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争:德军在战争初期歼灭苏军200万人,为何没能打垮苏联?

2023-05-20   醉轻弦V

原标题:苏德战争:德军在战争初期歼灭苏军200万人,为何没能打垮苏联?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战争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而苏德战场又是二战中参与人数最多、战役规模最大、战场形势最为严酷的战场,1941年6月22日,德国集结了号称是拥有550万人的部队全面进攻苏联,一时间欧洲东部战场上风云突变、硝烟弥漫,当然德国进攻苏联还是使用了纵横欧洲大陆的“闪电战术”,在苏联还没有完全做好战争准备时,发动闪电突袭,先是利用空军将苏联西部的26个机场全部炸毁,而后利用装甲集群在空军的掩护下快速穿插,仅仅三个月的时间就组织了三次大规模进攻战役,将德军钢铁洪流蔓延至莫斯科的西大门斯摩棱斯克。

那么这三场战役德军的战绩如何呢?首先苏德在1941年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是明斯克战役,苏联西部是由西方面军负责防守,在战争爆发后的一瞬间,空军力量即被全部摧毁,而苏联西方面军主力基本都部署在明斯克与苏德(波兰被苏德瓜分)边境线之间,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利用两个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坦克部队-装甲集群南北快速穿插,以最短的时间攻克明斯克,苏联西方面军被整个包了饺子,接近70万人在不到20天的时间内被歼灭,西方面军除了突围了少量部队,几乎全军覆灭。

紧接着第二场大规模战役就是打通进攻莫斯科西大门-斯摩棱斯克的战役,此时负责防御斯摩棱斯克的除了在明斯克战役中突围的西方面军残余部队,苏联最高统帅部还紧急调遣了预备队方面军、中央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部分部队参与了这场战役,要知道中央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是当时保卫莫斯科最后的力量,可想而知斯摩棱斯克在当时对于保卫莫斯科有多么重要的意义,此战役虽然苏联还是以斯摩棱斯克沦陷,被俘45万人而惨败,但是毫无疑问这次战役德国的惨胜特别是快速穿插强渡第聂伯河的装甲部队遭到苏联猛烈的反击告诉了希特勒,进攻莫斯科的道路绝不会一帆风顺,这也让希特勒改变了直接进攻莫斯科的计划,才首先有了第三场大规模战役。

第三场大规模战役发生在乌克兰首都基辅,此时已经穿插至第聂伯河沿岸的德国第二装甲集群在遭遇苏军的猛烈反击时进退维谷,于是在希特勒的指挥下迅速向南穿插,与从苏联南部高速穿插迂回的德国第一装甲集群在基辅以东会师,以同样的方式将苏联西南方面军围困在无险可守的乌克兰大平原上,随之而来的就是残酷的围歼战,虽然苏联西南方面军进行了拼死的抵抗,无数英勇的战士在没有武器的情况下英勇地冲向德国滚滚而来的铁蹄,依然无法改变战役的结局,65万苏联士兵被德军俘虏,苏联西南方面军全军覆没,此战役堪称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围歼战。

三场大规模战役苏军损失兵力超过两百万,两百万部队是个什么规模呢?苏德战争爆发时,德军进攻苏联的部队号称是550万,事实上南方、中央和北方三大集团军群一线作战部队总人数也不过280万人左右,也就是说这三场大规模战役,德军三大集团军群已经歼灭了几乎和自身兵力相当的苏联部队,而且时间仅仅过去了三个月,如此辉煌的战绩,在人类战争史上那绝对是首屈一指,然而苏德战争的结果却并不像1941年的战场形势一般,而是苏联人民在战争爆发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忍辱负重,最终扭转了战局。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苏德战争中颠覆性的战争过程呢?有三个很重要的原因。

1、苏联部队补充兵力的速度令人匪夷所思,战场上损失的兵力远远比不上苏联动员起来的士兵人数

虽然苏联在战争初期损失超过200万人的部队,一个方面军全军覆没,一个方面军残余仅一个军的的兵力,然而对于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苏联来说,动员补充几百万部队并不算难事,而且战争就打到了家门口,很多苏联士兵前一天可能还是手拿农具,第二天就可能参军扛枪保卫自己的国家,相比较而言,德国补充兵力可就不那么容易了,战争初期德国部队基本上都是建制单位满员的,随着战争的逐步推进,减员也是再正常不过,那么补充兵力就需要从德国或者法西斯附属国征兵,就单纯把一名德国士兵从大后方运送到战场上就需要花费几天的时间远没有苏联士兵扛上枪就能打侵略者那么简单,所以战争后期出现德国部队战斗力不足也就不足为奇了。

2、苏联在战争中能够实现全民动员,战备补充大于消耗,战争有盈余,而德国打的是消耗战,战备打一点少一点

这么说吧,苏联在战争中除了人员补充能够非常及时外,武器装备在第一时间也是能够得到补充的,当时的苏联青壮年大部分参军到前线抵抗侵略,而剩下的老幼妇孺也都被动员到军工厂中生产军工武器,这也是在战争初期苏联不仅损失了几百万部队,而且还有近万门火炮坦克依然能够组织起规模庞大的坦克部队与德军战场拼杀的原因,同样的道理,战火已经蔓延至家乡,生产出来的武器可以立刻投入到战场上,而德国就不一样了,虽然此时苏德战场上战况胶着,然而德国本土上并没有实行战时计划,德国人民很可能还是按部就班的生活,并没有为战争大规模提高武器生产效率,更何况生产出来的武器还要跋山涉水运送到战场,相比之下,苏联在家门口的战争优势更大。

3、英美各国对苏联的援助以及对德国的反击,让苏联人民对抗击德国陡增信心,却让德国不得不面临两个方向的战争

英美与苏联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社会阵营,原来是水火不容,英国甚至在苏德战争爆发初期是帮助苏联抗击德国还是帮助德国进攻苏联问题上进行过摇摆,后来的反法西斯同盟让英美坚定了帮助苏联的决心,苏联得到了英美包括武器、粮食等源源不断的支援,本来此时的德国就远离本土,后援物资供应就不及时,此时面对的对手又是人员补充、物资供应源源不断,这战争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更何况,英美在苏德战争后期德国逐渐衰微时在诺曼底强行登陆,开辟了第二个打击德国法西斯的战场,从英美部队登上诺曼底海滩的那一刻开始,德国就已经是强弩之末,再强大的部队增援也已经无力回天了。

苏德战争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其重要的战场,虽然在战争初期因为准备不足,被德国法西斯以闪电战突袭的方式造成了几百万部队的损失以及数以万计的武器装备损毁,在战争初期甚至有众多因为缺乏油料而被遗弃的苏联T-34坦克被德军俘获整修后开上了侵略苏联的战场,但是凭借苏联人民抗击德国法西斯的的决心和全民皆兵的战时动员,苏联还是顺利地挺过了二战的寒冬,最终在辽阔的东欧大平原上拖垮了不可一世的德军,自然也就赢得了苏德战争的最终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