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家孩子刚上初中时,孩子表现出对新学校十分感兴趣的状态,朋友也很高兴,可是慢慢地,朋友觉得不对劲了,原本以为初中会比小学学习更紧张,可是孩子每天在学校就把作业完成了,回来什么事都没有,晚上要么看看书,要么玩一会儿,大好的光阴就这么浪费过去了。
朋友很焦虑:怎么上初中比小学还轻松呢?
于是朋友开始不停督促孩子:“把今天学过的知识复习一下”“把明天要学的知识预习预习”“你要抓紧时间呀,不能浪费时间”......
上半学期还没结束,孩子就明显感觉到抗拒学习,不愿意去学校,显示出厌学的初级状态,后来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差。
经过很长时间的调整和磨合,又帮孩子找了心理咨询师咨询和调整,孩子的状态才慢慢好起来。
在这个过程中,朋友也进行了自我反思,随着孩子的状态慢慢变好,朋友终于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我真后悔每天不停督促孩子。
错误的督促除了散播焦虑,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新学期刚开始,就有不少孩子表现出厌倦学习。
有家长说:“那是孩子没从假期的放松状态调整过来,心还处在游玩的兴奋中,只能多加督促。”
但有孩子说:“一开学,家长就老说学习,真够烦人,好讨厌学习。”
那到底是家长的问题,还是孩子的问题?
听过这么一句:破坏孩子内驱力的行为,排第一位的,是家长的不断督促。
其实好些人都知道这个道理,但就是改不了,或不敢改,不愿意改,90%的家长还在做,还在不断督促孩子学习。
“如果不督促,孩子会荒废学习。”“如果不督促,孩子可能连作业都不做。”“如果不督促,孩子的学习成绩将一塌糊涂。”太多的如果,让家长们说什么也不敢放下“督促”。
“督促”,仿佛是家长们应尽的责任,尽管对督促的效果有不好的感觉,还是紧紧抓住不放,一刻也不敢松懈。
错误的督促破坏了亲子关系,影响心情
现实生活中,家长督促孩子学习的场景和言语,早已司空见惯,无处不在。
孩子回到家刚放下书包,家长马上督促:“赶紧去写作业。”
孩子刚从书桌旁站起来,家长马上问:“作业写好了吗?”
孩子放下碗筷,刚想去看一会儿电视,家长立刻督促:“你晚上还有很多作业呢,别看电视,赶紧去洗澡,然后写作业。”
孩子刚把作业写完,家长又递上一本练习,对孩子说:“把这些题也做了。”
督促,无时不在。不少家长,好像见不得孩子有丁点空闲,总恨不得把孩子的所有时间都安排得密密麻麻。他们日常跟孩子说的话,也几乎都离不开学习。
曾经见过孩子对着家长嚷嚷:“别老跟我说学习、学习、学习。”
曾经看过孩子在父母的督促和责问声中放声大哭。
曾经听过孩子说:“妈妈老让我学习,我就做做样子,摆着书,翻着书页,但我的大脑到处神游,妈妈还信以为真。”
曾经听闻一位母亲督促孩子学习,孩子跟母亲吵架,还发生肢体冲突,孩子失手杀害母亲,酿成了悲剧。
网上有一个得到很多人认可的关于亲子关系的描述:不跟孩子聊学习,风和日丽,一旦跟孩子谈学习,鸡飞狗跳。
错误的督促,给孩子带来的心理感受是依赖又反叛。
第一次督促,孩子也许会听。
第二次、第三次督促,孩子有了依赖。
以后家长不督促,孩子就不想学习、不会学习了。
家长忍不住,加大督促的力度,不断唠叨。
次数多了,孩子厌烦了。
从开始的你说我动,到后来你说我不动,再到后来特别反感,认为家长无聊、无能、无用,不仅不动还情绪对立。年龄大点,则直接跟家长开战,以各种叛逆挑战家长,有的孩子还出现心理疾病。
电视剧《小舍得》里面的小男孩子悠,曾经是一个乖巧爱学习的孩子,但他的妈妈不满足,强势要求、督促他。他再也忍受不了妈妈无时无刻的督促,情绪崩溃,后来还出现幻觉,得了抑郁症。
一位心理学家直接指出:督促孩子学习副作用大于正面作用。督促孩子学习是父母教育懒惰的一种行为。
毕竟,督促不过是动动嘴,不用动脑,不用花心思去观察、分析孩子,寻找孩子不愿意学习的原因。只是简单地提醒、发问,然后再到责骂,发泄情绪。
说到底,督促是简单的外驱力。心理学家李雪说过:“外驱力也能驱动一个人,但它带来的感觉是较劲、痛苦和内耗。”
对家长而言,重要的是唤起孩子的内驱力。教育家林格说过这么一句话:“教育者唯一要做的事情,是无条件保护甚至捍卫孩子的主动性,而不是控制他。”
督促,运用不好就是一种控制。
当孩子感受到被控制,抵抗、逃离、叛逆等各种让家长更为头疼,难以处理的现象就自然而然出现。不仅孩子不爱学习,亲子关系还会一团糟。
督促,只能是适当运用,恰到好处地运用,最好能够不用。
首先,督促要尽量少用,而且只能在孩子小的时候用。
督促,本身就带着一种否定的作用。
督促就是因为你做不好,所以我才督促。督促的出现,必然让被督促者反感。对敏感和年龄稍长的孩子,可能会是一种隐性打击,副作用不小。孩子被多次督促之后,可能会因为不被认可,不被相信而摆烂,对抗学习,厌倦学习。
其次,督促要讲究方法,不能简单粗暴。
现代的孩子,因为生活条件优越,又被诸多成人关注、呵护,再加上接触的事物多,心灵相对更为敏感,所以督促孩子学习,不能简单采用命令式句子,而要采用可以让孩子选择的问句,一步步进行提醒、引导。
对于高年级的孩子,更要给出他们自行安排的空间。家长的强势安排和过分用力督促,会彻底毁了孩子的内驱力。
督促孩子学习最好的方法,是家长以身作则带动孩子。到了孩子该学习的时间,家长不言不语坐到书桌旁认真看书的做法,远比对孩子大喊大叫“赶紧去学习”,效果要好了很多。
再者,督促只能偶尔用,不能经常用。
心理学有个超限效应,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督促,本身就有让人反感的成分,一旦超限,引发的抵触和叛逆,将会非常严重。
现实中,家长往往因为督促无效,或者效果不明显而加强督促,产生超限效应的情况比比皆是。
家长一见孩子,就围绕学习问题不停唠叨的现象,已习以为常。
同时,总督促孩子学习,会增加孩子的焦虑和压力,降低孩子的自尊和自信。长期下去,会不知不觉毁掉孩子。
家长们只有真正明白“督促”的利弊,才可能用好“督促“的手段,才不至于让“督促”成了孩子厌倦学习的最大原因。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