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LA就读体验丨从语言到社科到ESG咨询:纯文科生的三级跳!

原标题:UCLA就读体验丨从语言到社科到ESG咨询:纯文科生的三级跳!

Z学员本科毕业于国内某985大学英语系,在2021Fall申请季,他以GPA3.2逆袭UCLA Social Science专业,并获得奖学金。2022年小Z从UCLA毕业,我们连线了他,一起聊了聊UCLA的就读体验,和ESG咨询求职成功之路。

定性定量两手抓的课程

UCLA的Social Science(MaSS)这个项目是一年项目,分三个学期。UCLA除了法学院,基本都是这样的学制。

MaSS一共有九门课程,其中有六门是必修课,然后剩下三门是选修:你可以从其它学院自选,不限制。基本上是每个学期上三门课,两门必修,一门选修,大概是这样的一个配置。主要的课课程是定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和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social science)。

我觉得,这个项目的核心、根基是定性研究。毕竟我们专业的落脚点是社会问题。定性研究是我们研究社会科学关注议题的重要工具。这堂课上我们会系统地学习这方面的流派、历史、研究方法等。这门课最终会产出一份独立定性研究和一份小组合作的定性研究。

定量社科这门课也很重要。这门课上,我们主要是用R Studio去做定量研究。我是纯文科生,我的同学也几乎全都是文科生,学起来还是挺痛苦的。前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时间和精力,我们是完全投入到学R Studio上的。这门课的一个难点在学编程,第二个就是课程内容多、时间紧。给你学习的内容其实不足以支撑你后面要去产出课堂作业。所以说当时我们是花了很多的时间,一直在Youtube上找各种其他的课外资料去学。我们最后的产出是一份小组合作的国别研究,其中包含定量分析、数据图表呈现。全部都需要用R Studio。后期我们还用HTML做了呈现。总结来看,这门课是让我学习了一门新的逻辑语言。课程的话,基本就是论文和Project结果这样的形式来考核。

全方位求职资源

有一门很重要的课就是与NGO组织合作,时长半年,内容就是帮这个组织解决问题。这个也是分组的。当时我们班有差不多20个人,四到五人一组,每一组被随机分配到洛杉矶当地的NGO。我们专业其它同学还会被分配到青少年发展协会、家暴预防中心等等社会组织。我们小组是被分配到洛杉矶军人协会。协会有个数据平台叫Unite us Platform,当时面临的问题就是这个平台虽然建立出来了,但是效率非常低。而且当地的一些军人服务组织可能都没有在使用这个平台。

所以我们要帮助这个平台去解决一些组织管理绩效,还有提升知名度的问题。在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后,就要每周开周会,对时间、项目进行划分,逐个研究。最后,我们是要产出一份真正能帮他们解决问题的报告。这段经历对我,以及我之后的求职就业来说,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时间长,我得以完全体验为组织做咨询、跟随组织成长,能够完全参与进组织的整个发展架构中去。最后,这段经历也被我写进了求职简历。除此之外,因为本身UCLA MaSS项目只有一年,我个人是没有做其它实习的。

在技能方面,学校也提供了充足的资源给我们。比如,我们每周三下午都有一个Workshop,专门用来学习Python、R、SQL等计算机语言和软件,每次时长两个到两个半小时。前中期提供给我们入门资料和培训。到后期就会邀请各个不同公司来宣讲,大到迪士尼、Hulu、New York Times,也有初创公司来宣讲。我也是通过这个Workshop,拿到了Hulu和NYT的面试机会。

UCLA本身也有很多求职和Network资源。既有Handshake这种可求职、可社交、可参加活动的官方网站,学校也会邀请行业大佬、政界人物来讲座,并且持续给学生发邮件,邀请所有人参加。各种资源,不管你是什么兴趣爱好,总有适合你的。整个项目在就业上的支持是很足够的。

文化大交汇:我的同学与老师

接下来,再说下这个项目的人员情况,包括学生和老师。特点主要就是多样性非常强。

我们一个班30人左右。我们这一届,5个大陆学生+1个湾湾的,中国人一共6个。印度、马来西亚的亚裔有两三个。美国本地学生占50-60%。除此之外,还有些英国、爱尔兰、墨西哥的国际学生,同学群体很多样。也是我知道的,中国学生较少的项目了。

我们同学大部分是应届毕业生。陆本来的同学,我知道有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的等等,都是国内很不错的学校。也有有工作经验的,美国本地同学工作时长会比较久。中国同学的话,我知道有工作了一年做产品经理的,还有个台湾同学是混政界的。有个加拿大同学,她在来UCLA读书之前,是在斯坦福做研究员的,她来UCLA就是走科研道路。总体来说,虽然职业、学科背景多样广泛,但每位同学的能力都很强。

师资上,多样性自然不用赘述,有来自不同国家、文化、行业背景的教授。大多数是来自Social Science方向的。当然也有比较特别的老师。我们教Quant的老师,之前就是读Computer Science的,但是对社会议题非常感兴趣。我很喜欢这位老师,他讲课非常有耐心。因为Quant课是要用R Studio的,他一直非常非常耐心地教导我们各种不同的板块。耐心的同时,老师对我们的产出要求很严格。老师在课上参与度非常高,给了我非常多启发。

