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听 | 你的心是否经常浮躁不安?

2021-01-19     中国网教育频道

原标题:阅听 | 你的心是否经常浮躁不安?

来源 · 中国网小记者

作者 · 皇甫军伟

朗读者 · 中国网小记者严雯曦

孟子四十不动心,孔子四十不惑,王阳明四十触之不动,这些都在表达内心对良知的坚守,对仁爱的深信,对至善的不疑。 心立于至善与良知的高处而不随外物所扰,不为内在情绪所蒙。

孟子的不动心,是对中的敬畏,是对诚的坚守。中,喜怒哀乐之未发,是没有个体情绪和个人已知参与的事情的本来。中是朴素翔实,不来不去,是事情的真相,也是事情的本来。

圣贤教育中有圣人不扰,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掺杂自己的情绪。 孩子是什么就会长成什么样,就像长在山上的树木,每一棵树都有自己不同的姿态,没有一棵是人为修剪的,他们在一起所表达的气象往往令人赞叹。

不动心就像山对树林的托举,山只是保证了自己的高度和风骨,山不动而草木生,如果山摇地动,再好的树苗也难以安然无恙;不动心就像雨水对于大地,雨水只是从天而降,没有目的没有分别,剩下的事就是等待根的努力,这是天的不动心。

所以孟子的不动心,实际上是天地之间的大道。不动心是为了孩子的心能够通畅顺达,家长不动心是给孩子的心动提供了可能并且扫除了障碍。孩子内心的障碍和负担往往来自家长的心动。

孔子的四十不惑,不为外物所迷惑,不执迷,不自设其障。家长的执着和迷惑更多的不是来自未知而是已知,已知产生偏见,偏见滋养执着,执着累积成障碍。

知不知为智,人到了四十还依然自大者衰,四十不惑实际上是对我们内在修养的要求,就是让我们懂得自己知道的远远不够, 对待未知心怀敬畏,内心谦卑而豁达大度。一个人真正的自我觉醒是从四十岁开始,真正的自我修养是从四十不惑开始。

王阳明的触之不动,其中的内在功夫更加深沉。相对于孔子的知之不动,孟子的观之不动,更难的是触之不动。

从孔子的知道,孟子的看到,到王阳明的做到一脉相承,一道一阶。王阳明的触之不动将孔孟之道蕴于其中。这与王阳明的心在事上磨, 于细微处见大道的心学智慧暗合

三位儒家先贤的思想和智慧照亮了千代华夏,但是在他们灵魂之光的背后我经常隐约看见 三位圣贤的母亲,手执心灯,慈爱地看着从她们生命里走出来的圣哲,我不知道直达我们内心的光是先贤圣哲的智慧还是他们母亲的眼光。

《归位:化解家长的教育焦虑》

作者:皇甫军伟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0年11月

-作者-

著名教育专家,现任中国关工委专家委员会特聘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内涵改革研究中心研究员、全国养成教育总课题组副组长,同时也是全国知名教育空间——大德正堂的灵魂人物。出版有《回归心灵深处的教育》《家庭教育的捷径——以心养心》《家·长——如何引领孩子内心成长》等著作。

-朗读者-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平安里学校

中国网小记者 | 严雯曦

座右铭:天道酬勤。

赵羽涵(实习生) | 编辑

中国网小记者 | 出品

本公众号转载的文章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如果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976EG3cBuNNrjOWzdp9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