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树掩映下的中洲山村
付高鹏,是宜昌市夷陵区交通运输局驻分乡镇中洲山村第一书记,作为一名有着18年党龄、16年军龄的驻村干部,他用“五天四夜”的坚守,1800多天的付出,让昔日的省级脱贫村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他说:“老百姓笑在脸上、甜在心里,这就是我们用心、用情扶贫的意义所在。”
见到付高鹏,记者问的第一句就是乡亲们隔着老远和他打招呼时为什么不喊他“付书记”而是叫他“小付”?
付高鹏倒是不以为然:“关系比较近了嘛!这里的老百姓挺朴实的,叫‘小付’容易跟老百姓拉近关系,工作也好开展些。”
付高鹏帮助贫困户马永生翻地
“远看几座山,走近要半天;人在山坡走,车绕大山转”,中洲山村被称为“高山顶上的村”,从分乡镇到村里要走两个多小时,中途要翻十多座山、过七八道岭……
大山逶迤 山路崎岖
中洲山村是2003年2月,由中洲山、柳树垭、马家堰三个自然境况相同的村合并而成的,420户、1137人散居在19.2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上,全村耕地面积仅有4031亩,而山林面积就达22980.1亩,是一个典型的山大人稀的高山村。由于自然条件差、交通不畅、信息闭塞,生活在这里的山民们祖祖辈辈都在和温饱抗争。2015年,中洲山村人均年纯收入还不到3000元,是当时夷陵区的26个贫困村之一。
驻村干部和村两委班子一起到贫困户家中走访
今年61岁的老支书李国权当村干部38年,说起过去村民的生活,他满脸的酸楚。
李国权:“村民住的分散,交通不便,信息也不灵,基础设施条件太差了。2012年,村里遭受了一次洪水灾害,倒了十几间民房。虽然夷陵区政府出台政策,一户补10000元钱,但从那一年起,有不少村民外迁。”
“有能力的外迁,有体力的外出,在家的就种包谷”,这是当时中洲山村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2015年,夷陵区交通运输局派出驻村工作队到中洲山村驻村扶贫,工作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入户调查。队员们行走在泥泞的山道上,翻坡下界、走几里山路才能找到一户人家。望着乡亲们脸上的企盼,工作队员们深感肩上的担子很重。2017年9月,当了16年兵的付高鹏转业到夷陵区交通运输局。10月,34岁的付高鹏背上行囊,来到中洲山村,在精准扶贫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加入到扶贫工作队。
付高鹏清楚地记得,刚进村时,村民用水用电都没有保障,村里80%的道路没有硬化,还是“毛坯路”。改善基础设施、发展产业,成了中洲山村急需解决的两大难题。
“屋场会”听群众的呼声 制定发展规划
村民峭壁石缝间开山修路
路,是山里人改变生活窘境、脱贫致富的瓶颈。为了打通连接外面的通道,村里的老支书李国权山上山下跑资金。为了开辟致富路、幸福路,从2006年开始,每到隆冬,村里人利用农闲季节“挖山不止”,女人们背着小孩、裹着头巾、挑着竹筐来到铺满雪花的山涧道路上扒土填基,男人们则拿着钢钎、铁钻、铁镐,在峭壁石缝间打炮眼,开山燧石……经过近10年的开山辟路,终于拉通了三条通往远安县旧县镇、花林寺镇等地的主干线,总里程约12公里。2015年至2017年,精准扶贫工作队入村后将这些“毛坯路”全部硬化。紧接着,工作队又硬化了秦椴路、风陈路、风大路、老王石将路四条通村旅游线路,总里程14.5公里。2018年开始,付高鹏又趁势而上,围绕村级主干线修通了67公里的入户公路。
通村主干线前后对比
如今,三条通村主干线、形如蛛网的绕村入户公路从谷底向山顶盘旋延伸,在大山间犹如“丝带”点缀着青山。
蜘蛛网状的入户公路修到村民房前屋后
路通了,可电和水还是村民的闹心事。付高鹏又和村委班子跑现场做方案,新建电力台区、架设微型基站,克服一切困难找水源,最终完成了全村农网改造,修建了30处安全饮水蓄水池,让老百姓用上“安心电”,喝上了 “放心水”。
村里基础设施得到根本性改变后,付高鹏开始思考如何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因为,只有产业才能管长远,有了产业才能管根本。
