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中,最高法令的颁布通常以皇帝诏书的形式由中枢决策机构出现。
而唐朝作为我国古代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朝代之一,其草诏也不例外。这其中,从最初用黄麻写诏到后来直接使用白麻,不仅体现了纸质的变化,更深刻地展现了中晚唐时期我国古代草诏格局的变化过程,成为唐朝政治历史中独具特色的一笔。
唐朝草诏主要依托翰林学士院,顺应了时局,呈现出内外两制的趋势。
最初,“草诏”一词的意思是“拟写诏书”,而在整个唐朝时期,官草诏诰的现象一直存在。即使在中书舍人掌管诏诰的时期,草诏现象也非常普遍,这在流传下来的《翰林志》中有明确的文字记载。可见,草诏现象的出现与翰林学士院的建立密不可分。翰林学士院自唐朝开始设立,其中的学士都是拥有非凡才华的人,他们能够为皇帝分忧解难。
在面临治理难题时,他们还可以为皇帝出谋划策,一同商量对策,共同解决朝中大事,成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得力助手。因此,随着翰林学士在处理朝中大事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翰林学士院也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
自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六年设立翰林学士以来,随着唐朝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统治者越来越需要一个强大的政治制度或得力的贤臣来辅佐自己,巩固自己的统治,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因此,从公元738年开始,也就是翰林学士院设立没多久后,唐朝的王言起草出现了内外两制的趋势,并延续到了五代两宋时期。在中晚唐时期,唐朝的两制草诏格局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在初唐的基础上,唐朝的两制草诏进一步得到了发展,与前期起草公文一类的不同,这个时候翰林学士负责起草的不仅仅局限于公文,还逐渐涉及到其他方面的起草诏书。
这个时候,唐朝的两制草诏格局逐渐发生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
在中晚唐时期,两制草诏格局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纸质和草诏权限。最初,起草诏书所用的纸主要是黄麻纸。在《翰林院故事》中明确有文字记载:“自今已后,尚书省颁下诸司、及州下县,宜并用黄纸。
”黄麻作为书写材料因为其数量多且不容易融化,因此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然而,到了公元710年的唐隆政变后,草诏所用的书写材料发生了很大变化,由最初的黄麻变为白麻。这一建议最初是由刘幽求提出的,在史料《刘幽求传》中曾有记载:“其夜凡制诰百余首,皆幽求作也,自为拜相白麻。”唐隆政变后,白麻成为了主要的书写材料。
用白麻起草诏书一方面是因为白麻质量更好,另一方面也包含了某种政治意味。白色在古代代表纯洁、刚正不阿,因此,用白麻作为书写材料既是对诏书中受到表彰的大臣刚正不阿品行的一种褒奖,也是一种对朝臣的警戒,整肃政治风气的手段。
在中晚唐时期,两制草诏格局的变化还体现在草诏的权限上。最初,官员除授的草诏权限主要由中书舍人处理。
然而到了唐德宗时期,翰林学士院已经具备了许多以前不拥有的权力。唐德宗贞元时期是这一变化的关键时段,内制白麻任免与外制黄麻授命成为主流的草诏格局。这一变化表明,唐德宗时期,两制草诏格局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此可见唐德宗贞元时期是一个政治制度转折的时段。
这种两制草诏格局的形成,不仅让统治者以一种隐形的方式塑造朝中大臣的形象,更是一种有效的手段,用以梳理政治关系、释放政治信号。
用黄麻、白麻的方式灵活应用于行政处分,既是一种表彰,也是一种警示。白麻的使用,象征纯洁刚正,对于受表彰的大臣是一种嘉奖,对于整个朝臣则是一种潜在的警示。这种政治制度,对于巩固统治者政权、稳定国家政局,防止内乱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而这种格局在后来的宋、元时期得到继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更好地适应了时代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晚唐时期形成的两制草诏格局,是唐朝政治、经济和文化繁荣的产物,是统治者为了有效巩固政权而采用的一种隐形政治手段。这一格局在唐朝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对后代政治制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