毕业生就业走向

我目前是大概知道一些中国同学的就业情况。一半留在美国,一半回国。留在美国的同学之一就是湾湾,之前做了Family Violence相关的NGO项目,毕业后就以数据分析师的岗位进去了。也有留在UCLA的,是之前做research的。学校有很多项目组、研究组,会招聘助理教师、研究员。这位留下的同学就是通过这个方式留校。当然,也有目标很明确的同学,承接自己之前的职业道路,加入了纽约的初创公司。回国的话,要不就是去考公考编,要不就是跟我一样去企业,做咨询之类的。国外的同学的话,她们的一个典型选择就是加入NGO,比如那位之前在斯坦福做研究员的。也有去做一级市场,做Investor的也有。重点还是要看自己,看自己是否有明确的目标。

Westwood星光日常

学习就业之外,我在洛杉矶的生活是挺丰富的。刚来的时候,美国疫情还没结束,我除了线上上课,会去看UCLA很有名的橄榄球校队比赛,还有各种比赛。我自己还加入了KPOP Dance组,每周去跳,生活很开心。UCLA在的这个town,电影文化是非常丰富的,毕竟算是起源点。所以每每有新片上映,各种路演、首映,活动很多,明星也非常多。日常周末旅游、看展、探店 ,很充实。唯一有点不那么方便的地方,就是如果没车,就会寸步难行。

从纯文科到ESG咨询:求职之路

我在去年毕业之前,主打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在美求职,一方面回国求职。当时给自己的职业规划,就是早期做咨询。但是美国的咨询公司,真的很喜欢MBA的学生,或者直接就是要PhD。我社科硕士可谓是屡屡碰壁。也拿到一些Offer,但我自己不是很满意,要不就是小公司,要不就是scope太窄。后来,我还是选择回国秋招。

回国之后,我也是Marketing、Consulting都申请。当时是机缘巧合之下,我才知道普华永道的ESG岗位。借此,我也开始了解ESG和ESG在中国的情况,也了解到ESG在国内是一片蓝海,刚刚开始流行,各大公司基本是这两年才开始设立ESG岗的,似雨后春笋,缺人。第二点就是经济转型未完成情况下,虽然可能ESG发力还要等几年,但是整体大形式是不错的。所以申请的时候,我是递了四大的ESG岗位。当时,我朋友告诉我PwC的ESG是最成熟的,团队搭建非常早,分海外和中国团队,也请到了专家管理。我进一步了解后,知道主要分为四个岗位团队:ESG Strategy、披露、天气变化、食品管理。

这四个组里面业务最多的是披露组,这个跟财务披露差不多。我是Strategy组的,相比招人就很少。据我所知,Strategy组今年只招了我一个人。这个组的要求一般是比较Senior,需要你有工作经历的。主要是做ESG投资,ESG战略和供应链战略。

接下来,分享下我在PwC的面试情况。通过网申递交简历后,先是网络面试,对着机器回答一些问题,基本是行为类面试。过了之后,是HR面。过了HR这一关,就是最终的面试了。原本应该是两轮最终面试的,但当时因为有疫情,没办法来线下,所以就把Manager面和Partner面合成了一天。而面试的这一天,我们叫做Super Day。

Manager面是群面,八九个人。一开始是英文自我介绍,然后是9张照片选1个,用英文解说照片和环保之间的联系。这个环节,我觉得主要就是看英文能力。这一轮的时候,80%都是有海外背景的,有斯坦福的还有哥大。接下来就是case面,就是限时35分钟,做一个consulting case,完成一个完整的带4个小问的答题,跟准备其它的management consulting没区别。这个环节结束后,就会针对之前的经历,尤其是与ESG相关的经历,进行提问。我之前本科、研究生时期,都做过相关经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里的ESG不仅仅指环境,还有社会、公司管理、人文关怀层面。

Partner面的话是15-20分钟,聊一些对ESG、case、以及市场的看法。

整个Super Day是线上的,一共有6个小时左右。基本是从九十月份在官网上投递申请,没几天就网络面试了,然后等了半个月到一个月,差不多十月底拿到Super Day。最终十一月底下Offer。2023年入职,相当于我Gap一年。

最后,破解下对一年制硕士的偏见。很多人说一年制不好找工作,但其实这个我个人觉得是不存在的。因为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国内的HR第一是看学历,这是敲门砖。其次是专业,看是否匹配。最后是你的工作经历以及个人能力。至于你到底读了多久,这不是决定因素,也不重要。

对于准备或者已经在读一年制硕士的,我想建议大家做好时间管理,确定好明确的目标,合理规划自己的时间。像我是毕业后求职的,其实百分之40的公司不会认定我是应届生,是不让我投的。我们项目有的同学会选择多上一个Quarter的课,正常我们是6月毕业,这样的同学可能就12月再毕业,相当于延毕。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971a2ff206b5c6f7d671fa1c6d4f8bb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