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薄荷
“一如既往地好。”
这也许是电影上映至今来周冬雨收到最多的评价。
尽管在《少年的你》里面,她要承担陈念这个细腻复杂的角色,把自己原本的心性不断缩小,同时还要对抗曾经“金马影后”的压力。
自己给自己的压力。
应该不是只有她一个人有压力,内娱顶流易烊千玺,鬼才导演曾国祥,《七月与安生》原班人马,大家好像都背负着外界的高期待。
一波三折上映后,易烊千玺的口碑肉眼可见的炸了,但是周冬雨这边显得落寞了点。
看客们给周冬雨的评价依然是高的,演技发挥平稳、哭戏感人、突破自己,不过就是“都在意料之中”。
在《少年的你》之前,她上一次引起大面积讨论的电影是《后来的我们》,再往前是《喜欢你》和《七月与安生》。
其中还有一些文艺片和客串的角色,都没有非常大的水花。包括期间演的一些电视剧角色,争议总是比好评要多。
直到《少年的你》。
她的表演开始摆脱“周冬雨”的痕迹,甚至向着另外一个方向飞奔:
一个压抑沉重的少年人,试图对抗命运,救赎自己,没有混不吝和鬼马精灵的气质,也不是拒人于千里的晦涩文艺路线。
陈念的眼神里混杂着干净和狠厉,希望和迷茫。
周冬雨让观众入戏,相信她真的被霸凌了,更重要的是,相信她是一个底层人,内心翻涌万重浪而无人知的,最最普通的底层人。
《少年的你》是易烊千玺的成人礼,也是“不被小屏幕认可的周冬雨”,终于实现的一次救赎。
01
《少年的你》有大量的哭戏,和人物面部特写镜头。
上映后观众们不断讨论的点,很多是来自主演们的精彩表演瞬间,是肢体语言和眼神交错,更是无声中将人牢牢攥住的情绪翻涌。
比如这个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眼神。
表达的是小北对陈念的“向往”,里面有倾慕和探寻的渴求,但是不止于此,也高于这层情感。
周冬雨扮演的陈念则贡献出了数场惊心动魄的哭泣。
印象最深刻的是陈念那个忐忐忑忑+劫后余生的哭泣。
被报复中的她无处可逃,钻进垃圾桶里藏身,心里一定念了千万遍“不要被发现”和“求求你了”,但是命运转头跟她开了一个玩笑,手机响了。
如果说外面的女孩出于良知或者恐惧选择了帮陈念一把,进而跟后面陈念陪她回家的情节有所呼应,抛开这些桥段编织,都不如之后陈念的那张脸有感染力:
紧紧闭上眼睛,抿住嘴唇,两行眼泪毫无顾忌地冲刷在脸上。
也冲刷走了脏污、美工刀和老鼠,留下一片洁净,安抚了观众们揪着的一颗心。
随后,陈念抹抹眼泪,轻描淡写地跟郑警官说,“对不起,打错了”。跟她安慰母亲的样子如出一辙,按捺下自己的委屈和恐惧,扮演一个冷静的大人。
陈念一直在脆弱、坚强、无助、坚韧、绝望、冷静的情绪旋涡里挣扎。
在故事的前半段,陈念仿佛是活在茧壳里的人,她样貌平凡、亲情缺失,要面对老赖母亲带来的麻烦,人生面目灰暗。
她目睹的人性之恶不止是校园霸凌,她仿佛是活在那个世界里的一个异化的人,懂得这一切的残忍,再努力不被同化。
但是采取的方式,是旁观,不参与到恶的狂欢中去。她的方式是,走出去,把这个旧世界狠狠掷在身后。
多么真实又无奈的刻画。陈念是早熟的,也是无助的。
周冬雨钻进这个壳里,用孩童的面庞和身体来扮演这个样貌平凡的高中生。
没有人会在此刻突然想起,周冬雨已经28岁了。所以陈念和开头的校园戏才那么地没有违和感,看客很快入戏,进入一个中国小镇的高考战场。
