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里最可能传播病毒的是空气,不是其他物体,不是家具、电器、书籍、餐桌等等。
作者:今纶
李四最近很忧虑,他跑来问我:“今纶老师,万一哪一天要是我不幸中招成了新冠感染者,他们跑到我家来搞入室消杀,我爸当年留给我的字画,还有那些孤本书会不会就损失了?”
李四的爸爸是个教授,他虽然钱不多,但是他爸确实留给他不少好东西。而且我和李四出去吃饭,发现他随身带了一瓶酒精,对电梯以及门把手随时开喷,他第一次这么干的时候,我确实很惊讶,后来也就习惯了。
李四提出的问题是个严肃的问题。
亿万富豪毕发财和李四不一样,房子也是租的,行李不超过5件,随时准备润,反正没车没房,润起来很快。
好吧,我们和李四一起讨论一下入室消杀的问题。
入室消杀的基础理论支撑在于:新冠患者住过的房子里面有病毒,而且可能会传染给其他人。
如果我们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一切迎刃而解。
那么,新冠患者住过的房子里面有没有病毒呢?肯定有。
不过,房子里最可能传播病毒的是空气,不是其他物体,不是家具、电器、书籍、餐桌等等。
这么说的依据是什么?
我只引用公开发表过的专业人士的意见来说明: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曾公开表示,过去两年多的新冠防控中发现,新冠病毒可能通过“物传人”的方式进行传播,但不是疫情的主要传播方式。通过洗手可以简单有效地切断这一途径。保持手的清洁卫生可以有效降低新冠病毒感染的风险。
注意,他说的是“可能”,也就是不一定通过“物传人”的方式进行传播,而且他说靠洗手就可以了。这可是中疾控的专家。
2020年7月,美国罗格斯大学微生物学戈德曼教授在《柳叶刀》上发表了对新冠病毒在各种物体表面存活时间的研究,并得出结论:(新冠病毒)通过无生命表面传播的机会非常小,这种传播,“只存在感染者在表面咳嗽或打喷嚏,并且其他人在咳嗽或打喷嚏后不久(1-2小时内)接触到该表面的情况下。”
在2020年8月至2021年4月期间,密歇根大学环境健康科学和全球公共卫生教授理查德·奈泽尔及其同事在封闭的校园内的不同地点使用气泵和拭子采集样本。结果发现,感染空气传播的新冠病毒颗粒的概率约为1/100;而接触受污染表面感染新冠病毒的几率为1/100000,前者为后者的1000倍。
截屏图源:科技日报
即通过接触物体表面被感染的概率只有10万分之一!
今年4月27日,他们在自然旗下期刊《暴露科学与环境流行病学杂志》上发表了这一研究成果。
好的,我们现在明白了,“物传人”的概率极小。
这一点,李四表示也听懂了。
那么,我们还要解释一点:如果患者的住处有些物体检验出核酸阳性,是否就意味着有传染性?
这一点,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放射外科中心主任、终身教授张玉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解释说:“病毒很多阳性只是来自残存的病毒RNA片段,病毒本身可能已经死掉了。物体表面检出阳性,跟它仍有传染性是两回事儿”。
也就是说,即使环境检出阳性,也不意味着有传染性。是不是有点颠覆三观?但人家是专业人士。
谈谈另外一个角度的话题:如果某人被确诊新冠,他以及家人会进方舱,会被隔离,家里自然也就没人了,至少十几天没有人。
那么,病毒能存活多久了?
曾有过一些来自实验室的数据显示:病毒可以在塑料、不锈钢、玻璃、陶瓷、木材、棉花和纸张等表面上存活4到7天。
更多学者认为,新冠病毒本身无法独立生存,离开宿主细胞就会逐渐失活。目前认为,在不做任何消毒的前提下,在无生命物体表面,接近于正常环境下,新冠病毒的存活时间最长是 6~9 天。
也就是说,基本上熬不过10天!
当然,理论上来说,温度越低越恒温恒湿、越没有光照、物品表面越光滑,新冠病毒的存活时间相对越长。
可是,现在各地都逐渐进入夏季,所以,温度很低,甚至一直潮湿的地方有多少?极少。
那么,问题来了:被感染者已经被送去隔离了,即病毒的宿主没有了,而且隔离的时间至少是十几天,恐怕还不止。
在这十几天,他家里的病毒都基本没了,即使有,传染率也极低,那么,入室消杀的必要性在哪里呢?
