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乱本可在晋武帝手上避免,可惜一一错失良机

2023-12-29   古今记实1

原标题:八王之乱本可在晋武帝手上避免,可惜一一错失良机

八王之乱的发生让西晋的力量急剧下降,数以十万计的军队卷入了这场导致国家灭亡的悲歌,西晋的人民更是无辜受害。西晋八国之乱的爆发原因,大多数人认为主要是因为晋武帝司马炎选了个愚昧的儿子司马衷来继承皇位。晋惠帝一次说了“何不食糜肉”,这使得贾南风更加相信这位皇帝无知又无能,也让后来的事情发展得更糟。就此,贾后垂帘听政,不少藩王因此抱怨贾后和她的亲信误国,各个王子便上演了一场接力般的乱世闹剧。即使贾南风被杀,他们也未停止纷争,八王之乱持续了长达16年之久。到公元306年,这出闹剧终于结束,但西晋朝野并未喘息,胡人的铁骑已经开始侵袭中原。西晋,这颗元气大伤的大树,风雨摧残后还苟延了10年。到公元316年,一个号称大汉刘氏后裔的匈奴人给了这棵虚弱的大树最后致命的一击。西晋在魏晋南北朝这长达360余年的长期分裂中是短暂的统一,可谓是昙花一现。晋武帝司马炎,或许没想到,把江山交给子孙后,仅仅二十多年,西晋就在历史舞台上消失了。

其实,司马炎在位时完全有几次机会避免后来的八王之乱,但他犹豫不决,听信旁人的意见,最终误了晋朝几世的成就。司马炎其实也知道皇太子司马衷智商有问题,曾经想过换太子。一次,他和杨皇后谈起此事,但杨皇后劝道:“长子虽非贤,还是应该立为太子。”司马炎经历了三国末期的混乱,深深印在脑海里。在《三国演义》中,贾诩一句“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打消了曹操废长立幼的想法。司马炎或许也想到了袁绍和刘表的教训,所以就放弃了换太子的念头。从封建宗法制度来看,皇后的意见是合理的,但晋武帝没有选对人,这显然是缺乏远见。加上杨皇后在背后说风凉话,而且司马衷的儿子司马遹小时候聪明伶俐,有着司马懿的风范。司马炎非常喜欢这个孙子,换太子的想法渐渐淡化了。第二件事,就是为太子司马衷选妻。晋武帝本想选卫瓘之女,杨皇后却盛赞贾充之女贾南风品德高贵,说她是太子的最佳人选。杨皇后这么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受到贾充之妻郭槐的影响。

晋武帝听从了皇后的意见,选中了“相貌普通而多疑心”的贾南风,这也为西晋的灭亡埋下了祸根。后来,贾南风没有生育子嗣,看到司马遹聪明绝顶,害怕影响自己地位,便生嫉妒之心,设计陷害司马遹,废除了他的太子地位。如果当时司马炎坚持自己的想法,选卫瓘之女为太子妃,就没有后来的贾后专权,八王之乱很可能不会爆发,西晋这个统一的王朝也不会这么仓促地从历史中消失。还有一事,就是司马炎多次被臣子劝谏后心中不安,决定考验太子司马衷的才能。贾南风怕司马炎改变心意,便让张泓写好文件,暗中送到东宫,让太子抄写。司马炎也感到不安,但当看到送来的文件条理清晰,处理事务得当,就非常高兴,告诉那些老臣们,太子还不错。实际上,晋武帝没有废除太子,可能也是因为司马衷并不像史书所说的那么愚蠢。在八王之乱时,朝廷战败,晋惠帝流亡,百官纷纷逃亡,只有嵇绍保护着天子。皇太弟司马颖的士兵找到他们后,将嵇绍拉下马车。

惠帝大声说:“忠臣啊,不要杀他。”士兵回答说:“遵循太弟的命令,只是不伤害陛下一人。”嵇绍不幸被刺杀身亡,宋朝文天祥在《正气歌》中把嵇绍当做忠臣的榜样。嵇绍的血溅到了惠帝的衣裳上,惠帝悲痛不已。之后,有人想给惠帝洗衣服,惠帝说:“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史学家记录这段历史时也不禁感叹“惠帝是何等憨憨!

”由此可见,司马衷也是个极其善良之人,也有辨识忠臣的能力,司马炎可能也看到了司马衷善良的一面,再加上司马衷的儿子司马遹聪明伶俐,换太子的念头也就慢慢消失了。可惜,司马衷的善良在众人的利用和攻击中并没有找到立足之地,只是被当作傀儡。如果当时司马炎坚持自己的想法,换个聪明的儿子来继承皇位,那些野心勃勃的王子大多只能在自己的地盘上安稳地坐镇,不会胡作非为。而贾后也不会有机会登上历史的舞台。可惜,晋武帝心软,盲目听从杨皇后的话,最终埋下了西晋没落的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