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好孕姐
昨天,刷到《超级育儿师》中的一个片段:一位单亲妈妈,由于要做生意,所以九岁半的女儿从生下来,就一直是外公外婆帮忙带着。
而这位妈妈平时回家的频率不高,差不多一个月一两次。所以,女儿和她一点儿都不亲。对于女儿来说,妈妈是可有可无的存在。
当她从外面回家,女儿却是爱搭不理,连头都不抬,该干嘛干嘛。
当她通过各种方式,比如抱女儿,用手抚摸女儿,夸女儿,说很多甜言蜜语,试图拉近女儿和自己的距离时,
女儿的反应却是特别排斥和抗拒,甚至冷漠地甩开她的手,直接走开。
当她问女儿”你不喜欢妈妈吗?“
女儿回答道“本来就不喜欢妈妈,我要外婆。”
不管是谁,听到孩子这样说,一定会觉得心都碎了。
这个单亲妈妈说,她觉得自己很糟糕。可是,她真的不知道自己什么地方得罪了女儿。
唉,原本应该是世界上最亲的关系,却成了最遥远的距离。
……
其实,现实生活中,和她有类似感受的父母绝非个例。
在亲子关系中,有一种痛叫做“我的孩子跟我不亲”。
明明是自己的亲骨肉,作为父母,对孩子也投入了很多感情,但他就是和自己不亲。
甚至等他长到二十多岁,依旧是对别人非常热情友好,宽容大度。但对父母却特别冷漠,和父母没话说,或者说两句就吵架。
而为了消除彼此间的隔阂,有些父母努力过很多次,但无奈的是没效果。
久而久之,有些人会觉得是孩子生性凉薄,不知道体谅自己的艰辛和不易。他们不明白,为何孩子始终对自己充满抗拒,甚至厌恶和仇恨。
殊不知,每一个跟父母不亲的孩子,都绝望过10000次。
他们在婴儿时期以及童年时期,都曾遭受过父母的情感忽视。而这会导致孩子形成“回避型人格”。
3岁以前
婴幼儿是特别弱小的,他们生来就有极强的依恋需求。并且在孩子1岁左右的时候,基本上已经和照料者建立了依恋关系。
而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依恋对象。但是,如果在依恋关键期,妈妈的存在感不强,或者对孩子比较冷漠,没有给与孩子积极的回应,
那么孩子就会感到不安和痛苦,慢慢的,他们就会将依恋转移到家里其他照料者身上。
心理学家认为,一旦错过孩子依恋关键期,对孩子的陪伴推迟到2岁半以后,那么再好的父母抚养都没有用了。
所以,不要以为孩子不记事就没事。三岁以前,父母情感上的忽视,会在他们的潜意识里留下永远都无法弥补的伤害。
童年时期
没有真正天性凉薄的孩子,之所以他越长大,越不亲近父母,绝大多数都和童年时期的经历分不开。
如果父母只会吼骂孩子,忽视孩子的感受。当孩子被欺负时,他们不但不帮孩子出头,反而训斥和责怪孩子不懂事。
当孩子向他们寻求帮助时,他们不是无条件地接纳,反而觉得孩子没本事,让他们没面子。
在他们眼里,不管孩子做什么都是错,始终都不如他们的意。
那么,孩子是很难感受到爱和温暖的。父母的拒绝、冷漠,会让他们感受到恐惧和浓浓的无助感。
当心中攒够了失望,他们会清醒地意识到,父母不是自己可以依靠的人,只有自己是靠得住的。
所以,孩子长大后和父母不亲近,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童年受到的创伤,让他们本能地阻断自己对父母的期待和依恋。
和父母不亲的孩子,往往有2个共性
亲密恐惧
由于从小缺爱,所以他们内心深处是渴望爱的。但又害怕被伤害,所以他们又拒绝被爱。
以至于,即使和对方关系亲密,他们依旧保持着疏离和冷淡的情感态度。
放置于亲子关系中,就是不管父母如何努力,孩子还是和自己不亲近;而放置于婚恋关系中,则是不管对方怎么做,始终走不进他们的心中。
假性独立
这种孩子其实并不是没有情感和麻木不仁的。只不过是内心的不安全感,让他们下意识地认为只有独立,不依赖别人,才不会受到伤害。
所以,他们会特别注重人际关系中的界限感。并且对凡事都是淡然不惊,不会轻易地难过或者高兴。
成年以后,他们会远离父母。但却不会感到空虚寂寞冷,反而更享受这种孤独的感觉。
最后想说,没有谁生下来,就不愿亲近自己的父母。那些长大后和父母疏离的孩子,其实只是在追寻爱和接纳的道路上,经历过太多的失望和伤害罢了。
高级育婴师,心理咨询师,原创育儿漫画文章作者,
欢迎关注【好孕】,你想了解的科学育儿、孕产护理、宝宝健康、孩子成长发育,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