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刺客
据《参考消息》报道,印度总理莫迪希望将印度打造成为领领先的制造基地,利用西方对中国日益增长的忧虑获利,把“中国制造”变成“印度制造”。对此,德国《商报》说,印度正在成为一个全球制造业中心,莫迪政府决心打造一个积极的环境。
莫迪之所以有这样的“雄心壮志”,不全是一时心血来潮的冲动之举。根据《商报》的解释:在莫迪政府推出所谓“生产激励计划”数年后,印度有了自信的理由:鉴于印度强劲的经济增长,外国直接投资总额不断刷新记录。
显然,西方对中国日益增加的嫉妒和防范心理,成为印度获得更多外国直接投资的机会。在一些西方国家政府的眼里,所谓“共同价值观”是远比国家、企业和民众利益更重要的玩意儿。由于美日等国家长期反华宣传,印度被西方视为“世界上最大民主国家”,自然成为某些西方政客“理想”的合作伙伴。
实际上,以西方对所谓“民主国家”的标准来衡量,印度根本就不够格,其糟糕的人权状况更是一直饱受诟病。对西方而言,即将超越中国成为世界最大人口国家的印度,也是它们重点防范的对象之一。只不过,印度“幸运”之处在于,它前面有“大个子”中国挡着。西方想要利用印度的人口优势和市场潜力,抗衡中国崛起对它们产生的影响,这是它们暂时放过印度的最直接原因。
不过,印度对于西方来说,还真有点“烂泥糊不上墙”的意味。西方将其视为取代中国制造业地位的期望,却屡屡被现实的残酷打得昏头转向。德国《商报》援引国际经济学家迈尔的警告报道称,为了在国际生产基地竞争中站稳脚跟,印度还需要进行重大改革。
《商报》说,作为专注于印度业务咨询公司的老板,迈尔很了解印度业务的阴暗面,也不得不与其他投资者那样,与在印度遭遇的各种挑战长期作斗争。他说,尽管受西方与中国关系紧张等因素的影响,外国感兴趣人士近期纷纷涌向印度,但该国庞大的官僚体系、复杂的税收以及贸易障碍等难题,令很多外国投资者“知难而退”。
鉴于印度投资环境并非莫迪政府对外宣传那么回事,很多外国投资者受到西方政客和媒体的蒙蔽,将印度视为它们“最理想”的投资市场,这让印度这个投资市场看来“很美好”。然而,但很多外国企业却因为忍受不了该国混乱的投资和税收政策,纷纷拍屁股走人。
今年早些时候,印度《商业标准报》援引一份政府数据报道称,从2014年到2021年这7年期间,共有近3000家外国企业撤离印度市场。这个数字对中国这样的制造大国来说,可能是九牛一毛。不过,对于总共仅有约1.2万家仍在经营外企的印度来说,这个数字约占印度外企总数的近三分之一。对此,《商业标准报》认为:外国公司可能正在对印度失去兴趣。
显然,因对本土企业缺乏信心,同时害怕被外国企业赚了太多利润,印度政府的投资政策不但朝令夕改,税收政策更是混乱不堪。由此而形成的投资壁垒,令很多外企望而生畏。印度政府前首席经济顾问苏布拉玛尼安举了一个例子:印度政府向外国生产的零部件征收高额关税,不必要地提高外企在印度的生产成本。
显然,一个充满保护主义思维的印度政府,导致大企业对其缺乏信任。而印度政府曾因多次临时修改规则而屡屡冒犯投资者,这应该就是接近三分之一外企撤离印度的主要原因。所以,莫迪政府利用西方对中国的敌意,企图将西方投资者从中国市场“勾引”到印度市场。但《商业标准报》直言不讳地指出:对印度来说,赶上中国并不容易。
西方国家政府都在鼓励企业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同时印度的经济增长势头也“很诱人”,但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流入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是印度的6倍。显然,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但在中国这个“世界工厂”面前,印度这个西方政客眼里“耀眼的明星”,却黯然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