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97”后香港警匪片中文化认同的发展

2023-04-11   嘉许娱乐

原标题:解析:“97”后香港警匪片中文化认同的发展

“97”回归前香港文化包括香港英语文化、本土文化、岭南文化和中国文化,很多文化都有共同的影响香港人的文化认同也造成了他们文化认同的混乱。早期,很多香港人都受到英国文化的影响。比如《浮城大亨》中的布华泉,根据真人改编,放弃了60、70年代传统的离岸经营和传统文化,接受了英国文化,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20世纪80年代,香港人的本土意识增强,本土文化迅速发展。其中以警匪片最为突出,风靡全球。以“成龙电影、吴宇森英雄电影”为代表,表达我们热爱香港的城市理念。90年代,港人面对《1997》的逼近,香港黑帮片大热。

在“97”回归之前,香港人文化认同的迷茫期也在“97”回归之后过去了,所以文化认同的迷茫出现在了代表作《无间道》中。2004年到2016年,CEPA协议签订后,香港电影可以以国产片的形式进入内地,意味着香港人有更多机会了解内地文化,所以现阶段,香港香港人有了更多接触内地的机会,在尝试内地文化的过程中,香港警匪片进入了文化认同探索期。

2016年至今,在多年合拍的基础上,《湄公河行动》作为两地文化逐渐交融的代表作,共同塑造了面向世界的大国形象,以及香港警方的形象。——与黑帮电影正式进入文化认同共生期。

一、文化认同的迷茫期(《九七》重逢后——2003年)

在“97”之前,以“成龙大电影”和“古惑仔”系列为代表的警匪片,反映了港人希望继续保持本土文化的发展,在狂欢中大放异彩,既是对当下的怀念,更是对归来的迷茫。80、90年代的香港警匪片在某种程度上传达了本土文化观点,忽视了回归祖国的身份认同,加剧了现实中香港人的文化失落。

从《1997》回归到2003年,香港的警匪片正处于文化认同的混乱时期。自1997年7月1日起,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人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香港人重新找回了真正的祖国。从同时期的影视作品中可以看出,“97”前后人物意识的混乱,归根结底源于文化的混乱。

2002年《无间道》一出,就风靡一时。影片的播出区域不仅涉及台海两岸,还覆盖了海外23个国家。在奖项方面,它在第2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中获得7项大奖,翻拍自美国电影《无间行者》获得4项奥斯卡金像奖。所以,这部电影作为《97》回归后的待审影片,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

影片设定了双向卧底,潜入警局的黑道大佬刘建明,以及黑社会警察陈永仁。黄志诚与刘建明表面上是警局同事,但刘建明却被黑社会头目韩晨暗中控制。因此,刘建明在派出所的知情与行动自相矛盾。陈永仁和韩晨的关系也是如此。

刘建明和陈永仁表面关系和行为的差异,对自己现存生活的表达是非常痛苦的,折射出文化身份的困惑。在原有的文化环境中长大,两人原本是警察或黑帮的身份,却无奈扮演卧底承受反转,陷入无尽的痛苦之中。香港人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特定的文化认同。

2、文化认同探索期(2004-2015)

为恢复香港经济,中央人民政府与港方代表签署了CEPA。马克思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回归后,依靠频繁的经济往来,香港与内地必然在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和文化艺术方面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根据《CEPA电影协议》,自2004年1月1日有关规定生效后,合拍电影在内地上映时享受与国产电影同等待遇。合拍片内地审查规定“对故事发生地点没有限制,但故事或主要人物必须与内地有关。

香港与内地合拍的电影,香港主创人员的比例没有限制,但内地主要演员的比例不得低于主要演员总数的三分之一电影中的演员。”

因此,政策出台后,意味着香港电影制作人会更多地思考如何对待内地文化与自身文化身份的关系。在故事设计和人物安排上,难免要考虑如何将自己的想法与大陆文化相结合。观众喜闻乐见的内地文化与香港文化的结合。

对于导演来说,无论是合拍片还是纯港片,都潜移默化地考虑内地文化,寻找香港本土文化、内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契合点。在这个过程中,香港电影对内地的形象逐渐从陌生到清晰,从文化上的迷茫和模糊的身份认同到探索和接受内地文化的发展。

例如,在电影《冲锋陷阵》中,李耀庭和王启聪两位警官在破案过程中减少了人物文化身份上的困惑,为犯罪情节增添了爱情和幽默的元素。《毒战》杜琪峰导演北上内地拍摄,讲述了几个港人对北上的好奇,但还在摸索内容,有点乏味。

