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红楼梦》中关于金陵十二衩正册的判曲、判词,作者基本都是怀着同情与惋惜的态度去评判的。唯独对李纨的判词,用词却十分的尖酸刻薄,甚至有幸灾乐祸的意味。作者为何会对李纨如此怨毒呢?
1、作者暗讽李纨不积阴骘,她到底做了什么“缺德事?”
先看李纨判词: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对应李纨的红楼神曲是《晚韶华》: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那美韶华去之何迅,再休提绣帐鸳衾。只这戴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
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气昂昂头戴簪缨,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
作者即便对身负几条无辜人命的凤姐,也没有用如此尖酸刻毒的评判,为何却说素以“菩萨”著称的李纨“不积阴骘”呢?
难道仅仅是因为李纨在巧姐被卖时,她没有借钱为其赎身?还是在她自己的儿子贾兰登科及第后,没有向贾府伸出援助之手?过于冷漠疏离。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倘若是这样,不足以说李纨不积阴骘,毕竟,李纨“寡妇事业”的,她失去了丈夫,孤儿寡母的,想要为自己做长远打算,守财吝啬也无可厚非,达不到不积阴骘、丧良缺德的地步。
那么,作者为何要说李纨“不积阴德”呢?很显然,李纨做过缺德事,而且,这件缺德事,绝不是悭吝冷漠这么简单。
答案竟在巧姐的红楼梦神曲中。
2、巧姐的判词与对应的神曲,隐约透漏出一个惊人的秘密
巧姐的判词:事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巧姐对应的《红楼梦》神曲是“留余庆”:留馀庆,留馀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
巧姐的“狠舅”自然是凤姐的兄弟王仁,这是无可争议的。然而,所谓的“奸兄”是谁呢?纵观荣国府里,与巧姐同辈的,无非就是贾蓉、贾蔷、贾兰。贾环虽然人品欠佳,但她是巧姐的叔叔辈,绝对不是那位“奸兄”。
咱们先用排除法来过滤一遍。先说贾蓉,贾蓉虽然跟巧姐一辈,但他是宁国府那边的人,论血缘要远得多,他的手还伸不到这么长来足以卖巧姐。
贾蔷就更不可能了,贾蔷这个人人品还是很好的,而且,对凤姐当初的提拔之恩,一直心存感激,就算他不会施以援手营救巧姐,也绝对不会落井下石的。况且,他跟贾珍亲近,跟荣国府这边,按血缘排序,与贾蓉是一样的亲疏。
所以说,贾蔷也不可能,那么剩下的,也就只有贾兰了。而贾兰的嫌疑也确实最大,不但动机充分,而且,这个孩子从心城府深、心机重,是完全能够做得出参与卖巧姐的事的。
宝玉曾与同窗的金荣动手打架,贾兰那幺小的孩子,就能够看着自己叔叔跟人家打架却置身事外,还阻止别人去劝架或帮架:“好兄弟,这不与我们相干。”
家宴之上,如果不是贾政亲自开口“邀请他”他便不出来,一个人躲在他自己家里,可见这孩子心事多重?按现在的话说,是阴郁型的人物。
为什么说他有“动机”呢?第一点,巧姐的母亲是凤姐,而凤姐在荣国府当家就已经剥夺了李纨的权益。李纨嘴上不说,却十分嗔恨,曾说:“我自饮一杯,不管你们的废与兴。”
可见李纨对荣国府的心存怨恨、并自设围栏。就连小姑子们做诗聚会,都要AA制。李纨一毛不拔,原本就对婆婆小姑子们心存芥蒂与怨恨,又怎么肯为她们慷慨解囊?
平时玩在一起,不过是敷衍应酬,愉悦自己罢了。当真要出血,她是万万不肯的。卖巧姐的事,虽然李纨可能没亲自参与其中,却极有可能得知自己儿子贾兰做内应之后,故作不知。
这无异于纵子行凶。李纨是最爱钱的,贾兰也知道母亲最爱钱,倘若能做内应参与其中,或许会有分成。分成之后,用这笔钱讨母亲欢心,李纨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假装蒙在鼓里了。
所以,作者才说李纨不积阴骘,也就是在暗指她做了伤天害理的缺德事,还装得跟无辜菩萨一样,头顶三尺有神明,善恶到头终有报,李纨最终结局也很悲惨。因此推断出:卖巧姐的那位“奸兄”,极有可能就是“贾兰”。根据那孩子的性格,也做得出这样的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