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直以为:薛姨妈是王家女人当中唯一一位“慈祥和软”的人,貌似待人真诚、亲切热情。但当我们把薛姨妈那层慈祥随和的画皮揭下来时,你就会发现:隐藏在笑容背后的薛姨妈竟是这样的一个人,本质上跟她的侄女凤姐没啥区别,都属于:“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脸上带着笑,脚下使绊子”的主儿。
我们最初对她的好感来自于她对黛玉的亲切和善。如下文:
“好孩子别哭。你见我疼你姐姐你伤心了,你不知我心里更疼你呢。你姐姐虽没了父亲,到底有我,有亲哥哥,这就比你强了。我每每和你姐姐说,心里很疼你,只是外头不好带出来的。你这里人多口杂,说好话的人少,说歹话的人多,不说你无依无靠,为人作事配人疼,只说我们看老太太疼你了,我们也洑上水去了。”
暗话明讲善伪装,黛玉险认贼做娘,笑面佛爷藏心机,虚虚实实欺善良
薛姨妈这话说得很有水平,仿佛“贾母”并不是她亲近黛玉的理由与动机,反而成为她亲近黛玉的顾虑与“障碍”了。
薛家母女一来到荣国府就打破了宝黛原有的平衡,不久便放出“金玉良缘”论,一面明刀明枪的争宝玉,一面又“真心拿黛玉当女儿”,这站得住脚么?薛姨妈疼黛玉缺乏有力的立场。黛玉的靠山是荣国府的顶层领导贾母,这叫“无依无靠?”
说是害怕被人质疑是为了“巴结贾母”才“疼黛玉的”,难道把话挑明了就能证明自己的真诚?倘若没有贾母在,以薛姨妈的立场,还会顾忌黛玉的感受?
大家仔细梳理总结后就会发现:薛姨妈每次的承诺都会食言。说要认黛玉做女儿,结果不了了之。说是为黛玉做媒——向老太太提议把黛玉许给宝玉,好让贾母“四角俱全”,结果又是光打雷不下雨。
含而不露待时机,时机一到无情义,佛口蛇心怜孤女,不过画饼来充饥
后来,薛姨妈又以关心的名义给黛玉打预防针:“自古道:‘千里姻缘一线牵’。管姻缘的有一位月下老人,预先注定,暗里只用一根红线把这两个人的脚绊住,凭你两家隔着海,隔着国,有世仇的,也终久有机会作了夫妇。这一件事都是出人意料之外,凭父母本人都同意了,或是年年在一处的,以为是定了的亲事,若月下老人不用红线拴的,再不能到一处。比如你姐妹两个的婚姻,此刻也不知在眼前,还是在山南海北呢。”
薛姨妈的话语已经很明显了,黛玉和宝玉的爱情几乎是公开的秘密,从种种迹象来看,黛玉也是被贾母“内定了的”孙媳妇人选。薛姨妈却偏偏过来泼冷水,很显然是要强拆姻缘了。
薛姨妈之所以选择这个时机跟黛玉摊牌,是因为此时薛宝钗进宫参选已经无望。而且,王夫人拒绝黛玉的态度十分坚决、又实权在握,贾母人老体衰势力渐微。她自己也在荣国府也建立了一定的人脉关系,还跟邢夫人攀上了亲家。
薛姨妈认为:此时,自己已经有一定实力跟贾母相抗衡了。所以,有必要事先提醒一下黛玉:“你也要有个思想准备,不要太钻牛角尖。最好能认命,那样对大家都好,我也可心安理得一些。”
梨香院内演“西厢”,装聋作哑腾温床,黛玉误撞暧昧情,姨妈不知在何方
薛姨妈做得最过分的一次,还不是后续这些事,而是贾宝玉去梨香院探望宝钗那一回。薛姨妈的表现堪称“尤姥娘”。(尤二姐的母亲)原文如下:
且说宝玉来至梨香院中,先入薛姨妈室中来,见薛姨妈打点针黹与丫环们呢。宝玉忙请了安。薛姨妈忙一把拉了他,抱入怀内,笑说:“这么冷天,我的儿,难为你想着来。快上炕来坐着罢。”命人倒滚滚的茶来。
宝玉因问:“哥哥不在家?”薛姨妈叹道:“他是没笼头的马,那里肯在家一日!”宝玉道:“姐姐可大安了?”薛姨妈道:“可是呢,你前儿又想着,打发人瞧他。他在里间呢,你去瞧他。里间比这里暖和,那里坐着,我收拾收拾就进来和你说话儿。”
然后,宝玉就只身来到宝钗身边,进行了一番打情骂俏的暧昧交流,就是那段“金玉是一对儿的”对话。宝玉不但没有否认,反而有点小欣喜地接受了这个说法:“宝姐姐的,跟我的倒果真是一对儿。”
孤男寡女,青春萌动,单独在一起是非常出格越礼的。毕竟宝钗和黛玉不一样,黛玉与宝玉从小一起长大,两小无猜。而且,成年之后,宝玉每次去黛玉那里,黛玉身边的婆子和丫头们都会进来监督宝玉的行为。
还记得那次午休时间,宝玉去潇湘馆“骚扰”黛玉。宝玉一进门就有两三个婆子跟进来。及时制止了宝玉要扳动黛玉身子的行为:“二爷,姑娘睡觉呢?待姑娘醒了再来吧。”
而此时此刻,梨香院的这一幕,是不是有点匪夷所思?薛姨妈明知道宝玉来看望宝钗了,也说好了的:“我收拾收拾就进来陪你们说话。”但直到莺儿与宝钗把“金玉良缘”的初级版本都拟定成型了,也不见薛姨妈的踪影。
还是黛玉亲自到来——才把他们给“撞散了。”
这薛姨妈像不像故意给自己女儿和宝玉腾地方、为他们营造私密空间?宝玉来了,薛姨妈却躲了,这是几个意思?
这可是应了贾母说的:“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也不管是亲是友,就想起终身大事来了,诗书礼仪也忘了,父母也忘了……为什么但凡有这样的事,这小姐的身边就只有一个丫环?平日里那些婆子丫头们是干什么的?”
薛姨妈在整个剧本中似乎从没做过什么坏事,并且跟谁都好,不得罪任何人,但却不堪推敲,略一琢磨后就会发现:她其实是一种深藏不漏、大奸似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