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谣:魏忠贤专权,明朝在辽东完胜皇太极?是给大明续命的功臣?

2022-10-01   遥望春风

原标题:辟谣:魏忠贤专权,明朝在辽东完胜皇太极?是给大明续命的功臣?

不知始自何时,网络上掀起了一股吹捧阉党魏氏的邪风,大有将其与管仲乐毅等量齐观的势头。令人更为不解的是,此类信口雌黄的奇葩言论,竟能博得令人瞠目结舌的点击量,以至于各路写手趋之若鹜,肆意妄为地批量生产,梦想着借此赚得金盆满钵。

文字不仅是记录和表达的工具,同时还拥有广泛的传播性和引导性。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但个体所能汲取和掌握的历史知识,却是因人而异的。当少数人从汗牛充栋的史料中,摘取只言片语,并加以附会演绎,炮制出诸如美化称颂魏忠贤的毒鸡汤,必然会混淆视听,甚至遗患无穷。

魏忠贤的历史定位是极为鲜明的,是臭名昭著的明朝阉党,在其专权期间,结党营私,谋害忠良,利用东厂、锦衣卫等特务机构,边设爪牙,排斥异己,可谓坏事做尽,又何来于大明有利之说?

在祸乱朝纲的明代宦官中,论手段之狠毒与危害之深远,当无出其右。魏忠贤入宫之前,本名魏志敏,家境原本还算优渥。然而,由于他吃喝嫖赌,五毒俱全,以至于家才败尽,为求生计,挥刀自宫,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入宫,成了一名太监。

魏忠贤剧照

成年净身,并得以幸存下来,可谓不易。魏忠贤进宫后,绞尽脑汁地四处谄媚,攀附权势,与皇太孙朱由校乳母客氏私通。及至朱由校登基称帝,魏忠贤成为了天启朝权势通天的大太监。

事实上,不少文章谈及的“魏忠贤得势三年”之说,也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自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魏忠贤矫杀了政敌魏朝、王安等人之后,便已经权势通天,直至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新君朱由检(即崇祯帝)将其发配,这位祸国殃民的大太监才算彻底淡出了权力高层,从位高权重的“九千岁”,沦为了千夫所指的阉党。

另外,还有人称魏忠贤掌权时,明朝可以“压着皇太极打”。不明觉厉者初见此说,自是会对魏忠贤刮目相看,并不免抨击崇祯帝自毁长城。然而,事实果真如此么?

我们不妨先抛开明清战争史事不论,先来从逻辑上分析这一命题:

明朝即便是在军事上占据上风,甚至能够“压着皇太极打”,那这份功劳一定要算在魏忠贤头上么?相反,如果明朝高层能够上下一心,没有宦官专权,天启皇帝少去做一些木匠活,努尔哈赤、皇太极也不至于迅速膨胀起来。换言之,如果没有魏忠贤的专权,明朝与后金、大清之间的战争事态,或许会更为明朗。

木匠皇帝朱由校

说完这一点,我们再来看天启朝时,明朝与后金之间的战争史实:

自万历朝开始,明朝已经相继在抚顺之战、萨尔浒之战和开铁之战中吃尽了苦头,而且形势急转直下。到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时,努尔哈赤又会师攻打沈阳,经过多次血战之后,后金占领并迁都沈阳,明军再次大败。

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后金再次发动广宁之战,当年正月,明朝在辽西的四十余城的守军尽皆降清,彻底失去了收服辽东的希望。

此后,明朝与后金双方均进入了战略调整期。不过,此时值得一提的是,努尔哈赤之所以没有继续逼近山海关,主要是因为明朝启用孙承宪为兵部尚书,在山海关、蓟辽、天津、登莱等处加强了防范,而且重用袁崇焕。与此同时,后金也在抓紧巩固既得的辽东地区,并抓紧备战。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时,努尔哈赤率大军攻打宁远。结果,后金损失惨重,连努尔哈赤自己也重伤后身亡。此时,明朝确实一度占据了上风。但值得注意的是,这其中的功劳主要在孙承宪、袁崇焕等人,又与阉党魏忠贤之流有何干系呢?

宁远大战

而到了天启七年五月时,皇太极又开始率军攻打大凌河,并进犯锦州。此战中,后金与明军互有伤亡,不久皇太极便毁掉了大小凌河二城,退兵而去。不过,等后金退兵后,明朝却大肆宣扬自己取得了“宁锦大捷”。

以上便是天启朝时明朝与后金之间的战争梗概。

因此,网络上流传的,诸如“魏忠贤专权时,明朝曾在辽东压着皇太极打”、“魏忠贤曾为大明续命”以及所谓的“崇祯杀魏忠贤堪比自毁长城”诸说,不过是为博人眼球而杜撰的谣言而已。

大家但凡遇到此类文章,大可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其一:当时明朝并未在辽东战场占据优势,而是在辽西地区取得了暂时胜利;

其二:袁崇焕等人战胜的是努尔哈赤,仅是与皇太极互有胜负,而绝非所谓的“压着打”,相反,后金方面却是处于主动进攻的事态。

其三:明朝获得的短暂性胜利,压根儿与魏忠贤没有什么关系,而且战争中的胜负曲折,原本也是兵家常事。

事实上,明亡清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已魏忠贤为代表的阉党,结党营私,排斥异己,可谓是给风雨飘摇的明王朝雪上加霜。由于天灾人祸不断,百姓为求生计,揭竿而起,关外的八旗铁骑也步步紧逼,最终致使朱明政权天威不复,连崇祯帝也自缢于煤山之上。因此,所谓的魏忠贤为大明续命之说,不过是混淆视听的无稽之谈!

/文:史海烂柯人//原创文章,严禁抄袭//

参考资料:

《明史》《明史纪事本末》《明清战争史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