要讲科学,要相信科学。
好,我们看看中国香港以及德国专家的意见。
香港目前的消毒只是在公共场合展开,没有疾控人员进入市民家中消毒。
世界卫生组织在《非卫生保健环境中针对COVID-19对环境表面进行清洁和消毒应注意的事项》中同样提到:“针对COVID-19,不建议在室内向物体表面例行喷洒消毒液。如果使用消毒液,应该用浸过消毒液的抹布或湿巾擦拭。”
截屏图源:世卫组织网站
这绝对是专业意见吧。
再看看德国:德国埃森大学医学院的病毒学家陆蒙吉在接受八点健闻采访时直接表示:德国并没有由公共机构主导的消杀,“主要原因是因为目前并没有直接证据证明物体表面可以传播新冠病毒”。德国的防疫政策中对空气流通的要求很高,要求学校类公共场所定时通风,或者用排气机达到每小时7次换气。
我帮李四总结一下以上的几个要点:
第一,病毒不容易通过物体传播,概率只有十万分之一;第二,病毒在没有宿主的情况下,10天以内就没了;第三,中国香港以及诸多国家都没有入室消杀这个做法,世卫组织也说了“不建议在室内向物体表面例行喷洒消毒液”。
一切都很清晰了,那么,现有的入室消杀政策怎么说?到底是哪些专家一起制定的这个策略?科学依据何在?
任何时候,我们要讲科学。
即使我们要继续搞“入室消杀”,那么,要大幅度优化流程:
第一,确诊者被带走隔离之后,应该由其授权疾控人员,在做好防护的情况下,保持室内空气流通。10天之后,这个时候病毒已经失活,由其授权其居住在别处的亲人或者朋友,在接受过专业指引之后,用浸过消毒液的抹布或湿巾擦拭家具以及室内的其他物件,并保证家具和物件的完好,过程中,要做好防护。
第二,有些患者由于某些原因,可能找不到合适的人帮助他们做消杀,他们可以授权疾控人员进行消杀,但“不建议在室内向物体表面喷洒消毒液”,而且事先要对所有物品,尤其是重要物品进行登记。
中国的老百姓是最好的老百姓,最顾全大局,但是“入室消杀”造成这么多议论,甚至恐慌,说明过程中有很多的问题需要优化。
安抚公众,优化流程也是抗击疫情的应有之义。
人民日报海外版旗下的“侠客岛”微信公众号也说了:“为人民服务,细致稳妥不可少”。
前面,我们实际上是支持了“入室消杀”。
那么,我也想说说另一方面的意见,兼听则明嘛。
在没有足够的科学依据的前提下,进入确诊者的房间进行喷雾式消杀,这合适吗?这是私人空间,我认为现有的数据和科学论证还不足以支持疾控人员进入这一私人空间。
特别是在具体的执行中还存在一些瑕疵,比如,昨天很多人在传一个视频:
一个小伙子,他的核酸检测是阴性的,但是由于他的邻居是阳性的。工作人员在把他的邻居带走之后,对邻居的屋子进行消杀。然后,也想把他带走,对他的房间进行消杀,小伙子不同意。
后来,工作人员说:“不听话就治安处罚,将影响三代”。结果这位住户回应:“这是我们最后一代,谢谢”。
各位,这段视频我看了多次,此时此刻,我坐在办公室里,窗外下着大雨,说实话,内心有点悲凉。
我们都希望国家好,社会稳定,我们也支持要抗击疫情,可是人家是核酸检测阴性,你要把人家拉走,然后在人家的床上、家具上喷消毒水,这合适吗?
虽然是个别工作人员的言行,虽然是个别工作人员的蛮横,但我认为完全不应该出现,一次都不应该出现,很不合适。
年轻人说:“这是我们最后一代,谢谢”,这不是告别,而是一种消极不合作,我们不是在鼓励年轻人生孩子吗?是不是可以对他们更温和一些,更人性化一些?
谁愿意看到这样的场景呢?为什么会发生?反思吧。
此时此刻,我分外思念赛先生。
另外,我很高兴看到一些重要城市的疫情渐露曙光,更多城市在把精力和注意力放到经济建设上来,这是好事。
只是,“入室消杀”这个事还是对某些地方的营商环境有影响的,投资者、企业家会有些犹豫,今天可以入室消杀,明天会不会有别的事儿发生,这个不确定性很大,边界到底在哪里?心里还是有些忧虑的,说实话,信心有点不足。
“入室消杀”这事优化的空间很大,要不要继续,如何优化,真的是和经济建设密切关联的事情,事关信心。
下午,我因为明天要出差,所以去医院做核酸检测。回来的时候,我问出租车司机:“为什么你们在医院门口排这么长的队?”
司机说:“因为路上没人,只有医院有人,现在网约车也越来越多,我们的生意越来越差,今年以来尤其如此”。
我沉默了,此前我有三次坐网约车遇到的都是老板:其中两个是外贸公司的老板,还有一个是给开发商做水电安装等配套工程的老板。
窗外雨一直下,而且是暴雨,不知道什么时候停……
这世界会好吗?我始终相信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