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万历年间的两次抗日援朝,均大获全胜,并导致日本丰臣集团倒台

2022-06-05   星界历史说

原标题:明万历年间的两次抗日援朝,均大获全胜,并导致日本丰臣集团倒台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一共发生过四次援朝战争,其中前三次都是“抗日援朝”,分别是:唐朝的抗日援朝、明朝的抗日援朝、清朝的抗日援朝;最后一次也是最近的一次援朝便是抗美援朝。

明朝万历年间,日本从1467年的“应仁之乱”起,经历了长达一百多年的战国时代后,于万历十八年(1590年),丰臣秀吉完成了日本的统一,结束了日本战国林立的局面,使日本战国以来延续百年的分裂局面重获统一。

丰臣秀吉以武力统一全国后,执掌了整个日本的军政大权,但他为了满足自己骤然膨胀的野心,同时也为了转移日本国内大名对分封土地不均的矛盾,便开始计划对外扩张。他决定通过武力先侵占朝鲜,再征服明朝,然后谋取天竺,进而称霸亚洲。

1591年六月,丰臣秀吉派使者通告朝鲜国王宣祖李昖,表示他决定于次年春天借道朝鲜进攻明朝,并请予以协助。

朝鲜作为大明王朝的藩属国,当然果断拒绝。但此时的朝鲜处于李氏王朝时期,国内承平日久,武备松弛,再加上朝堂上也是党争不断,互相倾轧,武备松弛,“人不知兵二百余年”,全国300多郡县甚至都没有城防。

万历二十年(1592年),丰臣秀吉挟一统日本之余威,出动九军共15万大军攻击朝鲜。四月十三日凌晨,侵朝日军渡过对马海峡在朝鲜釜山登陆,“壬辰倭乱”正式爆发。

日军攻势凌厉,短短两个月的时间,朝鲜三都(京城、开城、平壤)就全部陷落,日军占领了朝鲜大部分国土。朝鲜国王李昖外逃,在义州避难,并派使者跨过鸭绿江向明朝政府求救。

万历皇帝与群臣商议后,亦认为“倭寇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而我兵之救朝鲜实所以保中国”。因此,万历帝当机立断,下诏命兵部出兵抗日援朝。

但是,兵部先期派出的5000名明军,却出师不利,先锋2000人因不熟悉朝鲜地形,加上天气阴雨不断,与日军刚刚交战就处于下风,全部阵亡。随后赶去的3000骑兵也因鸭绿江水位上涨,许多将士都葬身江中,可谓是不战自败。

万历帝听闻噩耗,异常震惊,十二月,万历帝命刚刚结束宁夏叛乱战斗的李如松为东征提督,统率蓟、辽、冀、川、浙诸军,合计四万人,东渡朝鲜抗击侵朝日军。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正月七日,李如松率领的明朝东征军兵临平壤城下,据《明史》记载:“如松马毙于炮,易马驰,堕堑,跃而上,麾兵益进。将士无不一当百,遂克之”。

经过血战,明军取得平壤大捷,收复平壤。此战,明军阵亡700余人,伤1400余人,而日军却被消灭一万多人。

平壤战役的胜利,一举打掉了侵朝日军的嚣张气焰,驻守各道的日军纷纷弃城南逃,全线后撤400余里。

正月二十四日,李如松与日军又在朝鲜王京汉城西北的碧蹄馆遭遇,双方再次展开激战,经过一昼夜激战,明军伤亡2000余人,而日军更是伤亡8000人,日军被迫撤退,退回汉城固守。

三月,李如松在得知汉城日军的军粮库在龙山大仓后,遂派遣敢死队700勇士深夜奇袭龙山大仓,将十三座大仓,日军的数十万石粮食全部烧毁。

军粮一失,再加上朝鲜破坏过度,造成瘟疫流行,当地征发粮食不易,日军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最后,日军为了保全占据朝鲜南部四道的战果,只得与明朝达成停战协议。

四月十八日,日军撤出汉城,次日,李如松进驻汉城。五月二日,日军大部分退到了釜山一带,并交还了俘虏的朝鲜王子。至此,除全罗和庆尚二道部分沿海地区为日军所占领外,朝鲜其余各地全部收复。

明军留下一万人驻守朝鲜,其余大部于七月底回国。万历年间的第一次抗日援朝以明朝的胜利而告终。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正月,没有死心的丰臣秀吉又组织了14万水陆大军再度入侵朝鲜半岛。朝鲜第二次向明朝求援。

三月,明朝再次发兵,委任邢玠为兵部尚书,总督蓟、辽、保定军务(蓟辽总督),率师7万,横跨鸭绿江,再次赴朝救援。

邢玠进入朝鲜后,指挥总兵官麻贵等连挫倭寇,取得稷山、青山大捷,扭转被动局面。又授计都督陈璘,前后夹击,斩首千余级。十一月,他指挥蔚山一战,以轻骑诱日军入伏,出奇制胜。

次年夏,邢玠兵分三路,明朝水军与朝鲜名将李舜臣的水师密切配合,组成联合舰队,将敌人压缩在蔚山、泗水、顺天3个地区,使其陷入困境。

十月,日军统帅丰臣秀吉的死讯传来,日军无心再战,士气大减,再加上他们已经在海外漂泊7年了,早已疲惫不堪,渴望回家,于是,他们决定退兵,返回日本本土。

十一月,日军调集战船500艘,企图掩护逃窜。中朝联军水师的主帅陈璘得知消息后,也组成了800艘的战船,向日军发起强大攻势,准备在露梁一带海面聚歼这批日军。

中朝战船闯入敌阵,炮矢俱发,敌船着火,烟焰张天。中朝战士跃上敌船,奋力拼杀,敌人纷纷落海。露梁一役,大获全胜,击沉日舰近百艘。

残余的日军抵挡不住,纷纷逃上岸,躲到了乙山中,明军主帅陈璘不顾山路崎岖,带着士兵夜闯乙山,一路穷追猛打,最终将日军全部歼灭。

这是一场苦战,战后,陈璘的鬓发全部变白,当他得知明将邓子龙和朝鲜名将李舜臣双双阵亡的消息后,悲痛欲绝,甚至从椅子上跌落了下来。

这次战斗,中朝联军大获全胜,击沉日舰数百艘,全歼日军水军,残余日军最后仓皇逃窜,勉强撤回了日本。明朝的第二次抗日援朝战争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明军能够连续两次击败侵朝日军,主要在武器方面有巨大的优势:

首先,明军拥有威力强大的火炮,而日军之前从未见过火炮,不知如何躲避炮弹,只懂得一批一批地向火炮冲过去,自然造成重大伤亡;

其次,日军没有骑兵队伍,又缺少铁资源,没有足够的长枪大刀,就连士兵穿的盔甲,都是用竹子制成的,而明军既有骑兵,又都是铁盔铁甲,在这种情况下,明军一刀就能结束一个日军的性命,而日军则需要花费很多力气才能击杀一个明军。

万历年间的两次抗日援朝战争,在当时有着深远的影响:作为主战场的朝鲜损失惨重;日本的丰臣政权的势力被严重削弱,导致几年后被德川家康取代统一日本;明朝国力也受到严重的损耗,辽东兵额被迫削减,给处在东北的女真人努尔哈赤崛起提供了机会,最终在几十年后,清兵入关,取代明朝夺得天下。

不过,明代万历年间的两次抗日援朝战争的胜利,使日本再也不敢西望,不敢生出入侵中国的念头,这场战争起到了重新整合东亚各国政治军事力量的作用,并奠定之后东亚三国之间三百年的和平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