中洲山村适合种植药材柴胡,付高鹏一边外出实地调研,一边邀请技术人员进村培训。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付高鹏说服几户有种植经验的村民试种,结果当年实现增收3000多元。
产业初具规模,但中洲山村山高路远,柴胡销售成了问题,付高鹏又做起了销售员和运输员。只要种植户销售柴胡,他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指导村民采挖、称重并集中存放,又利用周末把柴胡送到药材公司销售。3年间,村里柴胡种植面积扩大7倍,种植户收入突破10万元。
付高鹏邀请技术人员指导村民种植柴胡
在中洲山村,只要是适合村里产业发展、能赚钱的,付高鹏都会动员村民去尝试,哪个村民适合发展什么,他心中都有数。宜昌白山羊、夷陵黄牛、桑蚕、生猪、土鸡、蜜蜂养殖、传统的玉米、油菜种植……这些产业都是付高鹏在经过引进、试验、检验效果后,再推荐给村民发展的。
在村里时间久了,付高鹏常常感到:多做一件平常事、多说一句暖心话,能收到很大的效果。他有一个帮扶对象叫李先松,属于易地搬迁户。虽然有勤劳致富的愿望,但因对产业扶持政策了解不够,缺少技术,常常对帮扶工作持怀疑态度。为了从思想上解开他的“疙瘩”,付高鹏让他从事白山羊养殖。为他宣讲政策,帮他争取指标建羊栏,联系购买种羊。尝到甜头后,李先松的养殖积极性越来越高,养殖的白山羊从2018年的5只增加到现如今的26只,年收入1万多元。
夷陵黄牛、宜昌白山羊正成为村民的富民产业
面对记者,付高鹏笑称自己就是一个政策宣讲员、一名勤杂工。柴胡生产销售时期,为了给种殖户创造好效益,他对接众赢药业开展技术培训、按季节指导农户喷洒药水、开自己的私家车为老百姓跑销售、将销售款一分不落地送到农户手中;村易地搬迁户水管堵塞、破损,他随叫随到,亲自上阵,几年来修复水管的次数连老百姓也记不清;遇到季节性缺水,他与队友、村两委班子四处寻找水源,再大车小车地拖到村里的蓄水池;村民要销售牛羊肉、土鸡、鸡蛋、山货等农副产品都会给他打电话,村民们调侃“付书记是不赚钱的贩子”。
付高鹏(白衣者)正在为村民疏通水管
5年来,付高鹏牢记责任使命,始终扎根深山,用心、用情、用实际行动,一点一点地改变着中洲山村的面貌,昔日的贫困村正在改变面貌,村民的幸福指数与日俱增。村民李德付身患脑瘤,是一户典型的因病致贫户,四十多岁还和母亲相依为命,是付高鹏最关心的村民,李德付66岁的母亲发自内心感谢党的富民政策。
付高鹏告诉记者,李德付是一名党员,思想觉悟高,从来不给村委会、工作队增添负担,他和母亲养鸡、养鹅、养猪,今年,他家种植的玉米大旱之年依然获得丰收。精准扶贫开始时给了五只羊让他养殖,如今已发展到20多只,养羊成了他一家最主要的收入。
付高鹏说,看到这些朴实、勤劳的村民,心里就有一种力量,更加坚定了做好工作的决心。
李德付家的羊和满院子的玉米
2017年,中洲山村摘掉了省级贫困村的穷帽,在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衔接的进程中,中洲山村紧抓“百里荒乡村振兴示范区”核心村机遇,先后引进了将军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宜昌百里荒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宜昌市夷陵区中洲山种植专业合作社、宜昌月跃洲种植专业合作社四家市场主体,开发旅游、康养产业、种植高山优质茶叶、发展药本木瓜、养殖宜昌白山羊,帮助村民致富奔小康。如今,当年那些外迁的村民开始后悔搬出了中洲山村。中洲山村老支书李国权说:“以前老百姓为什么走,主要还是自然条件差、太穷了。现在搬出去的村民为什么后悔了,是因为他们看到了中洲山的变化。”
近5年的驻村经历,让付高鹏体会到解民忧、暖民心、办实事,才是解决基层群众需求的有效“保障”。付高鹏更加明白,这场脱贫攻坚战虽然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离乡村振兴的总目标还有一定距离,他将始终保持忠诚干净担当的军人品格,继续奋斗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
记 者 | 田瑞金
编 辑 | 黄小佳
编 审 | 陈 雯
监 制 | 赵业勤
垄上行视频号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