《警察故事2013》成龙饰演的钟文探长去掉了以往系列电影中港人的身份特征,以内地人的身份全面融入影片,有别于往年成龙电影复杂的身份.探索期间,应该将《寒战》作为经典。

该片凭借高票房和出色的剧本,在第3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中斩获九项大奖。影片介绍了策划劫机案的一群歹徒和警官李家军。其中,黑帮背景不再表现为内地人扮演的恶毒形象,而是移居香港、移居海外的港人。

年迈的副警务处长李文斌和年轻的警务处副处长刘杰辉都见证了英国统治和香港回归祖国的时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中英文化的影响。李文斌深受“97”交接前文化氛围的影响,而年轻的刘杰辉则更倾向于“97”交接后的文化氛围。两者都积极展示了文化在香港回归后文化环境中的重要性。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选择,他们探索了不同的道路。

基于“97”回归前文化环境的影响,李文斌独断专行、专制强权,更倾向于人治。他希望用自己的经历,把黑帮打倒。回到之前的氛围。年轻的刘杰辉对回归前的文化没有太多感受,更喜欢回归后强调的法治精神。

两人的选择也受到了他人的影响,而李文斌则是受到了归来的前警员的影响。保安司宣布香港是一个具有法治精神的地方,刘杰辉就此事听取了保安部长的意见。在探索的道路上,他认同“1997”回归后的真实环境和氛围,即法治精神的文化氛围。这种文化土壤和对方镜像的差异,导致了两人在探索文化的道路上产生了分歧。

比如,刘杰辉对李文斌说了一句丘吉尔的话:“这是一场不必要的战争,本来可以避免的。”借助二战之吻,他向两人传达了自己的关系,认为没有针锋相对的必要,也展现了中庸之道。最后,李文斌看了丘吉尔的书,对刘杰辉说了这句话,可以理解为“这场本来可以避免的不必要的战争,他没有说所有的战争都是不必要的。“

在《寒战2》中,更清晰地交代了两位主角的文化探索之路。李文斌不承认现存的文化,更喜欢世袭的警察制度。过去的路,让他失去了身份,忘记了警察的身份,也忘记了中国人的身份。

而最后李家骏在狱中读的书是《Shadow Warrior》。作者原是政府军队员,后来在澳洲制造恐怖事件。书中反映了李家骏在警察身份上受西方文化影响,假扮大盗替天行道。我通过不同的文化探索自己的身份。

相反,刘杰辉要更加坚定地在法治文化上越走越远。纵观影片的文化探索期,香港人的文化认同仍在积极探索中,寻求不同的契机。

3.具有文化认同的共生期(2016-至今)

随着香港导演北上经验的积累,以及对内地港人逐渐全面的了解,《湄公河行动》由香港导演林昭贤于2016年自编自导,是一部起源于内地的合拍电影。共生的文化认同。从此,香港警匪片进入了文化认同共生的主流。本片根据真实事件“湄公河惨案”改编,讲述了国家保护公民生命安全的故事。

《湄公河行动》传承了影片所营造的民族意识、民族情怀,传达了国家对国家生命安全和国家形象的保护,坚决维护公民身份,具有现实的历史底蕴。这不仅彰显了国家的强大,也树立了良好的文化形象,对外做出了共同努力。

公民的爱国精神也可以在形象建构的身份认同中得到培养,进一步强化公民的共生文化认同,从而唤醒观众的记忆和共鸣。对于香港来说,祖国永远是一个坚强的港湾。

《湄公河行动》把视野从中国香港延伸到东南亚,比较中国人和东南亚国家。中国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氛围与国外弱化和松散的文化氛围的对比反映了国家的领土安全。决不能允许分裂主义存在,营造良好的文化认同氛围。

观众在观看影片的同时,可能会发现自己与国家是一个紧密相关的共同体,一改以往对国家与国家关系的忽视。在之后的警匪片中,警匪冲突依然存在,但国家和大陆文化的概念逐渐变得更加多元和积极,对观众起到了很好的影响作用。

国家概念,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检察院院长洪亮于《反贪风暴3》现身香港警署,代表国家反腐倡廉的决心,展现国家新风貌。国家。《除暴》等内地文化对1990年代内地的描写不再简单化,而是描绘干净的街道、繁忙的商场和快乐的人们,凸显内地新的改革氛围。

《1997》之后香港警匪片的文化认同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唯有弄清这两个转变的原因,才能更好地坚持共生期的发展,寻找新的时期,推动香港警匪片呈现观众喜爱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