但这个故事不可能是平淡悠长的记叙文,周冬雨需要对恶意、对救赎、对底层世界有所理解,进而爆发出能量,再收着演,成为残酷青春物语里的绝对主角。
她的眼神是一个杀器。
同样是校园角色,静秋、周小栀,和陈念,三种人生。
周冬雨的眼神里,有厚度和层次了。
和故事题材有关,但是周冬雨无疑要理解陈念这个人物,才最终能够成为“她”。
曾国祥曾对媒体表示,想过找小演员来演陈念,但是最后发现,还是周冬雨最适合。
02
周冬雨扮演的少女,从故事人物本身,到演绎形式和最终呈现的效果,都发生了大转变。
《少年的你》里有一个名场面,小北带陈念逃进废弃仓库,经过拉扯、争执,最后诀别一吻,在强烈的宿命感和悲剧意味中,两人被分开。
陈念无所顾忌地嚎啕大哭,那一瞬间,她哭泣的脸上才终于再现了少女感。
也体现在最后和小北对视的哭戏中,层次丰富,表现力感人。
这种少女感,是内向、沉重、谨小慎微的人,终于打开自己,从而流露出来的自然情绪。
有评论说,易烊千玺的演技“有了与外在世界反复摩擦出来的茧质,同时又有痛和同情心,那种过渡期的转瞬即逝的不确定感。”
“转瞬即逝的不确定感”,也渗透在周冬雨这次的表演里。
周冬雨一直是小小的一只,清汤挂面的脸和孩童气质,继《七月与安生》的李安生之后,她有了一个更惊艳、质感更真实落地的角色。
迷茫的青春期,需要对抗的异世界,一直在找寻的自我……陈念跟追逐漂泊的李安生有相似之处,她们身上有诸多不确定性,有伤痕和软肋。
但是陈念身上没有文艺故事里的残缺之美,她身在残酷青春物语里面,带有一定警世的责任。
角色的深度和厚度在递进,周冬雨需要跳出表演的舒适区。
李安生本质上跟周冬雨的个性相通,“导演任由她放大自己性格里最具感染力的部分。”
进入陈念时,周冬雨也有困惑,她要扮演一个完全不像自己的人。
在片场跟导演对戏、拉扯,曾国祥说,“周冬雨,你自己觉得怎么样?”或者只有一句话,“不对。”
她就要继续琢磨,再来一条。刚来片场的时候,周冬雨“每天一到现场就觉得不得劲”,她开始不理解陈念,不懂得她做事的动机。
她说,“如果我遇到霸凌,早就掀桌子反抗了”。她不懂陈念为什么要那么忍。
据说,周冬雨在前半段戏里,一直是这个状态。
从结果论来看,周冬雨成功了。
呈现出了一个跟她以往的角色反差很大、并且相当自然的新人物。相比易烊千玺那种青涩的真挚感,周冬雨的演技更不露痕迹,她就是陈念。
但也可以明确看到,周冬雨的转型,经历了相当多的艰难和痛苦,她还是需要把自己打碎再重建,哪怕已经是金马影后,她也要历自己的这道劫。
某种程度上说,周冬雨一直仰仗和依赖的是自己的天分和灵气。
她本身的演技没有问题,但是需要用人生阅历和洞察力对角色进行诠释解读时,她有时会处于迷惑和缺位的状态。
江湖一直流传周冬雨的演技流派是“任意流”,没有套路,不按常规,经常有出人意料的效果,换句话说,是“不可控”。需要导演去捕捉住那些可用的、动人的瞬间。
这次,脱离了陈可辛的曾国祥和打碎了自己的周冬雨,相互成全了一次。周冬雨“任意流”演法中的诸多动人瞬间,的确被精准捕捉到了。
她是一个需要被导演带动的演员。
而电视剧的长篇幅快节奏,很多时候给不了她这么多的耐心,她亦然如此。
03
虽然舆论不太照顾她,但是《少年的你》一度让外界猜测,周冬雨拿下影后,“稳了”。
周冬雨的这次突破在于演技,她在角色上也开始进攻了。
她的外形一直是外界拿来判定她“戏路窄”的依据,“演什么都像自己”也几乎成为演技固化的定论。
这些舆论集中出现在什么时候呢?
