鸟匿踪。每当盛夏,红日当空,赤褐色的山体在烈日照射下,砂岩灼灼闪光,炽热的气流翻滚上升,就像烈焰熊熊,火舌撩天,故又名火焰山。
葡萄沟
吐鲁番葡萄沟,位于新疆吐鲁番市区东北11公里处,是火焰山下的一处峡谷,维吾尔族把葡萄沟叫做布依鲁克,意思是又多又好的葡萄地;葡萄沟内栽种的无核白、马奶子、白加干、红玫瑰、索索等近百种葡萄,使其形成一所天然的葡萄博物馆。
葡萄沟不仅仅是葡萄的博物馆,更是一处浴火修行的旅游胜地,也是国家第一批公布的5A级自然风景区。凡是来新疆旅游的,没有不来吐鲁番的;凡是来吐鲁番旅游的人,都要在领教过火焰山的炎热之后,钻入葡萄沟,享受冰火两重天的奇遇。
高昌国
高昌国是汉族在西域建立的佛教国家,是古时西域交通枢纽。为天山南路的北道沿线,当东西交通往来的要冲,亦为古代新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
公元5世纪中叶至7世纪中叶,在这个狭窄的吐鲁番盆地中,曾先后出现四个汉族独立王国,先后分别是阚氏高昌、张氏高昌、马氏高昌及麹氏高昌。
贞观十四年(640年),高昌国为唐所灭,置高昌县,后设安西都护府统之,安史之乱时高昌被回鹘侵占。
坎儿井
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古称“井渠”。是古代吐鲁番各族劳动群众,根据盆地地理条件、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的特点,经过长期生产实践创造出来的,是吐鲁番盆地利用地面坡度引用地下水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地下水利工程。
吐鲁番坎儿井,出现在18世纪末叶。主要分布在吐鲁番盆地、哈密和禾垒地区,尤以吐鲁番地区最多,计有千余条,如果连接起来,长达5000公里,所以有人称之为“地下运河”。
交河故城
这是一座在地下沉睡了两千年才被挖掘出来与古楼兰齐名的西域古城;这里曾经是古丝绸之路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也是西域36国之一的“车师前国”的都城。交河故城位于吐鲁番市以西13公里的戈壁滩上,因河水分流绕城下,故称交河。
库木塔格沙漠
库木塔格沙漠风景名胜区位于新疆吐鲁番地区鄯善县城南部,是中国八大沙漠之一的库姆鲁克沙漠(总面积为2.28万平方公里)的组成部分,库木塔格沙漠汇集了世界各大沙漠类型,是世界上唯一与城市相连的沙漠,有“城中沙漠”之称,沙漠与绿洲紧密相连,创造了“沙不进、绿不退、人不迁”的奇迹。
"库姆塔格"维吾尔语意为"沙山"。在库姆塔格沙漠中主要分布复合型沙垄、新月型沙垄、线性沙垄,有格状沙丘、新月形沙丘、金字塔形沙丘、线状沙丘等沙丘类型,另外,还有世界上独有的羽毛状沙丘。
吐鲁番美食
豆豆面
豆豆面,是在吐鲁番才有的特色美食,说它独有,好象是因为做这种面食的原料---豆豆只在吐鲁番有种植,也有人说小白豆似乎并不只是吐鲁番有种植。走遍了新疆的许多城市,豆豆面在除吐鲁番以外的城市真没见过、更别说吃过,即便在吐鲁番当地的餐厅也不多见,只在个别餐厅和夜市上才能吃到。
葡萄干抓饭
抓饭,是新疆各族人民非常喜爱的一种饭食,特别是用羊肉、胡萝卜做的抓饭肉最为多见。但吐鲁番抓饭出名的不是羊肉抓饭,而是葡萄干抓饭,即在做抓饭时不放羊肉而放葡萄干的一种做法。
大盘斗鸡
吐鲁番是中国三大斗鸡产地之一,驯养历史可追溯到清朝雍正年间。吐鲁番斗鸡身高腿壮颈长,嘴巴粗短,胸肌发达,眼大冠小,极具攻击力。一只斗鸡平均在2--4公斤左右,其蛋白高、脂肪低、瘦肉率高,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滋补强身的功效,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盆盆肉
把传统盆盆肉做法结合回民粉汤的做法加以发扬光大,在选料、用料、器具上更加讲究,选用的羊均为8--10个月大、体重10--15公斤的羊羔,另加粉块、胡萝卜、恰玛古、洋葱、枸杞、生姜、橙皮等细烹慢炖而成,做好的盆盆肉配上香豆子花卷、油香或馕,既吃肉、又啃骨头还喝汤,其汤鲜、肉嫩、味美、营养丰富,正可谓“清汤一盆肉,余味三年香”。
对于许多人来说,
吐鲁番,
也许只是一个旅游符号,
一个神秘的目的地。
对于学者而言,
她却是一部人类历史的百科全书。
对于狗哥来说,
吐鲁番记录了完整的记录着新疆的文明
不知道对于你来说,
吐鲁番又意味着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