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拔3099米的峨眉山
你会看到背负一两百斤物品的背夫
步履沉稳却又敏捷地攀爬
“背夫”是峨眉山上自古以来就有的职业
世世代代的背夫
用顽强的腰杆扛起了重物抬起了游客
也从山脚抬上了整个峨眉上的一切生活
每个背夫都有自己的三件套
在中国,每一座不同的山头都有力工。泰山有挑夫,重庆有棒棒,峨眉山有背夫。
毛巾、背架,登山杖,是峨眉背夫三件套。
峨眉山的背夫,普遍使用竹编的背架,毛巾就搭在背架的顶上,“想揩汗水的时候就拉过来,用完了一把甩到后面去。方便。”
登山杖则是特殊的T形,上山下山都靠这个支撑脚力,能将腿部的负担分散一下。每走一段路,需要休息的时候,人就靠着树,用这根T形棒子撑住背架底座,站在道旁休息。
对背夫来说,东西背上身,人就坐不下去了。
背起了整座峨眉山
山民们成为背夫,要从东汉顺帝永和六年(公元141年)说起。
那时,印度佛教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传入峨眉。有人在这里建寺传教,背夫职业也应运而生。
峨眉山山道崎岖艰难,生产、生活物资都需要背夫从山下运到山巅。
峨眉山历代共创建庙宇200余座,那些物资亦全部是靠背夫们运输上去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每一块门槛石,都凝结着数不清的背夫静默的汗水。
峨眉山的山道也是背夫背上去的。
每一块石板至少也是100多斤,一个人一次只能背一块。就这样,一块一趟,行人踏一脚就是背夫的负重三小时……这是一项数量庞大、成果恢宏的工程,就像是蚂蚁搬家一样,很难想到这样绵长的山道是靠人力一点一滴铺设而成。
可以说,是背夫背起了整座峨眉山。
完美复刻“千年背夫”的故事
背夫的故事与功劳鲜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下,但在王潮歌导演的作品《只有峨眉山》戏剧幻城中,“云之上”情境体验剧场第三空间则完美复刻峨眉山“千年背夫”的故事。
灯光投影在铝网上,折射出山峰、屋檐,甚至是峨眉山的背夫形象。极富层次感的视觉效果,仿佛跨越了千山万水。当了一辈子背夫的老人指着台下的我们说道:“你们和我一样都是背夫,只不过背的东西不一样。“此刻,我们的心都被一击而中。
“你不也是背夫吗?”
你大概都从未发现,你也是个背夫吧!
背着父母的嘱托、儿女的前程,就跟山里的背夫一样,你的东西背上肩了,你就坐不下来了。
他们背起了整座峨眉山,你也背起了你的整个人生。
也许命运会发给你一根登山杖,让你能在疲惫的时候,撑住内心背负的沉重,也许没有。那就只能像少年第一次上路,哪怕累得全身肌肉都在颤抖,还是要咬紧牙关挺着腰、采实脚下、背着自己的货物走到最后一步。
“在峨眉山的山道上,
您一定见过背夫吧。
他从您身边经过,
您可以行一个注目礼,
这是向一个普通劳动者的致礼,
也是向您自己的致礼。
也许背夫会随着社会的进步逐渐消失,
但这样负重前行的姿势,依然传承。"
——《只有峨眉山》戏剧幻城
-END-
来源/《只有峨眉山》
推荐阅读
一年四季,峨眉山在他的镜头下美得如一!
纯享图集 | 峨眉山百里杜鹃正烂漫(一)
萌化啦!我在万年寺遇见了mini版动物世界
点“在看”的瘦十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