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经济自有逻辑和运行规律,知道了这个,就掌握了财富密码。
作者:今纶
大家都知道今天A股继续涨,6月15日收盘,上证综指涨0.5%,报3305.41点;深证成指涨0.95%,报12137.76点;创业板指涨1.05%,报2575.09点。
基金纷纷回血,股民、基民(韭菜)的脸色也有了一些血色。
那么,牛市来了吗?
我们要如何正确地认知当下的经济形势与股市之间的关联?中国股市、经济到底走到了哪一步?后续会怎么变化?
这是复杂时代的超大命题,关系未来多年的持续发展。
01 中国经济略有升温
今天股市涨了,原因是什么?
短期来看,当然是数据好看,社融数据好看,固定资产投资数据环比增长,1-5月,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6.7%。
但这只是短线客自嗨的原因、由头而已。
中国股市、经济自有逻辑和运行规律,知道了这个,就掌握了财富密码。
4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审议《国家“十四五”期间人才发展规划》。
对于疫情防控政策、宏观政策、房地产、平台经济、资本市场,释放一系列重磅信号,全都是利好。
我当时就说了:4月29日的这次会议是一个具有政策拐点意味的会议,它意味着延续数年的政策发生了积极变化,“救经济稳企业保就业”实际上成为首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所有的工具必须围绕这个问题的解决而运转,包括但不限于货币、交通、房地产政策的调整等。
这是一个趋势的开始,趋势会继续自我强化,中国经济或将迎来更多的利好和曙光。
现在看,股市如何?涨了,对吧。
一个月的政策宽松、调整,中国经济已经略有升温。
所谓中国经济的韧性,绝对不是吹的。
虽然不是所有数据都转正,但是趋势回暖可以确认。
股市是反映趋势的,所以,沪指上3300点一点都不意外。
4月30日9点零9分,我在个人微博明确表示:股市今年最悲观的时刻已经过去。
这句话已经被验证。
02 经济细胞按照自己的规律生长
接下来,中国经济和中国股市会怎么走?
很简单,决策者会继续加码回暖政策,继续在部分区域收缩过度严厉的防疫政策,甚至会点名批评,部分行业持续走好,部分行业开始接近比较正常的状态。
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独特逻辑:
经历了2021年一系列变化之后,反馈的信号已经收到,2022年其实是在纠偏,在寻求新的平衡。
我还是那句话:如果数据不回暖,就会继续出政策,直到数据回暖为止。
中国的经济发展确实有自己的一些特殊系统和规则,只要力度到位,也的确可以在短期内对冲掉部分风险,甚至超越此前的一些表现,这一点必须承认。
因为工作需要,我经常从广州出发去深圳、东莞、贵州做一些调研,我也和企业家们座谈,去他们的工厂、公司实地走访。
在某地,有一位做印刷的企业家因为土地性质的问题,拖延几年不能开工,他苦苦支撑,股东离心离德,但最终他解决了问题,如今发展良好。
还有一位企业家,已经实现财富自由,因为看到了更好的机会,又切入新的领域,一点点从零开始新的学习,如今也摸索出了门道。
我当时祝福他的新厂子越做越好,早日成为亿万富豪,他说:“早就是了”。
当然,也有企业家叫苦,大家确实遇到了困难。
困难分为两种,一种是产品本身落后了,不行了,无论大环境如何,其实都没戏。
还有一种是因为物流受阻,以及疫情防控导致的客户减少,这样的困难会逐渐得到解决。
前者应该被淘汰,后者应该得到救助、支持。
我最近新搬了办公室,房东是做外贸的袁小姐,我问她生意如何。她说:“我们还可以,我们主要做女性头饰以及相关产品,客户的需求基本回来了。如果老外客户能够到广州看样品的话,相信还会再好一点”。
这些都是来自商业公司、工厂一线的信息,它们说明什么?
说明经济的血液、细胞正在按照自己的规律生长、衰退、变化,这是最强大的力量。
可能在某些区域、阶段暂时受阻,但是优秀企业家的智慧会如水一样漫过去、渗过去,继续向前,由涓涓细流汇为江河大海。
有一次我漫步深圳蛇口街头,看着眼前的景色想起袁庚当年为了修一条几百米的烂泥路,差点被人敲竹杠;他为了和香港方面能够直接开通电话线路和某部门拍桌子;他请港商吃饭只能到一条临时布置的船上……
很多企业家,尤其是年轻的企业家不知道当时到底有多难,其实他们中间的一些人今天碰到的困难和袁庚当年没法比。
只要不过度折腾,只要尊重市场,尊重经济规律,中国经济和企业会有一个持续的反弹。
股市表现会怎么样?这还用说吗?
03 沉下心来做产品的企业越来越少
但是,系统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
第一,部分企业家的确过于浮躁,喜欢跟风,喜欢投机,喜欢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盲目加杠杆。
第二,要休养生息,要把更多资源交给市场去配置。
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一部分企业家秉要执本,常勤精进,但也有一部分企业家只想赚快钱,只想做投机的事情,这其实已经在类似房地产这样的领域造成了诸多问题。
这些企业家心中有“三贼”——
焦虑之贼、欲望之贼、犹豫之贼。
“三贼”的存在使得安安静静沉下心来做产品的企业越来越少,但是走捷径或者想走捷径的企业越来越多,这是中国经济现在面临的大问题。
如何解决?需要制度的持续精细化科学化构建,需要法治观念的持续提升,这些恰恰是最难的。
近年来,人皆言学习德国好榜样,但是德国这个榜样是不好学的,学习它需要在教育、福利、用工制度、企业激励机制、产业转型等诸多方面做系统化甚至是脱胎换骨的痛苦蜕变,而且要熬得住,非如此,无以蝶变。
过程中,要重新划分很多的利益,更要重新界定一些新的边界。
中国经济处于一个模式切换的关键时刻,这个时段的选择关系未来几代中国人的命运,股市的跌宕起伏不过是大系统在大时代的零件运转而已,有时顺畅,有时迟滞,我们更应关注的是系统的自我修复和迭代能力。
对于经济体来说,休养生息尤其重要,按市场规律办事最为重要。
无论如何,祝福中国,希望中国的经济能够跨越困难,走上新的高度:
因为这事关我们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事关我们的收入、教育、住房甚至睡眠的质量,没有一个人可以置身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