在周冬雨近年来的角色开始同质化时,尤其是她出演电视剧时,这两点会被无限放大。
《春风十里不如你》播出时,周冬雨还能博得一些“灵气少女”的好感,今年年初《幕后之王》时成了吐槽重灾区,疑惑“周冬雨到底怎么了”的声音一片。
也是这个时期,对她“演技固化”的批评成了主流意见。
当时距离《七月与安生》的成熟演绎,已经过去两年多,人们对于小黄鸭的期待大概是——
不进步,就是退步。
周冬雨在摘得金马影后之前,也曾经尝试过一些转型。
其中比较失败且典型的案例,是电视剧《麻雀》。国民女特工周冬雨,想象空间很大胆。
大胆到让人难以想象,周冬雨的造型该怎么做才妥帖。
结果做出来,整体气质违和感非常重,她难以驾驭过于成熟老成的造型,看起来像是偷穿大人衣服一样不伦不类。这是她的外形限制。
下面这张的造型就好很多
人物设定也让周冬雨的口碑下跌,吵吵嚷嚷一直拖后腿的女特工,符合周冬雨本人性情,却不符合逻辑。
但是要真让周冬雨来演绎一个正常的女特工,老谋深算和成熟美艳,她都没有,转型一样受困。
周冬雨的外形和戏路限制,其实在于她身上没有成熟女人的“欲”。
这一点也体现在《幕后之王》中。
在一部职场剧中,女主角却没有“场”,凭借小家碧玉的气质,显然难以驾驭这类题材和人物更加复杂化、成熟化的作品。
《幕后之王》里的周冬雨
不禁让人觉得《山楂树之恋》像是一个隐喻,让周冬雨崭露头角,又将她框定在少女的语境之中,难以找到一个自洽的转型方式。
她自己半开玩笑地说过,自己眼睛小,演不好古装戏。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她在电视剧里的戏路总是差不多,并且容易被放大外形上的限制、走向泯然众人。
因此才跟剧集方一起,互相“选择”了如今渐行渐远的局面。
原因一定复杂的。
但她的幸运是,还有一块大荧幕能够接住她,放大呈现她的细节表现力。你看,毕竟哭起来脸颊皱得像颗橘子,也还是好看的小黄鸭啊。
曾经有人叫周冬雨是“小周迅”,她们有一样的灵动,周迅身上也一直有“少女感”的标签。
在陈可辛导演的《如果·爱》中,周迅饰演一个出身贫苦、充满野心的电影明星,偶遇旧情人之后,在两个男人之间周旋,牵出了一段有关情感抉择的故事。
故事中的周迅叫孙纳,经历了三次重要的人生改变,女孩时期的热情莽撞,成为明星后的现实市侩,重新为爱牵绊的感伤迷离。三个阶段,三种面貌的女性。
那年周迅31岁。
而在24岁时出演《苏州河》时,周迅身上已经有了一种走向成熟的强烈欲望,她的孩童脸上不只有少女感,写着欲望,她想要跟红尘接驳,让自己飘零、降落。
于是她有了极为惊艳的狐妖小唯,倔强的出租车司机李米,悲情女特工顾小梦,回归生活的袁之华,一系列不同的角色。
周迅的嗓音曾被大众质疑,一度有很多人“不爱看她”,她的作品不是部部成功,也有失败,但是她能够让自己保持足够强的表演识别度。
现在周冬雨,正背负着“演技固化”“气质混不吝”的评价,一样处在被大众集体质疑的阶段。
巧的是,她跟陈可辛也有几次合作,《心花路放》中的杀马特小镇女青年,和让她成为影后的《七月与安生》。
如果说前者像是一场不入流但出彩的单口相声,那么后者才让她把自己发挥到一个极致的临界点。
终于,《少年的你》的陈念,让周冬雨击碎了“演什么都像自己”的评价,她找到了另一重自己。
这一步走得漂亮又艰难。
但同时,周冬雨走得并不快,她很长一段时间停留在舒适区,所以被质疑、被批评。
幸运的是,周冬雨身上的天分和灵气,很多时候又让这个世界对她充满期待。许月珍说她是“导演的一块宝”,她也还是那个气质独特的电影小花。
“跳出周冬雨”只是第一步。
走出小荧屏,也意味着她,没有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