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2岁被卖到国外,娶白人妻子生下7个孩子,始终没忘中国根

2022-08-30     史镜说

原标题:他12岁被卖到国外,娶白人妻子生下7个孩子,始终没忘中国根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回乡偶书》

中国人不管身处何方,都盼望着回归家乡。唐朝的著名诗人贺知章,在青年时代就离开家乡到京城做官,一做就是几十年,直到84岁时才回到自己长大的家乡,站在故乡的土地上,看着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的家乡,写下这首堪称唐朝诗句中最能体现游子落叶归根情怀的诗。

余光中先生的一首《乡愁》不知道写出多少在外漂泊的游子的心声。身在异国他乡的中国人,心中惦念的都是自己的祖国,无论在身处的那个国家待多久,他们内心最深处最渴望的即使回到家乡,落叶归根。哪怕是12岁时就被当作奴隶贩卖到国外,哪怕在异国他乡的他已经有自己的家,有娶一位美丽的白人妻子,还有7个孩子,可是始终都没有忘记中国才是他的根。

19世纪末,清王朝的统治进入末期,中国面对内忧外患,时局动荡不安,人心惶惶。西方的列强用自己强大的枪支弹药强硬地敲开了中国的大门,百姓们的生活苦不堪言。很多社会底层的百姓面临着饥饿,死亡的危险,许多的家庭也为此支离破碎,很多人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就产生很多年纪尚小,没有家人照看的孩子,他们被他那些黑心的人拐骗,贩卖到异国他乡当奴隶。张青山就是其中的一员,1914年,他的父母都因为饥荒去世,只剩下他一个人孤苦伶仃的顽强活下来,这时他还只是一个10岁的孩子。在那个年代,还有很多和他一样的孤儿,他们年级尚小,无法独自养活自己,只能靠四处乞讨存活。

1961年,他无意当中听见一些年龄大一点的孩子说到俄罗斯打工,不仅可以填饱肚子,还能够赚到一些工钱,这让他很是心动。他立刻就跟着报名,和他一起报名的还有很多遭遇差不多的孩子。只是这些年幼没有家长照顾的孩子不知道天下没有白白掉馅饼的事,他来到俄罗斯后发现,根本不是打工,而是被卖给当地的地主当奴隶。

可是他这时醒悟已晚,他已经在异国他乡,想要活下去只能做奴隶。幸运的是他的地主并不是一个只知道压榨的人,对他恶人不错,只要干活就有饭吃,还有能够得到一些工钱。虽然每天的活对一个只有12岁的孩子而言有一些辛苦,但是可以填饱肚子,还可以有地方住,对于之前一直居无定所的他而言已经是很好的事。

他所在的地方是摩尔瓦多,属于当时的俄罗斯帝国,后来是苏联的加盟国之一。他在这个国家活得比较安稳,但是心中最想念的还是回到祖国,回到家乡为自己的父母上坟。抱着这样的信念。18岁这一年,他终于攒够了赎身的钱,获得自由。但是却没有回国的钱,也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他只能继续留下。

后来他开始在市场上贩卖一些中国的工艺品,很受欢迎,并且经过介绍,娶到一位俄罗斯姑娘为妻子。两个人婚后十分的恩爱,还生下了7个孩子,他也终于再一次有一个家。新组成的家庭没有磨灭他心中对故乡的思念,他经常一个人说着家乡话,还向自己的妻子和孩子讲述中国和自己儿时的故事,并且对孩子们的中国化教育一直都没有停下。

几十年下来,张青山的小家已经发展到第五代,成为一个拥有800个家庭成员的庞大家族,并且他的后代延续中国的风俗,设立家规与家谱。只是他的思想深受晚清的影响,在他心中男孩子才是家族的延续,因此他鼓励家中的人多生男孩,也还只有男孩子的名字才能进入族谱。

这个家族中,每一个孩子除学习当地的莫尔语,还需要学习中国话,传统的春节,端午这些他们都会向中国人一样庆祝。可惜的是直到1968年他去世,都没有回到自己心中思念一辈子祖国,还在临终前叮嘱儿孙一定要代替自己回国看看国家的大好河山。

小结: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国人就像是蒲公英的种子,无论飘荡到何方,都可以在哪里扎根,但是他们的根始终系在祖国的山河上。这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也是一个民族的骄傲。而我们的祖国也是包容的,只要你心系家乡,无论你在什么地方,那么祖国永远都是你的依靠,每当疲倦的时候,只要回头,就会发现家国永远都在背后等着被你依靠。

参考资料:

《回乡偶书》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92b3ebb9f5c40f50aaec95e93397d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